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棣登基后迟迟不立太子,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8分类:历史

  一、朱棣即位后迟迟未立太子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位为帝,朱棣长子朱高炽当时二十四岁。

  多年前,朱棣的父亲朱元璋登基当天便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标只有十三岁。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下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朱棣即位后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迟迟没立太子,这是为何?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朱高炽一直留在北平,朱棣没让他来京师。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朱棣率军打算从浦子口渡江,遭到盛庸的拼力抵抗,燕军交战不利。

  正当朱棣发愁之际,朱高煦及时率骑兵赶来,朱棣十分感动,竟然脱口说出:“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这句话的意思是:好好努力吧,世子多病。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著作《国榷》中也有类似记载。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没有应允。

  这年三月,文武百官再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为由搪塞过去。

  四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奏请设立太子,朱棣仍没应允。

  九月,镇守贵州的镇远侯顾成在上书中提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朱棣称赞了顾成一番,并赏赐了不少财物,却没提立太子之事。

  二、朱棣真的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吗?

  朱高炽体形偏胖,行动迟缓,不善骑射,而朱高煦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在朱棣危难之际及时出现,比较而言,朱高煦更像朱棣。

  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夺取皇位,对他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武力意味着真正的权力。

  朱高炽喜欢读书,和文臣比较亲近,与朱标、朱允炆有不少相似之处。可是文弱的朱高炽能驾驭如狼似虎的悍将吗?朱棣自然担心朱高炽重蹈建文帝的覆辙。

  朱棣麾下的武将大多是在靖难之役中与朱高煦生死与共,并肩作战过的患难兄弟,他们会支持朱高炽吗?

  朱棣是一位成熟的决策者,他需要一定时间来看清楚朝中文臣、武将的态度,以获得最多的支持,保证权力的平稳过度,这或许是他迟迟未立太子的真实原因。

  至于自己更喜欢哪个儿子,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三、当时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支持者都有谁?

  在古代,皇帝册立储君,选择继承人对群臣影响极大,关系到群臣日后的前途,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得到升迁、重用,甚至可能关系到他们能否保持地位稳固、家族兴旺。总而言之,关系到群臣的切身利益。

  首先,朱高炽的支持者。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在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中和朱棣的关系最近,朱棣即位后他曾上书请立太子,可视为朱高炽的支持者。

  老将顾成跟随耿炳文伐燕,最早被朱棣擒获,被俘后便归附了朱棣,尽心辅佐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李景隆率军围困北平,顾成提出了不少建议,朱棣即位后,顾成因功获封镇远侯,食禄一千五百石。顾成和朱高炽交情匪浅,也曾劝说朱棣早立太子,是朱高炽的支持者。

  张信是朱棣的宠臣,被朱棣称为“恩张”,深受朱棣信任,暗中观察藩王动静等机密之事,都让张信去办。朱允炆即位后,调张信去北平都司,令他暗中监视燕王朱棣,伺机而动。可是张信决心帮朱棣,急忙去燕王府,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朱棣。朱棣即位后,封张信为隆平侯,食禄一千石。关于立太子一事,朱棣曾私下征求张信的意见,结果张信坚决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

  金忠是朱棣的心腹重臣,坚决主张立朱高炽为太子,在朱棣面前历数历史上因废长立幼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金忠于洪武二十四年入燕王府当卫兵,他多谋善断,在靖难之役中运筹帷幄,屡献良策,是朱棣的得力谋士,朱棣即位后不久,便提拔他为兵部尚书。

  成国公朱能在立太子一事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朱能。朱棣即位后,封赏靖难功臣时,封了两位在世的功臣为公爵,分别是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

  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是燕军中军主将,为救朱棣力竭战死。朱棣即位后,追封张玉为荣国公。朱棣曾说, “论靖难功,当以张玉为第一”(《明史纪事本末》)。张玉的长子张辅信安伯,食禄一千石。张辅也没有拥立朱高煦,后来朱高煦起兵叛乱,曾试图拉拢张辅,张辅立即奏请朝廷发兵平叛。

  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而且态度坚决。朱棣率军进入京师时,当时的朝中大臣归附朱棣的有二十余人,誓死不降的十余人,四百六十三人选择逃走。

  朱棣急需补充大量文臣,以维持朝廷机构的正常运转。永乐元年便在全国范围内(北京除外)举行了乡试,第二年会试录取四百七十二人,与朱元璋在位时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洪武十八年相同。为了尽快解决官员缺乏的难题,永乐元年朱棣还曾下令实行荐举,不过收效甚微。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直接管辖六部,所有政务都得亲自过问。为解决政务缠身的难题,朱棣下令在皇宫东阁门内建起一个办事机构,挑选谢缙、杨荣、杨士奇等七名最早归附的翰林院官员在里面办公,参与处理重大事务,被称为内阁,成为当时的朝廷中枢机构。他们终日陪在朱棣身边,不仅是献计献策,而且开始代行部分皇权,处理几乎全部政务。

  文臣的态度是朱棣册立太子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朱棣征求谢缙的意见时,谢缙直言不讳:“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明史·列传·谢缙》)。朱棣听后,沉吟不语,谢缙接着说:“好圣孙”,朱棣这才点了点头。

  其次,朱高煦的支持者。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邱福等一批武将支持册立朱高煦为太子。邱福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朱棣即位后,封他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邱福在朝臣中的地位很高,“每奉命议政,皆首福”(《明史·列传·邱福》)。

  邱福和一些武将多次劝说立朱高煦为太子。

  驸马都尉王宁也支持朱高煦,王宁是怀庆公主的夫婿,怀庆公主是朱元璋宠妃孙贵妃的女儿。在靖难之役中,因为向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关入锦衣卫诏狱。

  这些武将和王宁不会因为立朱高炽为太子而背叛朱棣,风险可控。

  四、朱高炽的其他优势。

  第一,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喜爱。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生母是世子妃张氏,朱瞻基是朱棣的长孙,朱棣登基时,朱瞻基三岁。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时,朱瞻基五岁。

  朱瞻基既有祖父朱棣的英武,又有父亲朱高炽的睿智,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便被册立为皇太孙,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可见一斑。

  第二,朱高炽是朱元璋册立的燕王世子。

  朱元璋称帝后,确立了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顺序,并且写进《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遵守。

  虽然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夺取皇位,不过,朱元璋去世时,朱棣是朱元璋最年长的嫡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自圆其说,可是如果册立朱高煦为太子,则相当于直接挑战朱元璋当年定下的立嫡立长的规距。

  而且,朱高炽是朱元璋册立的燕王世子,一向小心谨慎,没有明显的过错,而且在靖难之役期间,有坚守北平的功劳。如果不立朱高炽为太子,那么是否意味着朱棣别的儿子都有资格争夺太子之位,是否会引发皇子夺嫡的惨剧呢?

  综上所述,朱棣经过反复考虑,左右权衡,最终决定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