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盔甲防御力真的很强吗 封建王朝为何对铠甲如此看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2浏览:3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盔甲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盔甲,指的是能够对士兵起到防护作用的护具,先秦时期,铠甲多使用皮革制造,而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改称为铠,而甲胄则是铠甲和头盔的统称。盔甲是士兵个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便有了原始铠甲。后来随着工艺的成熟,铠甲的种类越来越多,防御力也越来越强。

  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条奇怪的规定,便是“禁甲不禁兵”,个人可以持有刀剑,但是如果私藏铠甲便会治以重罪,唐律规定“私藏铠甲达三领,绞”,而宋元更为严格,私藏全副铠甲便会被处死。铠甲为何在封建王朝如此重要,以至以死罪论处?要了解这一点,便需要消除影视剧的误解,明白古代铠甲的产生与发展。

  铠甲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甲是藤甲,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只能就地取材,使用身边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甲。此时的甲多用藤条编织而成,虽然简陋,但已经对人体的头部和躯干形成了防御,减少了原始武器的伤害。后来为了增加藤甲的防护效果,有人开始将藤甲进行特殊处理后并编织成甲,比如三国时期的藤甲兵,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早期铠甲的连接,大多是披或围,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车战在战场上的作用日益削减,步兵已经成为重要的战争方式。而藤甲穿着不方便,很影响步兵的灵活性,从而导致了皮甲的普及。西周以后,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兵器的杀伤力逐步变强,对于甲的防护要求也更高,皮甲的制造工艺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提高甲的灵活性,原来一整块皮革制成的铠甲,开始根据人身体部位的差异,裁剪成革片,随后穿孔并用绳串联,形成甲。另外,为了增强防护性能,把双层或者多层的革合在一起,称为“合甲”,使得皮甲更为牢固。

  汉朝以后,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和弓弩开始普遍装备于军队,而铁甲也开始成为铠甲的主流。铁铠出现后,札甲和部分鱼鳞甲结合,用甲片缝制而成的甲衣,不仅结构紧密,还能防备远程武器的攻击。此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纸甲和绵甲,不仅能够防水防火,即便雨水浸透依然“劲矢不能洞”,制造过程更是相当复杂。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

  在影视剧中,古代战争几乎彰显不出铠甲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铠甲在我国军事史上没有作用,事实上,铠甲的防护作用是士兵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从《通典》中可知,唐代士兵着甲的比例十分之高,达到了60%,而唐军士兵在开元年间近50万,这意味着需要30万副铠甲,如果铠甲的防御力不行,为何要如此大规模装备军中。

  早期的铠甲一般是札甲,指的是用甲片连缀而成的甲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精锻细密的鱼鳞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说明了这种铠甲的防御性能。中国历史上重视弓弩的运用,而弩更因为射程和穿透能力被广泛装备,正因为如此,鱼鳞甲因为防御贯穿伤害十分卓越,而在古战场上大行其道。

  在冷兵器时代,最为知名的铠甲便是唐代的明光甲和锁子甲。由于砍刀的出现,唐代铁甲防御更为全面,已经有了护肩和护护胫甲,防护面积明显增加。明光甲甲板的铁片经过打磨,在阳光下会有反光,可以给使用者制造进攻时机。锁子甲是唐代最为精良的铠甲,甲片很细小,内层采用牛皮作衬里,可以抵挡弓箭的射击。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敢亲自披甲冲锋,足可见铠甲的防护能力。

  宋元之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和普及,铁甲难以抵挡火药的威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火药发作,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此时随着棉花的引入,绵甲开始在士兵中普及,绵甲能经受不尖锐的弓箭和枪弹的射击,对冷兵器乃至火器的防御力十分良好,再加上其灵活性比铁甲优越,绵甲逐步取代铁甲在战场上的地位。

  历代封建王朝为何禁甲不禁兵?

  正是因为甲胄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所以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甲胄的管理,包括其原料供应、制造以及存放都有专人负责。由于甲胄的制作成本极高,即便是熟练的工匠也要花费数月之久,所以没有一定财力的人根本买不起甲胄,能够拥有铠甲,说明已经有了经济实力,自然就有犯上作乱的可能。

  在我国古代的权力体系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而能威胁皇权的便是有军权的将领。正是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对武将严加防范,并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擅闯武库等同谋反。甲胄的制作成本高,耗时长,因此难以广泛装备部队,只有皇帝眼中的精锐才能披甲上马,普通士兵是没有甲胄可言的。

  正是因为甲胄的稀缺性,历朝历代都采取“禁甲不禁兵”的政策,豢养私人武装,很容易引人注目,但是也更容易发现,因此没有禁止的必要。但是私藏甲胄就不一样了,由于盔甲的防护作用,使得普通人也有可以一战的能力,最终不利于社会稳定。

  清朝乾隆帝便说:“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弓箭刀等项,悉听民间留存,不得禁止”。威力巨大的火器尚不禁止,而单单禁止甲胄,足以说明朝廷对于盔甲的重视。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就因为孩子给自己买了五百副铠甲作为随葬品,而被活活逼死,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义时只有十三副盔甲,足以说明对于甲胄的严格管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