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中后期的浙兵半天下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浙兵的名声为何如此响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2浏览:5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浙兵半天下现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导语

  明朝是历史上受争议较多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定国号明,明朝存在了276年。即使明朝出现了一些荒唐的皇帝,但是不可否认,明朝是一个很强盛的朝代,它有一个头衔是军队数量世界第一,在巅峰时期,军队数量达到了270万。在开国之初,明朝军队的主要来源是诸将原有之兵、被俘虏归顺的元兵、根据户籍抽丁而来的兵员,除此之外,还有通过简拔、抽充及收集方式组成的军队。这种卫所制是建国之初的主要兵制。但到了明朝中期,卫所制就开始暴露它的缺点,战斗力不足,无法承担保家卫国的重担,于是,地方军队开始成长,为抗倭而生的浙兵屡战屡胜,名声大涨,开始站上了历史舞台。

  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

  其实“浙兵”这一词并不是在戚家军之后才出现,在嘉靖御倭战争以前,浙兵指的是浙江卫所兵,所以本文提到的浙兵是包括戚家军在内的成长起来成为明朝中后期极为依赖的王牌军队——浙兵。

  倭寇是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和南洋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他们主要是在这些地区劫掠和从事走私贸易,在明初,由于“海禁”政策的一些失误,让日本一些失意贪婪的商人和土豪钻了空子,在中国沿海地区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武装走私,但是由于明朝卫所兵素质差 战斗力弱,软弱无能,沿海倭患越演越烈。在16世纪中叶,中国被杀害的军民达十万人,举国上下的百姓人心惶惶,朝廷十分担忧。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临危受命,承担起抗倭责任。在几次与倭寇交战之后,他意识到明军战斗力不强,他需要打造一支各个方面都足够优秀的精英军队,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批以冯子明为首的义乌青年,他们曾为保护当地的本地银矿把从处州来对矿眼红的人打的屁滚尿流。听了李子明绘声绘色的讲述后,戚继光很欣喜,他看得出这是一群有勇气,不怕死的硬汉,他相信这群义乌农民经过正规训练后一定会潜力无穷的,于是,戚继光先后几次亲自去浙江义乌招募义乌数批农民入伍,组建一支新军。就是这样,明朝出现了一支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也是被誉为“16世纪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浙兵声名鹊起

  浙兵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响亮的名声第一个原因在于与卫所兵相比浙兵的战斗力强、素质高。明朝建国后建立的卫所制,他们的目标在养兵而不耗活力,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导致卫所军开始军心涣散,卫所军官更是做出侵占军田、剥削士兵的恶劣事件,军人生活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增多,军备因此逐渐废驰。在抗倭战争中,卫所兵的表现也不尽人意,首先客兵,在总督张经指挥下打了几次胜仗,可是随着总督张经被奸臣害死后,各路军队不服管,目无军纪,军机涣散,甚至还有来自广西的狼兵掠夺百姓,百姓们是苦不堪言。

  接着说当地州兵,则以前的浙江兵员,浙江兵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卫所兵由于平常毫无训练,战无号令,战斗力极低;丽水兵来自山区,身体素质过硬,作战非常勇猛,敢冲锋向前,却缺少智谋,太计较得失;台州兵是一群母老虎,遇弱则强,遇强则弱;绍兴兵确实有勇气和冲劲,但过于精明算计,为抢功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不团结的军队是不值得信任,也不可能打败倭寇。

  反观新组建的浙兵面貌可是完全不一样,戚家军原本是朴实的农民和矿徒,心地善良,不会压榨百姓,再者在戚继光的言传身教下,严格训练,短短几个月,就脱胎换骨,成为大明朝军纪最严明、英勇无敌、装备最先进的军队。戚家军还加入阵法元素,这是以前明军所缺乏的,阵法在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戚继光为戚家军量身打造了鸳鸯阵,与敌对阵偏重于四四编组的方块阵型,参照戚继光著述的兵书也说明了这个情况,这是戚继光的作战特色。

  另一个原因是浙兵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的斩首记录实在是闻所未闻、前所未有的。在抗倭战争中,浙兵大放异彩。自成军起,浙兵就所向披靡,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浙兵在浙江、福建、广东剿灭的倭寇、海盗无数,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与敌人的伤亡比例基本上是1:500以上,更有0伤亡的辉煌战绩,这是历朝历代的其他威武雄狮都无可比拟的,这也折射出浙兵的严谨军纪和团结一心。在历史是赫赫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捷、福建之役、横屿之战等等,这些只是他们战功的冰山一角。

  浙兵半天下之成因

  浙兵在抗倭中英勇杀敌、保境安民、且伤亡人数少,这暗示着他们不会只为抗倭而存在。义乌兵自从嘉靖招募农民矿工入军后,从军尚武成为了民俗,他们慢慢规模扩大,也慢慢成为明朝最依赖的王牌军队,这支队伍开始走向神州大地。

  隆庆元年,朝廷派戚继光任职蓟辽,总督戚继光请募三千名浙兵,从富饶的江南调往苦寒的北方边境。隆庆六年,戚继光复请调募浙兵六千多名。刘效祖在《四镇三关志》中记载了隆庆三年请兵,与长城边军一起训练、一起守卫中国的屏障。广东用浙兵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时海寇吴平猖獗,戚继光奉命治理倭患,结果毋庸置疑,自然是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在战争结束后,殷正茂提请浙兵留营,因为怕倭寇又东山再起,而是希望浙兵能够做兵哨队的队长,来训练他们招募的土兵。广西调募浙兵则是在隆庆至万历初年,主要是因为“獞猺”乱起。福建除在抗倭时候留戍的浙兵,依然陆续调募浙兵。南直隶初募浙兵是在嘉靖倭患时期,之后亦有调募浙江义乌善水者充营兵。当然其它地方也因为一些原因调募了浙兵。

  所以说明中后期“浙兵半天下”是浙兵的名声打响后,浙兵就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因为浙兵变成了各个地方的守护神,哪里有需要就哪里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帮忙巩固各个地方的国防,提高军队的实力。更是作为帝国的主力,在万历朝鲜之役发生后,第一时间出征。“乌武勇之名甲于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虏尽召乌兵矣”。总的来说,“浙兵半天下”的现象是多重因素促成的,一方面是浙兵乐于应募,第二方面是浙兵的名声大,实力强,而多数省份的主兵未练或练而未的效果,所以遇事就请求调募浙兵成为了一种风气。

  “浙兵半天下”带来的消极影响

  浙兵大规模外调,它的影响是双面的,浙兵确实及时有效的解救了各个省份的燃眉之急,可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为调募浙兵成为一种时尚,所以一些省份不考虑适用问题,跟风调募浙兵,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浙兵去北方征战,由于北方的地形和南方与南方完全不同,地形平坦,适合骑兵作战,但是南方都是步兵,所以实际上步兵对骑兵,所以虽然最终打败敌人,但是都是用伤亡换来的。其次是对浙江省的一些负面影响,外省向浙江调募持续时间长、数量大,所以说在明朝中后期“浙兵半天下”时,浙江已成“疲省”。据记载,浙江出现水涝,储蓄空虚,壮丁远戍等令人堪忧的事情。所以就开始有军官请求停罢调募浙兵。

  调募浙兵驻防的省份也产生诸多问题,一是浙兵粮饷较他兵后,所费粮食巨大,而是浙兵调募太多,浙兵战斗力和素质良莠不齐,纪律变坏,扰害地方。后来尽管朝廷禁止再调募浙兵,可是每逢边防和海防出事,他们依然调募如故,浙江与各省其实都有被调募所累,可惜浙兵调募没有减少,一直持续到明灭亡。

  结语

  浙江义乌兵凭着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先进的装备、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在抗倭战争中一战成名,他们惊人的战绩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史无前例的。戚家军的丰功伟绩感染了浙江百姓,自此从军尚武成为当地风俗。

  浙兵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自隆庆时期,各个省份多发战事,浙兵被调募到蓟镇、辽东、福建、广东、南直隶、两广等地区,以至于有了“浙兵半天下”之说。浙兵也变成明军的王牌军队,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由于明中后期,调募数量太大,调募对于浙江省和其他省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更由于后期招募的兵员良莠不齐,各省也是受害不小,比较可惜的是,直到明亡前夕依然存在着大量浙兵被调募的现象。浙兵调募对明朝的贡献是毋庸置疑,但是它在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也不可忽略的。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

  [2]戚继光.《练兵实记》

  [3]刘效祖.《四镇三关志》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