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59分类:历史

  166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与文武在殿内哭声震地,李自成的使者来了,那么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崇祯为何到死都没同意?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已投降李自成的太监杜勋带来了李自成的条件:把西北一带给李自成,以李自成为王,退守河南,如此,李自成还承诺愿以劲兵帮助大明抗击清军,只是李自成听封不听宣,即接受你大明的封王,但不服从你的诏书也不觐见。(《明季北略.卷二十》及《小腼纪年附考》都有记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日后,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城,崇祯自尽。

  生死攸关之际,崇祯为何不抓住最后一次生存机遇呢?

  纠结的局势

  李自成之所以提出议和,也是因为他当时并没有拿下北京的把握。

  当时,北京十分空虚。

  由于持续损耗,大明的京营之兵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守城的部队只有老弱5万,内阉数千,而北京是大城,内外城堞15.4万多个。

  平均1个士兵要守3个城堞!

  因此,李自成一抵北京城下,崇祯“召对诸臣而泣,各束手无策”。

  而且,李自成抵达后,城外的三大营已溃降,李自成军夺取了火车巨炮,调头攻城!

  北京城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

  不过,崇祯仍不是全无希望。

  他已经诏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兵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前来勤王。

  三月十六,吴三桂退到山海关,正在赶来。

  由于吴三桂部最强,因此,在吴三桂抵达前,其他几部都比较谨慎。

  刘泽清到临清后不再北进,唐通8000人驻彰义门门因不满宦官监军而退到居庸关。

  不过,如果北京能守几天,吴三桂部逼近后,各部联合进军,北京还是有希望守住的。

  因此,北京虽然危险,但也不是毫无生机,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局面。

  纠结的君臣

  恰好,应对纠结局面的,是纠结的人。

  崇祯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非常纠结。

  当年正月,李明睿密奏迁都一事,崇祯说出了心里话: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称,故迟至今。

  几天前的三月初四,崇祯召集廷臣商议迁都之事,但群臣议论纷纷,有的反对迁都,有的主张先只迁太子,崇祯因此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

  迁都之事如此纠结,接受李自成之事自然也要纠结了。

  崇祯不愿在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可是,大臣也不愿意冒险配合天子说出“政治不正确”的话来。

  崇祯在处理大臣这一点上,可谓杀伐果决。

  在位17年,处死了2个首辅、11个巡抚,罢免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

  一遇到问题,就拿大臣顶罪。只一个和后金秘密议和,就处理过不少重臣。

  因此,剩下的大臣,人人自危,哪里还敢妄言。

  要崇祯马上给出答复,真是难为他们了。

  然而,历史只给了崇祯这一夜的时间。

  因此,第二天,李自成改条件了!

  李自成修改条件

  李自成一开始要议和,是因为没有把握拿下北京。

  不过,很快,李自成就有把握了。

  次日一早,李自成攻城。

  李自成军抬头说:快开门,不然屠了你们!

  守城的兵不敢得罪,先挥手示意,等农民军稍退一点,再发没有铅子的空炮,做做样子。

  一些明军用万人敌大炮轰之,又因训练不足,误伤守城军,导致人心溃散。

  显然,这样的京城,真是抵挡不了多久。

  当天中午,在昌平降敌的守陵太监申芝秀入见崇祯,带来了李自成的新条件:请逊位!

  显然,李自成已经放弃了之前开出的“割西北”条件,而修改为“取代崇祯”!

  也就是说,李自成“割西北”的条件,有效期只有一夜+一上午。

  灭亡

  面对逊位要求,崇祯犹豫不决。

  农民军也不会等他,继续攻城。

  当天下午,农民军攻西直门不克,转攻彰义门,太监曹化淳下令开门,起义军攻破外城,随后,德胜、平则二门也开,内城也被攻破。

  崇祯知大势已去,逼死皇后、妃子后,当夜,手持三眼枪,与内监数十人,骑马持斧,准备混出城去。

  但是,在齐化门时,被守门的太监误以为是内变,发炮射箭赶退,又连转几个门都出不去。

  晃荡了一个通宵,天亮了,崇祯回宫。

  次日清晨,崇祯亲自鸣钟召集百官,没有人来。

  感叹之后,崇祯自尽。

  明朝灭亡了。

  偶然中的必然

  崇祯,原本真的有可能守住北京。

  北京城池坚固,以明军战力,虽不能长期坚持,但守上几天,等待吴三桂等军抵达是可能的。

  守西直门的太常卿吴麟征死守,农民军就攻不破。

  而吴三桂等军的实力,原本也是可能解围的。

  后来在山海关,吴三桂一军独战李自成半天后,清军才出手。

  因此,单纯从纸面实力上看,北京虽然危险,但崇祯原本有理由相信自己守得住。

  可是,人心,永远那么微妙。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在京的两三千官员只有20人自尽,其他“叛将如云”。

  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第请求大顺的录用。

  而崇祯信赖的宦官,则更是靠不住。

  有的早早投靠,前来劝崇祯逊位,有的打开城门,放农民军入城。

  而崇祯所期待的吴三桂等外援呢?

  唐通已经降了;得知大顺军攻占北京,吴三桂与山海关总兵高弟一起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辽东巡抚黎田玉则被委任为大顺的四川节度使,与另外一名投降的总兵马科一起出征四川;而刘泽清则自称摔落马下受伤,率军南逃了。

  难怪崇祯临死前不解:当年靖难之役时,还有许多人死忠于建文帝,如今,群臣无一人从我!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靠不住,而是靠得住的人,在崇祯朝活不到这一天。

  崇祯没有接受所谓“割西北”的条件,看起来只是偶然。

  然而,以崇祯朝腐败、混乱到极致的朝政,其灭亡又是必然。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