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大明思想家王阳明的家训:《示宪儿》赏析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1浏览:53分类:历史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他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心学集大成者。除了王守仁的理学成就,他的家训《示宪儿》一样很著名。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王阳明家训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毋说谎,毋贪利

  说谎则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到慎独、无法正心诚意修身的。

  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清廉至此,着实让人肃然起敬。

  毋责人,但自治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十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杨震说话的重点并非在责备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们自律自治能达到这种境界,还会担心自己德行有亏吗?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虽然仅仅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好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据,也是良好家风的重要体现。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