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是昏君吗?他为什么要处死功臣于谦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30浏览:44分类: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当过两次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镇在绝大多数人的观感里恐怕是个昏君、庸君,人们认为朱祁镇昏庸无能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宠信宦官王振,二是冤杀功臣于谦。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英宗为何要处死功臣于谦?
于谦,明朝名臣,有经天纬地之才,一人独当一面保卫京师,与岳飞齐名,是明朝有名的民族英雄。说到明朝,难免还会想起另一个大臣张居正,张居正也有能力、有才华,但却有些贪婪,而于谦则是有能力、有才华、为官清廉刚直,更胜于张居正,并且深受百姓喜爱,是明朝中难得的第一名臣。
于谦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保卫京师,拥立代宗。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使唤下,离开了京师,搞御驾亲征,最终土木之变发生,明英宗被瓦刺俘虏。明朝一时之间失去了君王,京师震动,许多大臣纷纷提议迁都,避免瓦刺进攻京师。这时,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出来了,坚决反对大臣迁都的建议,抱定“君王死社稷,誓死保卫京师”的决心。此话说的简单,可现在朝局这么乱,该咋搞呢?
于谦二话不说,奏请郕王调集两京军队火速支援京师。接着,郕王摄政,于谦请求肃清王振一族,朝中大臣纷纷跟随,一时之间,郕王难以抉择。在朝堂之上,王振的党羽王顺与百官对抗,百官群起对抗,直接在朝堂之上打死了王朝,结果王顺被打的血肉模糊,血溅朝堂,郕王惊慌不止。
最后于谦,一把抓住郕王,稳定了郕王的情绪,接着迅速稳定朝局,铲除了奸党。同时请求皇太后拥立郕王为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必先拥立一个皇帝。于是,代宗顺利继位。接着,于谦和石亨等将领亲率大军,正面迎敌,成功抵御瓦刺进犯。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新立;奸党铲除,朝局一清;军队全国各地调动,成功抵御瓦刺进攻,保卫了京师。而这些事情的执行者,就是于谦。在风雨飘摇之中,于谦以一己之力将明王朝、从风雨飘摇之中拯救出来。对于明王朝,于谦是有功的;对于明英宗,于谦更是有功的。瓦刺见一年多了,也没能从俘虏的明英宗那捞到好处,就决定与大明讲和,归还明英宗。消息一传到代宗耳朵里,代宗不高兴了,责怪于谦:当初是你让我当皇帝,如今把英宗迎接回来,是几个意思?
于谦从情理之中,解释道:代宗您还是皇帝,这个位子不会动了,英宗是您的哥哥,您必须迎接他回来啊。代宗听了,也无话可说,最终迎回了英宗。英宗的回归,给了野心分子一个极大的希望。于谦做事刚直不阿,从不徇私情,但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其中武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都怨恨于谦掌权,心想只要于谦掌权,自己哥几个就没办法出头,于是就约定拥立英宗复位。
在夺门之变之前,于谦等大臣就商议,准备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但由于天色太晚,就没有及时上奏,准备第二天上奏。哪知过了一晚,明朝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宗登基称帝,于谦等人下狱治罪。其实,英宗也知道于谦是个好大臣,忠臣,为大明朝的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原本不准备的杀死于谦。但石亨、徐有贞等人痛恨于谦入骨,誓死要杀死于谦,就劝诫英宗:如果不杀于谦,这夺门之变就没有理由啊,您登基皇位就没有合理的借口啊。英宗也是犹豫不决,经过石亨这些人的左吹、右吹,最终下诏,以谋反罪杀死了于谦。于谦一倒,大明的江山又陷入党争、混乱之中。
于谦为什么会死?
在明英宗的执政生涯里,杀害于谦这事,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沉重污点,诸如“自毁长城”“不分是非”之类的恶评,几百年来更是狠砸了他好多遍!但事实上,这事的严重后果,他在向于谦举起屠刀前,自己也十分门清:谦实有功!可为什么明知有功还要杀?听听他最终给于谦拍板的大罪:欲迎立襄王世子!
这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理直气壮要杀于谦的缘由:于谦涉嫌的,是明朝皇室从来零容忍的官员勾结藩王大罪。只要参考下十五世纪初,皇叔朱棣掀起的“靖难之役”的滚滚烽火,就知道这是一条多么敏感的高压线。
而放在明英宗这里,这条“高压线”,更是自己从小就拧成疙瘩的心结:传说中要勾结于谦争皇位的“襄王”,正是当年差点抢了大明皇位的明英宗亲叔朱瞻墡,早在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把持大权的张太后,就曾嫌当时才九岁的小明英宗不懂事,一度动了改立朱瞻墡为帝的念头。后来明英宗不作不死,在土木堡沦为俘虏,朝中好些大臣们更是旧话重提,疾呼请朱瞻墡进京主持大局。这么个皇位热门人选,真要和于谦勾结抢皇位?
而在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徐有贞石亨之流嘴里,于谦勾结朱瞻墡这事,起初貌似有鼻子有眼,就连连明王朝传召襄王的专用金符也无影无踪。因此明英宗也严重怀疑,是不是金符被于谦拿去给朱瞻墡通风报信,打算联手杀进北京抢皇位?而身陷囹圄的于谦,却只是一阵苦笑:这是徐有贞石亨们要置我于死地,我还能说什么?说罢,坦然受死!
所以,在复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杀于谦这事,明英宗心里肯定有惋惜,但更多却是心安理得:手握重兵的于谦和我的亲叔叔朱瞻墡沆瀣一气,真复制个靖难之役怎么办?必须杀!
可是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连番不断,啪啪打了明英宗的脸:先是传说中早被于谦拿走勾结朱瞻墡的金符,竟然在明英宗养母孙太后的寝宫里找到了。而且因为闲置了十多年,上面竟都落满尘土!然后一直背着争皇位嫌疑的朱瞻墡,更是主动进京表明心迹:我和于谦从无往来,更从没有动过半点抢你皇位的念头。于谦一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
而多年后为于谦主持平反的名臣李贤,后来更是当着明英宗的面,戳中了这桩冤案最大的荒唐处:景泰皇帝当时病入膏肓,凭着你是他亲哥哥的特殊身份,只要他驾崩,你躺着都能重登地位,何苦那天晚上要傻乎乎站出来夺位!你成功了徐有贞他们是功臣,你要是失败了?黑锅就是你来背,本来就是你的皇位也要白白丢掉!他们更借你之手杀死了眼中钉于谦,你是从头到尾被利用啊!照着老百姓的话说:这简直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难道曾经挺身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也是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因为愚忠才落进徐有贞的算计里?最重要的真相却正在这里:当徐有贞石亨们簇拥着懵懂的明英宗,悍然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也在第一时间就获知了消息,以他的军事才能,外加兵部尚书兼总督军务的强大权位,只要于谦愿意采取行动,所谓“夺门之变”,顷刻就能灰飞烟灭!
但奇特的是,于谦什么也没有做,哪怕最后蒙冤遇害,他至死都没有为自己做太多辩解。他真愚到这地步?却是《明史》里一句话,道出了他真正的苦心:顾以一死保全社稷也!因为在那个闹哄哄的深夜里,这位大英雄就如当年北京保卫战时一样,比任何人都看的更深更远:这已经不是景泰帝与明英宗争皇位的简单政变了,此时景泰帝已病入膏肓,就算自己采取行动,把明英宗一伙也团灭掉。北京城就彻底没有皇帝了,大明最高皇位虚悬,各路藩王势力必然蠢蠢欲动。到时候就不止是北京乱,而极有可能是波及天下的惊天大乱。
于是,为大明国计民生,深知荣辱利害的于谦,做出了最屈辱的抉择:以自己的含冤而死,换得大明政权的平稳交接。如果说当年慷慨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痛打野心勃勃的瓦剌强敌,是于谦一生里无比辉煌的担当,那么他的悲情殉难,是同样伟大的一次!
于谦的这番苦心,明英宗复辟后,好几年都不明白,直到陷害于谦的那几位“夺门功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相继败亡后,随着李贤在他面前的一番痛陈,他才算彻底明白。于是,就有了成化二年,即1466年,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终于为含冤的于谦公开平反时,诏书里那句令天下志士泪奔的话: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实怜其忠!
而当年慷慨挺身的于谦,其实早已问心无愧,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他真心牵挂的,是这个遭受了国难的大明江山百姓。他真心盼望的,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中兴盛世。而以这个角度说,尽管有生之年,明英宗终没有坦荡面对自己错误,为于谦平反的勇气,但是以执政表现说,他足可以告慰于谦。
因为再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不再是当年冒失制造土木堡之变的炸街青年。经过了草原的雨雪风霜,南宫的幽禁之苦,虽说也一度被徐有贞们利用,但是在了结了这群把他当枪使的奸臣后,他确实彻底成熟,出落成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尤其华丽转身的,就是他再度登基时,一直兢兢业业的勤政表现。他不再是那个成日玩鹰踢球的朱祁镇了,相反每天保持着雷打不动的勤劳习惯:每天五更就起床处理国务,且不再讲究吃穿享乐,伙食变得十分普通,宫廷的日常开支,连年都是一减再减。就算国事不太繁忙的日子,他也是在埋头读书。那几年里,他几乎以直追明太祖朱元璋的勤劳,卷起袖子修补这个历尽折腾的大明江山。
明英宗朱祁镇真是个昏君吗?
首先,英宗并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君主,相反他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向往自己的先祖朱棣五征北元的壮举,于是他励精图治,远离逸乐,才有后来亲征之事。他的勤勉程度在明朝历代皇帝里都是排得上前几位的,不在朱元璋之下。
他在和首辅李贤谈话时曾经说到自己一天的工作安排:朕负荷天下之重,五更二点即起,斋洁具服,拜天毕,省奏章剖决讫,复具服谒奉先殿,行礼毕,视朝。循此定规、定时,不敢有误。退朝,至文华殿,或有政事有关大臣者,则召而访问商榷。复省奏章讫,回宫,进膳后,从容游息至申初,复(省)奏章。暇则听内政,至晚而休。
而且朱祁镇处理奏章还不像其他皇帝,先由内阁票拟,再由太监批红,自己当个甩手掌柜,而是亲力亲为,极为仔细认真,每次都要与大臣商议。天资英武,益明习政务,天下奏牍一一亲览。或有毫末差失,便能察见。凡有发下裁断(李)贤等一出于至公。上知其无私,委任益隆,凡事不肯轻易即出,必召问其可否...是以政事无大差失,法度举振,人心惊惧,平昔纵放者莫不收敛。
第二,明英宗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省出了一大笔开支。明英宗在位时,尤其是经过土木之变和圈禁南宫,越发能体会百姓疾苦,不贪图享乐,不施苛政于民。今在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饮食随分,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随宜,虽著布衣,人不以为非天子也。对于宫中用度,他也是能省就省,例如之前宫中每到年节都要举办宴会,花费不小,明英宗却觉得这些宴会太浪费钱财了,于是将一岁四宴改成一岁两宴。
第三、明英宗有一颗仁爱之心,在他复辟以后,施行也许多仁政,被天下万民称颂,驾崩后万民哭泣,如丧考妣。英宗皇帝登遐以之后,群臣兆民若丧考妣,悲哀特甚,以为神德圣政,不可惮窥。四事尤为卓绝:终世未尝杀一非罪,未尝遣内官干郡县,复中宫位号,不用宫人殉葬。此皆自昔君人甚难,而出于帝之刚明独断,所谓度越百王者。
除了上面所记述的四件事以后,明英宗还有一件事也是被后人广为称颂的,那就是释放建文帝的遗属,并安顿好他们。念建庶人自幼为前人累,拘幽至今已五十余年,悯此余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禀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继其后,庶副眷念亲亲之意。
明英宗先是在被俘后经尝囚虏之苦,奉迎还朝后又被囚禁在南宫七年,他深切体会到因为权力斗争而遭到禁锢的建文帝遗属的苦难,因此一复辟便立即释放了他们。这种以己度人的品质,不就是孔子所盛赞的“仁”吗?《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总结明英宗一生时,曾经说他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这个评价看来是有失偏颇的。《明史英宗本纪》对英宗的一生大体是持肯定态度,“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
明英宗前后在位24年,在仁宣之治的基础上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恭让后谥、释放建文帝遗属、废除宫女殉葬制度,更是值得后世君王学习。“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唯对他宠信宦官王振一事提出了批评。结合清代史官的意见,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明英宗是一个曾经犯过错误但努力去改正的好皇帝。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