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1-30浏览:179分类:历史

  三国时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将投降很常见,降将遍地走,而且当时舆论对此也很宽容,并不认为投降可耻。所以三国时期不少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而且投降之后有些人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他投降之前的。就拿曹操阵营来说,五子良将有三人都是降将:张辽原是吕布麾下大将,徐晃原是杨奉手下,张郃是袁绍手下;包括原是刘表部将的文聘以及马超部下的庞德,这几个人投降之后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就连关羽都有过短暂投降曹操的经历。

  除了上述之人外,三国也有一些人的投降惹来非议比如糜芳,傅士仁,于禁等,特别是于禁,他的投降引起很多非议,后世对他诟病也很多。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屈被杀。于禁投降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关羽没把他当回事关在牢中没理他,在东吴受到了虞翻的几次羞怒,回到魏国后,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老主公曹操已经不在了,新主子曹丕对他不冷不热,昔日的同僚鄙视他躲着他,在后面对他议论纷纷,朝野上下没人同情他。可问题是既然三国时期投降很常见,大家对此也见怪不怪,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最大和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同样是襄樊之战中被俘的庞德表现和他截然相反,庞德的旧主马超和他的哥哥都在刘备手下,关羽劝降他,按理来说庞德此时投降刘备顺理成章,可就是这样一位投降曹操没几年,在曹操军中职位和资历不如他的庞德反而怒斥关羽宁死不降;而作为很早就追随曹操,在军中资格和职位更高的于禁反而投降了,这样一对比反差太大。而曹操的一句话“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更是使得世人看不起于禁,这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和当时于禁的地位有关,于禁是曹操军中老资格的宿将,又是五子良将之首,还是唯一获得假节钺的大将,这个待遇就连曹仁夏侯渊张辽等人都没有!何谓假节钺?通俗点说,就是战时可以先斩后奏,可以代替曹操行使权力,想杀谁就杀谁。也就是说襄樊之战他是最高指挥官,连曹仁名义上都要受他节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场战役到了最后是最高指挥官投降了,这对投降一方的震动和打击得多大。

  第三,和曹丕的态度有关,比起他父亲曹操,曹丕的胸襟太小了。于禁投降,曹操也只是感慨了一番,依然善待他的家人。曹丕不是,远的不说,就因为年轻时找曹洪借东西曹洪吝啬不借,曹丕登基后就打击报复把曹洪下到了大狱中。于禁回到了魏国后曹丕表明上没说什么,却在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这让于禁情何以堪,终于是羞愧而死。可惜曹操死得早,如果曹操还在,以他的气度和胸襟,于禁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后世也就不会那么苛求于禁。

  第四,性质有所不同。张辽和文聘是旧主已死,张郃是旧主待其不仁,徐晃虽然是弃杨奉而去,但是满宠要他杀旧主交投名状时被徐晃断然拒绝,于禁投降更多的是贪生怕死(也有观点认为他是为了保全手下几万士卒的命而选择投降的)。这样一对比,使得于禁的投降让人不齿。

  无论是苟且偷生也好,还是为了手下将士的性命忍辱偷生也罢,于文则这一降,使得自己前半生的努力毁于一旦,只落得后人对他行为的不耻,一声叹息。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