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真实的法正真有那么厉害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1浏览:40分类:历史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往下看。

  不容讳言,在三国这段历史里,法正对于西蜀国的建立的确起过不小的作用。法正也的确是在公元220年去世的。所谓三国断代,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中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其实,在这一年去世的人很多。除了法正,还有曹操、程昱、夏侯惇、黄忠、吕蒙、甘宁、关羽等人。

  但法正也绝没有那么大能量,可以阻止三国鼎立的形成。

  法正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围成都时,法正劝说刘璋投降,后来又协助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史书记载,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刘备为了表示他对法正的重视,追谥他为翼侯,这也让法正成为刘备时代唯一一位去世后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谋,在刘备的西蜀国,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

  注意!陈寿把法正比作程昱、郭嘉,而不是荀彧、荀攸。凡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但最倚重的仍然还是荀彧、荀攸叔侄俩。你别看程昱、郭嘉也在五大谋士里面排列着,毕竟不是最倚重的人。

  如果法正是刘备最倚重的人,陈寿一定会说:“法正对于刘备的作用,可比荀彧、荀攸。”

  假如陈寿真那么评定法正,也就证明法正在当时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诸葛亮。

  我们来看看法正这个人的主要经历、性格特征、做人做事风格。

  1,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2,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受到冷落。归来后劝说刘璋与刘备交好。不久以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刘璋问何人愿意联络刘备,张松举荐了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并不乐意,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也就是说,刘备让法正感到,刘备是真的非常器重他,你喜欢什么,我刘备就满足你什么。就像当初燕太子丹对待刺客荆轲一样。

  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便与张松密谋,决定暗中拥戴刘备。

  3,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准备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张松于是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了刘璋。

  4,刘备入蜀后,法正和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不足,只知因循守旧,不会变通。因此与诸葛亮产生了较大分歧。好在两人相处时间不是太长,既没有形成仇怨,也没有对蜀国造成什么危害。

  5,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他在掌握了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得到了他的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6,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降伏张鲁,但没有继续进攻益州,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

  法正分析后认为,曹操大军撤走,一定是内部出了问题,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刘备采纳了,结果果然一举成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7,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之臣。《先主传》载: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虽然法正和诸葛亮性格和兴趣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

  从上面法正这段经历来看,法正这个人军事谋略的确是其长处,政治谋略是其短处。尽管是刘备后期的谋主,但这个人的格局显然不大。属于睚眦必报的人。只是刘备特别信任他。但由此便把法正抬高到可以阻止三国鼎立的高度,显然是胡扯。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将来能有多大的出息,多大的造诣,他的格局和人品是其最首要的决定因素,而不是他的才华。

  一个没有强大格局、没有良好人品的人,不管他的才华有多大,客观上在这个社会上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他最后的结局都只能是遭人唾弃。格局、人品,直接又决定了他的才华的发挥程度。也就是说,第一是格局,第二是人品,第三才是才华。

  幸亏刘备给予法正的权利还不够大,假如刘备让法正统揽蜀国所有军政大权,就像他信任诸葛亮那样,乱蜀国者,肯定是法正,不会是别人。

  另外,法正在军事谋略上,既没有诸葛亮的气魄,也没有东吴鲁肃的战略眼光,更没有曹魏阵营荀彧的大战略规划。这也就决定了西蜀在军事上的处处被动。在这方面,倒的确像程昱、郭嘉那样,揣摩敌人的心理,倒是做到了极致。

  然而,一个谋士,假如只是把军事当做他的长处发挥,而不懂政治,没有大的格局,没有大战略眼光,显然只能看到一城一地之得失,不足以谋划一个集团的长远利益。

  我之所以说法正格局不大,还有一个原因。法正投奔刘璋,很久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有点没把自己当人看的意思。咱们再看看诸葛亮,我就在南阳耕作,每天和高明人士纵论天下,谁都不依附。这叫什么?自抬身价。

  刘备你不是缺谋士吗?徐庶给你举荐诸葛亮,但又告诉你,这个人很清高,你得诚心诚意去请才行。

  刘备去了,请一次,诸葛亮说了:“一次不行,你诚意不够”;刘备无奈,再去一次,诸葛亮又说了:“两次也不行,还差点火候。”刘备急了,那我就请你三次。诸葛亮点点头:“这还差不多,行!看来你是真缺人,需要我,我跟你走,帮你搞搞。至于搞得好不好,你都怪不着我。”

  这才是真正的大才!当然,这是小说的描述,但诸葛亮隐居南阳,等待明主出现,这倒是真的。

  再看看鲁肃。鲁肃去了东吴,周瑜劝他留下,鲁肃执意要走。周瑜担心他离开,只好急忙举荐给孙权。并告诉孙权:“这是个经纬天地的大才,你可不能让他走了。”

  孙权一听,立即把鲁肃当成久别重逢的朋友,晚上睡在一起纵论天下,这才感动了鲁肃。

  我们还可以看看庞统,刘备给他一个边远县令,他只顾每天喝酒,不理县事。这是什么?你们大材小用,我也只能和你们虚与委蛇。

  故此,我认为,假如说没有荀彧、诸葛亮、鲁肃,还真就不好说三国这段历史究竟会怎么样,至少肯定会缺了那么一点色彩。但没有法正,丝毫不会影响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国鼎立局面。

  退一万步说,如果法正真有那么大能力阻止三国的出现,那么,他即使在益州刘璋处,就能够阻止刘备进川,三国鼎立也就不会出现。根本不用等到跟了刘备才发挥出来那样的光芒。在那种乱世,有大才能的人物,只要他愿意,在哪儿都能够发出他应有的亮光。

  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并没有出世,但仍然让后世的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可见,黄金埋得再深,只要有人愿意刨,总有人会把它刨出来。

  如果不是遇到刘备,法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不能留下任何痕迹,还真不好说呢。或许只能在刘璋处默默无闻,终老一生,更别说进入《三国志》,青史留名了。

  三国鼎立的局面,和中国历史所有的改朝换代同样,都是历史大趋势各种纷乱复杂的因素和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促成的,非人力可以控制和阻挠。别说法正阻止不了,就是荀彧、诸葛亮、鲁肃,再加上三国时期的所有大人物,都绑在一起,恐怕都无法阻止。

  任何一种历史大趋势,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主观因素为转移的。英雄人物的作用,并不是阻止一种历史趋势的形成,而是在这种历史大趋势面前,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找准自己的位置,该发光的发光,该发热的发热,该发烧的发烧,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站好自己的队,背好自己的词,唱好自己的戏,而不是阻止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即使是某些极其伟大的人物,也最多只能是引导历史车轮改变路径,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往前走。而法正显然和伟大二字毫不相干。

  故此,“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种说法,如果是为了制造一个噱头,让三国这场戏唱得红火热闹点,倒是情有可原。假如说,是作为一种历史结论,则肯定是一个悖论,毫无道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