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粮长制度初期作用那么大 该制度到了中后期为何形同虚设般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39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粮长制,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古代税收是一个国家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税收的多少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充足性。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垮台,国家财政危机,比汉唐时期更为严重。在王朝末年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直接动摇了这个国家的根基。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而明朝初年曾经实行的粮长制度的确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粮长制度就大大衰弱了,变得形同虚设般,然而造成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病入膏肓的大明,无药可救的朝廷

  1.明朝统治者“奇葩”频出,奸臣弄权

  在了解明朝中后期粮长制度衰弱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朝中后期整个社会所面对的社会困境。首先就是政治上昏君频出,奸臣弄权现象屡见不鲜。

  自从明朝武宗以来,朝廷的政治局势就不复建国之初的清明,首先是皇帝大多昏聩不理朝政,醉心长生的嘉靖,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等等,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可谓是“奇葩”频出。其次就是宦官专权,奸臣弄权现,八虎太监,权奸严嵩等等就是一时人物。

  据《新世说》当中记载评价称:“严嵩、魏忠贤相继而起,流毒善类,卒以亡国。”因此明朝中后期政治层面的一个主题就是日益混乱与黑暗。

  2.明朝中后期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明朝中后期另外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看似平静的时局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搅动天下风云。首先是阶级矛盾突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可谓是严重之极,加之当时的官员拥有不纳税的特权使得大小地主纷纷“投献”与官员之下,以此来逃避赋役。

  而且明朝边疆危机也日益严重,东北地区女真人的崛起日益威胁到明朝的统治,西南土司也频繁的作乱,农民起义更是屡禁不绝,东南倭寇不止等等,一系列社会乱象明确的可以看出明朝这个巨人俨然已经病入膏肓。而这也恰恰是明代中后期最重要的社会困境所在。

  二:粮食之长?何为粮长制度?

  1.担负税收重担的粮长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方便基层税收征收,特地设立的粮长制度。首先早江浙地区开始实行,每征收万石粮食设立粮长一名,这也是粮长制度的由来,不仅仅如此,粮仓的选择标准也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富户担任。

  粮长制度的内容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就是粮长全权负责该区域粮食的催收,经收以及押运任务。后来随着粮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粮长的职权有所扩大,拥有了拟定田赋规则,编造鱼鳞册图、检举流民入户等职责。

  据《明史》当中记载的鱼鳞册图的编纂“合各乡之图,而成一县之图”就离不开这些基层粮长的配合。

  2权力不稳定的职业——粮长

  明朝时期的的粮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演变改良的。明朝初年仅仅在南直隶、浙江等地区实行粮长制度,靠近大运河等漕渠地区的粮长又称之为漕渠粮长,粮长最初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保证税收,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多了一份基层治理首领的职责。拥有了造册、劝农耕、检举流的职责,可以说在这一个阶段是明代粮长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而明代末年的粮长职权则大大缩小,仅仅拥有催收粮食的权力,明代粮长制度日益瓦解。

  3.明代粮长制度形同虚设的表现何在

  在了解过明代粮长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过程后,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明代粮长制度的瓦解。首先就是粮长征粮不足,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粮长所征收的粮食越来越少。

  据《明史》当中记载明朝中后期的农民困境称:“唯独苏松之民,尚有远年蹿匿,未尽复其原额,而田地至今尚有荒芜者”。这一社会现象表现出的就是粮长实际存在价值的缩减。

  除此之外,粮长的权力也大幅度减小,仅仅有了催了粮权,其他的权力都被剥离开来。而在实际上就是在政治层面宣告粮长制度的衰弱乃至是灭亡。

  三:盛极一时的明代粮长制度为何会在中后期走向衰弱

  1.明朝中后期疯狂的土地兼并,粮长面临无粮可征的困境

  最后在了解过明代粮长制度的内容演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明代粮长制度为何会走向衰弱的原因。首先就是明朝中后期疯狂的土地兼并现象,极大的影响到粮长基本权力的行使。

  据《明太祖实录》当中记载建国初年明朝政府对于自耕农的优厚待遇称:“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归濠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官给牛种舟粮,以资遣之,仍三年不征其税。”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之下,粮长制度自然而然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现象也愈演愈烈起来。

  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现象集中表现为“投献之风”大盛,以及富人土地隐匿现象严重。在明朝勋贵与官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公田,这些土地享有不纳税的权力,一些自耕农为了逃避严重的赋税,纷纷将田产献出,成为勋贵官员家族的“佃农”。

  除此之外,当时的大多数地主都存在隐匿土地数量的情况与现象。以至于后来演变成为对于粮长的盘剥,据《明史》当中记载明代中后期粮长制度的困境称:“里长逃绝,令粮长。粮长负累之久,亦皆归于逃且绝而已”。由此可见,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加速了粮长制度的没落。

  2.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粮长制度

  粮长制度的衰弱的原因除了疯狂的土地兼并现象以外,还有就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粮长制度造成不小的冲击。

  首先在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繁荣的程度,农业与手工业的剥离,市场交易的日益活跃,以及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都对粮长制度这一带有浓厚“农耕文明”气息的制度带了冲击。

  据《明史》当中记载明代中后期农民投身商业的现象称:“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大量自耕农弃耕从商,投身于商业活动当中,这样一来自然对于粮仓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造成阻碍和困难。而商品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将大量的社会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又纷纷购田置地。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自耕农弃耕,土地纷纷转变为大地主、勋贵官员的公田。这样一来对于粮长制度实行的社会基础造成巨大的冲击。

  3.封建统治者对于粮长的压迫盘剥

  粮长虽然作为基层官员,迈入了统治阶层的行列,但是表面的风光却掩盖不了封建统治者对于粮长们的剥削。众所周知,粮长首先是当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其次明朝中后期对于粮食征收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长就要负担起补足缺口的责任。

  据《明经世文编》当中记载称:“家有千金之产,当粮长一年,有即为乞丐者矣;”粮长们纷纷破产,自然动摇了粮长制度存在的根基,朝廷也将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困境,粮长制度进一步衰弱。

  4.粮长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加剧了其衰弱的步伐

  最后粮长制度为何会在明朝中后期逐渐虽然都原因与粮长制度自身的缺陷息息相关。首先是粮长制度在其演变过程当中权力的弱化,失去权力的粮长的确不利对于征粮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剧了豪门贵族嚣张的气焰。

  除此之外粮长队伍的日益臃肿与腐败也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明朝中后期的粮长利用手中职权以权谋私,挪用公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暴露出粮长制度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

  四:小结

  明朝建国初期实行了粮长制度对于保障国家税收,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是有利的,但是后期却出现了明显的衰弱迹象,究其原因不仅仅与当时疯狂的土地兼并与勋贵官员不纳税特权有关,而且与当时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导致大量自耕农弃耕现象也是放不开的。最后粮长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为其衰弱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明史》《明太祖实录》《新世说》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