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同样是削藩引起的造反,为何七国之乱与靖难之役的结局不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02浏览:35分类:历史

  七国之乱靖难之役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这两次藩王造反,两次造反的结局截然不同,下面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为什么七国造反失败?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七国造反的导火索,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顶着凛冽的寒风来觐见皇帝,每年各个诸王进京觐见皇帝,是他们必须走的一个流程。然而就是因为楚王的这一次进京觐见皇帝,才引起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七国之变”。

  话说这个楚王刘戊,他是汉景帝的堂弟,他祖父是刘交。他祖父当时在楚地称王二十多年,当时手下有三名重用的心腹大臣,分别是穆生,申公和白生。当时国家太平,人民安乐,等刘交死后,到了他儿子刘郢接班后依然也还是很顺利,因为他继承他父亲刘交的遗志,依然重用者这三位他父亲的心腹大臣,从而使得这个国家依然太平,人民依然安乐。

  但是等到了刘戊这一辈就完了,刘戊这个人啥也不是不说,还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肚子里一点墨水没有的那么个玩意。他一接班以后就彻底大变样了,他开始利用他的权力大肆放纵花天酒地,什么也不管。而且他不像他父亲,他根本不管不顾这三位对他家忠心耿耿的大臣,根本不搭理他们三位。这三位大臣多次觐见无果,心灰意冷了,纷纷告老还乡了!

  当时的汉景帝刚刚继位不久,薄皇后一命归西,全国一片哀悼声。但是刘戊一点没收敛,依然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过着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根本不懂得收敛自己。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就他那点破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当时有个叫晁错的人,简单介绍下这个人。他是在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还没登基做皇帝的时候就是他的老师,这个人智商极高,他极具慧眼,想到了削藩,他当时觉得为了汉室基业必须这么做!所以当时正好借着刘戊进京觐见汉景帝的时候,晁错就借着刘戊在薄皇后丧葬的时候,与人通奸这个事情,跟汉景帝报告了。与人通奸这个事情依照律法应当斩首,但是这个事情让汉景帝很为难,毕竟是亲戚。而且与人通奸这个事情吧,你说大可大,说小就小,所以当时汉景帝想来想去,没有砍了刘戊,只是削了他楚王东海郡,作为处罚。

  但谁都没想到,这个刘戊就成了削藩的引火线,此后这个晁错就开始了接二连三的打“小报告”,他随便找了点儿不大丁点的事情,就开始鼓动汉景帝削去刘遂的常山郡,然后又以“卖爵罪”削去了刘卬的六个县。

  就在晁错鼓动汉景帝大肆削藩的时候,吴王刘濞一看,这不完犊子了吗,要在这么坐着等死,不想办法,接下来死的就是我了,他当时就想到了造反。但是要造反单凭他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得想办法联合众王。

  他第一个就想到了刘卬,因为当时刘卬正好刚刚被汉景帝削了封地,正憋着一肚子气呢!所以他是首选,而且刘卬这个人敢作敢为,非常勇猛,找到他就相当于找了一个好帮手了!当时刘濞就派他手下应高去找了刘印,几番客套之后就单刀直入,添油加醋的说了一堆。意思大概就是说咱们如果坐着等死不想办法找出路的话,迟早得让汉景王给弄死。

  当时刘印听到这个话心理就已经心动了,但是他按兵不动,又对这个应高说这样可不行啊,身为人臣怎么能做这个大逆不道的事情呢?他这话意思是试探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呢,行不行给自己一个台阶,话别说太死。

  应高也不是傻子,他当时就跟刘卬说,当时出现了两大征兆。一个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彗星,另一个是蝗虫四起。天下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征兆。刘卬还是沉着气不说话,然后应高又说了,他说:“这个晁错鼓动汉景帝削藩,天下诸侯早有反叛之意了,而且刘濞吴王已经做好准备了,就等着您的一句话,便可立即发兵直取涵谷关,守住荥阳这个军事要地,占领敖仓的粮道。”“等兵马一到共同进军长安,天下就手到擒来,犹如探囊取物了,到时候您与大王平分天下不是美事吗”。

  这个刘卬听到他想听的话心理也就放心了,由此刘卬就正式的上了这趟破船了,而且当时不但他自己上了这个破船,当时他还鼓动齐、菑川、胶东等国,一起上了这趟破船。当时在这趟破船上的有刘濞,刘戊,刘遂,刘卬,刘雄渠,刘贤,刘辟光一共七国,而他们起兵造反得找个理由,找个借口,不能啥也不说就是干,所以当时他们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正式开启了起兵造反,反汉之路,也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七国之乱”。

  为什么说他们这个是个“破船”呢?因为他们造反失败了,失败那是必然的。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七王当时对敌的汉景帝。汉景帝本来是没有继承权,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不过,只能说他命好吧,他父亲汉文帝的四个儿子纷纷夭折,所以汉景帝刘启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这个皇位。刘启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一枚,年轻时期生长在深宫大院,脾气暴躁,性格容易冲动,有一次他和刘濞的儿子下棋,一言不合就抄起棋盘就把人家狠狠揍了一顿,由于下手过重活活把人家打死了。虽然当时汉文帝向刘濞道歉了,刘濞也没好追究,但是杀子之仇是忘不了的,汉文帝一再告知让刘启收敛一点,但是屡教不改。

  好在随着年龄段增长,阅历上的磨炼,他渐渐也明白了不能浑浑噩噩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混下去了。毕竟流着皇家的血,还是多少有一些血性的,终于迷途知返了。在他32岁登基的时候,已经蜕变成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当时他继续推行他父亲的政策,而且当时把汉朝繁荣推上了一个历史新高度,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发生后,吴王刘濞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集齐了二十多万人马,并联合当时七国发动的造反。当时汉景帝有点懵圈了,他很后悔年少时期错杀了刘濞儿子这个事情。面对着大兵入境,刘启当时有点慌了手脚。当时众大臣建议杀了晁错,以此来平息这次的叛乱。所以刘启果断的杀了晁错。

  但是杀掉晁错以后根本没有平息这场叛乱,刘濞蹬鼻子上脸,觉得汉景帝啥也不是,就想干他。刘启这次算看明白了,他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一再妥协都是白搭,还得靠武力才能解决这场叛变,同时也后悔杀了晁错,但是也没办法回头了。于是决定开始反击,当时他派周亚夫率领大军应战。

  在这次平反的战争,当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叛军猛打梁国,周亚夫不救援,即使汉景帝下旨,周亚夫也没增援。因为在一次酒后失言的时候,汉景帝承诺把皇位给他弟弟刘武,所以即便他周亚夫不增援,刘武也得使出吃奶的劲,誓死守住,反军一看也杀不过去只好转路,开始攻打周亚夫。当时周亚夫也看到这一步了,所以背后偷摸的把反军的粮草给截断了。叛军的粮草供不上,仅仅三个月时间军心大乱,没办法了啥招没有只能退兵,这个时候周亚夫乘胜追击率领精兵,用了仅三个月时间平定的七国之乱。

  总结下这个七国叛变为什么会失败呢?根据历史上记载,这七国这几个人,要不就是花天酒地,纯纯的纨绔子弟;要不就是有勇无谋的武士,还是实力不够而且人多了每个人心理各怀鬼胎,事情就多,意见多了也容易乱了阵脚,而且手下忠心的人太少。反之汉景帝派出的两员大将。虽然也有意见不合之处,但是他们占足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七王失败是必然的。

  那为什么后来到了明朝的时候,朱棣就能造反成功呢?

  人们都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朱棣本来就和那个汉朝这几个王的角色不同。朱棣早些年就是一个肚子里有墨水的人,而且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也很受朱元璋的喜爱。只是碍于他不是马皇后马氏亲生儿子,而且关于他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又说他是元朝妃子所生,还有人说他是宫女所生,关于他的身世也是一个谜,所以没办法继承皇位。

  虽然他一再对外宣称他是马皇后马氏所生,但是他自己心理清楚,无论他怎么说也改变不了他不是马皇后所生的事实。而且朱棣善用人才,作战经验丰富,在军营摸爬滚打多年,兵马雄厚。反观朱允炆,则太过优柔寡断,太过妇人之仁,两人实力悬殊。

  另外,朱允炆太过重用他手下的三个人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三个人属于纯纯的书呆子,毫无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一点经验没有。就是因为朱允炆太过信任这三个玩意,所以导致有三次能顺利擒住朱棣的机会全部错过了。而且还重用了一个军事白痴李景隆,兵败逃回来也没治罪,导致最终这个李景隆开了京门,直接把朱棣引进京城内,彻底造反成功!

  对比历史上最有名的这两次藩王造反,我们不难发现:靖难之役当中,主帅要比齐国之乱聪明很多,而对敌的君主则要相对弱一些。相比汉景帝身边的一群神队友,朱允炆绝对是被身边队友给坑了,才会打输一场原本必胜的战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