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有哪三位皇帝没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2浏览:38分类:历史

  明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有十六位皇帝,但皇帝陵墓却只修建了十三座,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现代社会后,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为什么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够被安葬在皇陵中,剩余那三位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没有葬入皇陵之中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政治中心迁移的问题。明朝开国的时候,是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去世后,也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被称为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生前所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继承皇位,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年轻且书生气十足,他没有继承父亲懿文太子朱标的聪明,更没有继承爷爷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性格仁厚,加上深受儒家教育的熏陶,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一心想要实施心目中所向往的仁政,因此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初,就对之前爷爷明太祖朱元璋所实行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建文帝朱允炆也因为大肆的改革政策,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之所以会带来后来灾难性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自身,加上建文帝朱允炆,最为重用的三位心腹大臣,这三位大臣分别是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

  这三位大臣,都是当时在儒学界十分著名的学者,建文帝朱允炆,十分尊敬和信任他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深深的影响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这三位大臣在学问上十分优秀,但是他们三位却缺少实践,以及缺少处理公共事务的经验,这就使得他们的分析,往往太片面和纸上谈兵。

  建文帝朱允炆所实行的改革政策中,其中就包括了削藩,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会实行削藩政策,其中也有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这三位大臣的建议。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燕王朱棣对朝廷的威胁,因为在所有的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在处理燕王朱棣的削藩的问题上,十分的谨慎和小心,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处理燕王朱棣削藩的政策上,十分的谨慎和小心,反而给了燕王朱棣更多的准备时间。

  加上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准许燕王朱棣,在都城南京的三个儿子返回封地北平的错误决策,使得燕王朱棣最终下定决心起兵反抗朝廷,一个月后,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和靖难的名义,正式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所率领的军队和建文帝朱允炆所代表的朝廷,也由此正式开始了三年的战争,战争最初的时候,燕王朱棣的大军量跟朝廷大军数量相比,是不占任何的优势的,不过这并没有使得燕王朱棣退缩。虽然朝廷大军在数量上,要比燕王朱棣多出很多来,但是论起指挥能力和军队素质来说,朝廷大军是比不上燕王朱棣的大军,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延长,燕王朱棣大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朝廷大军的劣势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在战争接连节节败退后,好多的朝廷将领都投降了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趁着胜利之势,接连攻下了很多城市,因为战争后期过于顺利,使得燕王朱棣很快的打到了都城南京。

  燕王朱棣在进入南京城后,朝廷主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归降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和军队由此成功进入皇宫之中,在燕王朱棣进入皇宫之后,发生了一场混战,在混战之后,皇宫内院的有一处地方,着起了大火。

  燕王朱棣立即命人灭火,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在大火扑灭后,燕王朱棣发现有三具烧焦的尸体残骸,因为烧的太焦,已经不能辨认出是谁?根据当时的太监所说,有一具烧焦的尸体是建文帝朱允炆,剩下的两具是建文帝朱允炆和长子朱文奎。

  不过,史书上一直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一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后的下落,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一件悬案。有的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前,已经乔装打扮,逃出皇宫去往南洋了,还有说建文帝朱允炆去寺庙当和尚了,总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不明。

  建文帝朱允炆也正是因为下落不明,使得他之后没有被葬在北京。

  除朱元璋和朱允炆之外,明朝还有一位皇帝,没有葬入十三陵。不过,这位皇帝,却不是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实际上,崇祯自缢殉国之后,李自成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将其葬入了十三陵当中。

  第三个没有葬入明朝北京皇陵的,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钰。按照明朝皇位继承人,立嫡立长的制度,作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凡事无绝对,可能是朱祁钰命里有当皇帝的机会,使得他在后来成功的坐上了皇帝。

  这个机会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给的,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期间,宠信宦官王振,这个王振并不是什么好人,经常蛊惑明英宗朱祁镇做出一些不靠谱的事情。

  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军队御驾亲征也是因为受到王振的蛊惑,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没有统兵和指挥经验,使得他所率领的大军和瓦剌军队在土木堡的交战之中惨败,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此战中被俘,被瓦剌军队俘虏到北方。

  瓦剌在俘虏到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对明朝态度十分蛮横,还向明朝勒索大量的钱财,瓦剌对于明朝的勒索,使得当时的京城人人自危,朝中大臣们在对瓦剌是战还是和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

  这时候朝中大臣于谦向孙太后提议让监国朱祁钰继承皇位,另外还提出对瓦剌作战的建议,大臣于谦的这两个建议都被孙太后采纳,朱祁钰也就此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史称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钰坐上皇位之后,大力的重用于谦,大臣于谦也没有让景泰帝朱祁钰失望,在北京对瓦剌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瓦剌首领也先看到对明朝多次的进攻失败后,决心求和。

  瓦剌首领也先向明朝提出将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借此体现他求和的诚意,皇帝回去了需要迎接,不过景泰帝朱祁钰显然是不愿意的,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哪能就此给他人呢。

  尽管景泰帝朱祁钰心里十分不愿意,家不知大臣们天天上书,于是只好派使臣杨善将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接回,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在被接回皇宫后,景泰帝朱祁钰随即就将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并称他为太上皇,为了防止他与外界联系,南宫周围连颗树都没有。

  另外在饮食和各方面的待遇上,景泰帝朱祁钰对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也是十分不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自生自灭,景泰帝朱祁钰也通过此番举动成功的稳固住了皇位。

  之后景泰帝朱祁钰不满足自己当皇帝,还想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在他死后能够做皇帝,于是景泰帝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是没过两年,太子朱见济就去世了,在太子朱见济去世后,景泰帝朱允炆伤心不已,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越来越不好。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嗣,能够在以后继承皇位,景泰帝朱祁钰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整日纵情声色,只为能够有子嗣。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令景泰帝朱祁钰失望,景泰帝朱祁钰因为长期纵情声色,使得本就不好的身体,彻底垮了,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后,朝中大臣石亨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与大臣徐有贞商议营中复辟的计划。

  石亨和徐有贞在商议完计划后,将计划秘密的禀告给了孙太后,孙太后与明英宗朱祁镇是亲生母子的关系,在听到石亨和徐有贞的计划后,自然是同意的,这二人也由此得到了孙太后的懿旨。

  之后石亨和徐有贞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位,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一个月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之后,对于弟弟朱祁钰对待自己无情意的表现,十分愤怒,不仅废去了弟弟朱祁钰的帝号,还将他降为了郕王,还赐予了他一个戾字的恶谥。

  谥号虽然是死后被追封的,但是用的都是一些吉祥和美好的词语,体现这个人一生的功绩,明英宗朱祁镇赐予弟弟朱祁钰的戾字的恶谥,可见明英宗朱祁镇对弟弟朱祁钰的痛恨,之后明英宗朱祁镇以亲王的规格,将景泰帝朱祁钰安葬在北京西山。

  在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景泰帝朱祁钰的情况才有所改变,虽然在叔叔景泰帝朱祁钰在执政期间,曾经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对于叔叔景泰帝朱祁钰所作出的功绩,还是认可的,于是在之后恢复了叔叔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肯定叔叔朱祁钰所作出的功绩,只是没有庙号。

  不过比起明英宗朱祁镇对待朱祁钰的态度来说,明宪宗朱见深已经是较为不错的了,直到南明弘光政权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才被加上代宗的庙号,他的待遇才真正的与明朝其他皇帝平等,这也就是明朝为什么有十六位皇帝,却只在北京有十三座陵墓的原因。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