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立下战功无数,为何封赏却居于李善长之下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1浏览:42分类:历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赐封赏开国功臣,为何徐达只被封了一个公爵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有的人或许纳闷了,刘伯温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如同诸葛亮一样的角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事实也是如此,可为何只封了一个伯爵?刘伯温封了一个伯爵不说,而徐达身为开国第一武将虽然封了个公爵,但是却居于李善长之下,这又是为何?
先说说为什么刘伯温不是公爵
有不少人觉得刘伯温曾是元朝的官吏,所以朱元璋不敢重封他,这是纯粹的无稽之谈!
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正值元朝中期,政治还不是那么黑暗,再加上刘伯温是个天才,过目不忘,一次性能读七行字,而且领悟性相当的高,儒学经典、阴阳五行、天文地理一读就懂,所以仅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二十五岁当上高安县丞。
刘伯温的元朝官吏政治生涯仅有二十二年,在这期间刘伯温当过江西行省椽史,相当于今天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当过江浙儒学副提举,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当过元帅府都事,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
刘伯温当了二十二年的官,但是从未有过一次当过一把手,刘伯温这个人又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当官期间,他曾不断进言,但是他的进言从来不被一把手当过一回事,也因此在四十七岁那一年,刘伯温一气之下辞官归乡。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温并不是那种死忠于一个朝代的人,而是属于那种“择木而栖,择主而侍”的人。
刘伯温年少时曾写过一首诗,名为《公子行》:“玉勒金鞍照地光,驼裘珠帽绣文章。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诗中刘伯温的志向一览无遗,期盼着改朝换代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对于刘伯温的这些旧事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朱元璋也不可能在打天下期间重用刘伯温了,谁会在干造反这种诛九族的工作时,去重用一个履历不明的人。
真正迫使朱元璋只敢重用(主要体现在参谋方面)刘伯温,不敢重封刘伯温的原因是,刘伯温太过精明,精明到朱元璋一想起来就后怕。
从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第一天开始,刘伯温就从未涉足过最高统治机构,从来都是担任着参谋一类的角色。
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刘伯温担任的是军师;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刘伯温担任的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言官的头领,而这时领导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的是李善长。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大举进攻安丰。安丰这个城池对于朱元璋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安丰中的一个人对朱元璋而言却是相当的重要,这一个人就是韩林儿。
朱元璋是隶属于红巾军的造反势力,而韩林儿是红巾军名义上的皇帝,说简单点,韩林儿就是朱元璋的老大。现如今老大有难,怎么能够不帮?
刘伯温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发兵安丰,陈友谅突然打过来怎么办?再者说了,你朱元璋现如今势力庞大,早已经大过你之前的老大韩林儿。而且你现如今又占据应天这块虎据龙盘之地,有成就一般大事业的势头。你得想清楚如果你将韩林儿救了出来,得要怎么处理?难道将这么多年的心血拱手让人吗?很显然你是不可能的。韩林儿现如今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活着不如死了的人,现如今机会来了,你干嘛要去救呢?
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话,在刘伯温的苦苦哀求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前往安丰解救韩林儿,最终韩林儿果真被朱元璋解救了出来。朱元璋这时估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弑君这个恶名他是背定了。
对于刘伯温苦苦劝说朱元璋不去救韩林儿这件事情,相信朱元璋在后来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每一位皇帝都不想自己的手下是一位厚黑学高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手下拿捏得死死的。
厚黑学并不能凸显出刘伯温的可怕,神机妙算才最能够体现出刘伯温的可怕。
鄱阳湖之战的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船上指挥战争,躺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突然间站起来,拉着朱元璋就往另一条船上奔去。朱元璋来不及细问,只能任由刘伯温摆布。当朱元璋刚刚到达另一条船上时,他的那一条船突然间被陈友谅的炮弹击中,如果说朱元璋还在那条船上,必死无疑。
朱元璋当时虽然是与陈友谅决战,但是在兵力方面却是处于劣势,陈友谅有六十五万大军,而朱元璋仅有二十万大军,而且朱元璋的船与陈友谅的船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陈友谅的船一个个就跟高楼一样。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将大军主力移到鄱阳湖口的位置堵住入江通道,然后等到金木相犯之日(朱元璋属金,陈友谅属木),再与陈友谅决战。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谋,果真大胜陈友谅。
朱元璋是古代人,不能够用现在的看法去看朱元璋。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这个人不但腹黑,而且还会观天象,提前预知未来,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得不防的,要是让他有权利又有威望,他要是有一天打起君王的主意,想想都可怕。
徐达为何居于李善长之下?
徐达是朱元璋帐下的第一大将军,这个第一大将军是公认的,当时是公认的,现在也是公认的。
徐达一生历经百战,仅一战失败,这一败就是土剌河之败,损失一万多人马。其实这一战也并不能说是失败,毕竟到最后也得以撤退了,主力并没有受到损失。
徐达一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洪武元年与常遇春一同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肃清山东,肃清河南,攻破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出长城以外,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可以说是众将第一。
朱元璋评价徐达:“徐达手下的将领、士兵们一看到徐达就跟看到神明一样,也因此徐达的命令将领、士兵们无一不顺从。”
一位大将军统领的士兵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这些士兵们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的思想。而从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徐达能够将这些士兵的想法、思想统一,可见徐达的恐怖。这正是对一位将军最肯定的评价。
如果单单是只擅长统兵,估计朱元璋是不会对徐达有这么高的评价的。徐达除了擅长统兵之外,还有一项优点,那就是“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徐达征战三十余年,从未屠过城,反而每攻克一城都会命令手下不能够对当地百姓造成骚扰行为,对于城中的财宝、美女,徐达都进行封存,请示朱元璋后再动用。
徐达不但有将才,而且有将德。
就是徐达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朱元璋不将他列为公爵第一,而是将李善长列为公爵第一?
打仗什么东西最重要,估计有很多人会想到当然是将军最重要,如果没有一位优秀的将军,有再多的士兵,那也是白搭。但事实是粮食最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不管将军多么的优秀,士兵多么的勇猛,都是白搭,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
而李善长管的恰恰就是后勤。
朱元璋的天下是一个地盘,一个地盘,打出来的,而这些地盘一打下来就要治理,而主要负责治理的人就是李善长。
地方上该收多少粮食,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又该怎么样分配,这些问题基本上都由李善长解决。难得可贵的是李善长在收粮食,分配粮食方面从未出现过问题,起码史书上没有记载。
朱元璋打天下期间粮食出现问题的情况寥寥无几,而这些肯定是要归功于李善长。
朱元璋曾多次离开首都应天府到前线亲自指挥将领作战,而这时负责镇守后方的重担就落到了李善长身上。
朱元璋亲自到安丰去救刘福通时,镇守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镇守后方的还是李善长;鄱阳湖决战之后,朱元璋亲自扫除陈友谅在湖北的最后一点残余势力,镇守后方的依旧是李善长。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李善长是一个能让朱元璋没有后顾之忧的男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善长有着刘伯温、徐达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默默无闻。刘伯温时不时就提出高于朱元璋的计谋,这让朱元璋感到自己很无能,威严受到威胁;而徐达天天打胜仗,功高盖主的意味很浓。只有李善长默默的在背后打理着一切,让朱元璋很舒服。
在徐达与李善长的对比之下,朱元璋理所应当的将李善长封为第一公爵——韩国公。
总结
徐达不是公爵第一很正常,但是刘伯温被封为伯爵却是相当的不正常,基本上从这里就可以预见朱元璋日后屠杀功臣的行为。徐达相当于汉朝的韩信,李善长相当于汉朝的萧何,而刘伯温则相当于汉朝的张良。
朱元璋面对刘伯温这样的有功之臣,却仅仅封了一个伯爵,而之所以封为伯爵,就是因为刘伯温过于精明。因为一个人精明,朱元璋就不肯给予与功劳等同的爵位,可见朱元璋对众臣都有着顾忌的心理,生怕众臣心里打他的主意。朱元璋这种顾忌的心理,随着一天一天过去,也一天一天严重,因此爆发了恐怖的杀戮行为,只要杀光了,就不用顾忌了。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功成之后就一心想着身退的重要原因。但无奈的是,刘伯温到最后硬生生的被朱元璋从老家青田拉回南京,最后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死在政敌胡惟庸的手中,不得善终。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