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退休金,官员退休后如何生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34分类:历史
古代封建王朝的时候学子通过科举成为朝廷的一员,为国家效力;但有的时候一些官员看不惯朝中的风气要求辞官的也存在,那这些辞官回乡的人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士农工商,可见官员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当官是所有人的梦想,是一个奋斗目标。官员辞官归乡也肯定不是说走就能走,有的是为父母守孝,有的是厌倦官场怀才不遇。古代官员在辞官之后,是没有退休金的,除非皇帝专门下诏特别优待,才会有退休金的发放,辞官之后生活来源就很是不同,生活差异也很大。一旦辞官就丧失一大半收入,谁和钱有仇,怎会轻易辞官?
在皇帝看来,能够为皇帝做事是他们的荣幸,皇帝能够看上这些人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所以古代没有养老金也没有退休金,他们一旦不为官了就只能回家种田。这样的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得了的,那这些官员们辞官归隐后银子从何处来?
他们的银子大多是辞官前自己攒的,第一种是皇上的赏赐,他们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时候,皇上就会给他们一些赏赐。皇上的赏赐一般是不能动的,倘若皇上赏赐金银的话还是可以花的。第二种田地,他们在当官的时候手上或多或少会有些积蓄,一般人家都会将这些钱换成田地铺子庄子这类东西,即使辞官了,这些东西也会生钱。
还有一种就是一些灰色地带的钱,当一个人成为朝廷的官员之后,他会享受一些朝廷的福利待遇。比如说他们可以免除税赋,根据官职的不同,免除的田地数量是有限制的。如果这些免费的田地自己用不完的话,就会让出去,少收一些百姓们的钱,这样也算是一种收入。
在古代,大多数辞官的人都是在朝做官多年的官员。通过多年的当官,这些人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即使他们退休了,他们也是一个富有的地主,而不会生活拮据。
其实大部分官员在自己还没有辞官的时候就为自己买好了一块田地,以供自己养老用。也有很多的官员并不愿意离开朝廷,也不会选择辞官,因为官位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更加不会放弃!他们在做官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管辖之地,可以鱼肉百姓,更加可以和地方的富商们搞好关系,并从中获取钱财!
其中一部分是官二代,不愁吃穿,陶渊明的家世很好,李白的父亲和包拯的父亲都做过官,都有财产,不用担心生活。也有一些人辞官回乡是年纪大了,到了该退的时候了,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皇帝会赏赐他们一些礼物,当地的商人也会孝敬他们。
还有的官员辞官还保留待遇,如朱熹就享有有待遇不管事的“奉祠”之位。还有些官员本就是官宦或大地主家庭出生,家境丰足,比如“划粥断齑”的范仲淹,其亲生父亲是节度掌书记,继父是县令,还有司马光,退隐写书,还有能力为邵雍建园子,可见资产丰厚。少部分官员比较清贫些,田产不多,读书农耕,但仍可以恬淡悠哉度日,相对于乡里农夫之类,有地位有知识,还是好多了。
当然了,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官员都没有富裕的家境,良好的身世,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并且在朝为官的时候大多都是清官,为人正直,两袖清风。所以在他们辞官之后过的生活都比较清贫,田产土地也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会读书,农耕,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一些,但也是悠然自在的。与那些真正的田间农夫相比,他们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也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也是不错的了。
其实五柳先生并不是一个大官,所以对于他来说辞官回到家乡也不是一件非常难以抉择的事情,更何况官场上的生活根本就容不下他,你陶渊明的性格在官场上是生活不下去的,所以辞官回到家乡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从陶渊明的许多诗句中体会他在田间生活的乐趣。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渊明在田间的生活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或许陶渊明更适合这种生活。在这田间,没有官场上那些惹人心烦的众多事情,而更过的是自由,洒脱,不拘小节。
说到这里的话,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古代的官员也并不是拿俸禄当饭吃的,他们的生活不能仅仅靠俸禄来支撑。因为朝廷上发的俸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有的时候他们犯一点小的错误就会罚俸一年,或罚俸半年,大多数的收入,都是来源于“灰色收入”。
猜你还喜欢
- 11-30 说到东晋辞赋家陶渊明,他究竟写了一封怎样的辞职信?
- 11-30 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真是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吗?
- 11-29 提及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他如何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
- 11-29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他的隐居生活又是怎样的?
- 11-29 陶渊明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哪里才是他真正的隐居地?
- 11-29 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他的生活质量真的一天不如一天吗?
- 11-2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何奥秘?真相是什么?
- 11-29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为何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 11-29 东晋时期实行士族门阀政治都有哪些弊端呢?
- 11-28 据《世说新语·轻诋》描述,永嘉之乱对晋朝有何影响?
- 11-27 琅琊王氏在汉朝至晋朝结束,这六百多内为何能经久不衰?
- 11-27 晋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的确很低,那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