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惠文王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他有哪些贡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51分类:历史

  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继承他父亲秦孝公的遗志,坚守法治,铲除复辟势力,巩固秦国的根基,增加秦国的实力,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杀商鞅,让他有了一丝恶名。秦国立国500多年来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一生功大于过。

  在成就上,继位时,秦国法治已成,独揽大权的商鞅看起来反而成为秦国的威胁。秦惠文王知道这一点,商鞅知道这一点,朝中被打压的贵族也知道这一点。商鞅为了巩固法治,消灭障碍,决定牺牲自己。他首先想知道秦惠文王对法治的态度,在得到了秦惠文王坚决拥护法治的信息下,利用自己来逼迫不服法治之人的犯错。于是,向外透露假信息,贵族们上当,以谋反罪弹劾。

  秦惠文王遂赐商鞅车裂,商鞅死后,再用证据不足,贵族构陷为借口诛杀乱臣,独揽朝纲,拥护法治。随后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张仪,连强横破合纵,是一生亮点。一国之王,为张仪是从表示了他识人善任、一生求贤爱贤的气度。但在平定巴蜀的事情上,采用与张仪结论不同的大将司马错的意见,表示了他不拘一格、审时度势的魄力。在东出函谷与魏交战表示了不惧万难,坚毅果敢的勇气。终使秦国强大。

  在感情上,过分宠爱芈八子,就算给自己带了绿帽子还是爱她,导致后宫不和。后期在任人方面错用宗室子弟, 使秦动荡。秦惠文王身为孝王之子,继承了秦孝王的遗志,广开言路,重用贤能。把秦国国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但是秦惠文王在继承者的选择上却是犯了一个小错误!

  一、确立君威

  嬴驷刚刚继位就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自己新君登位,何以立威?而且六国早已对秦国虎视眈眈,早想欲除之而后快!这时候嬴驷急需迅速确立自己的君威。那商鞅之死就不算奇怪了!商鞅身为秦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虽然并无二心,可变法举措已经初见成效,各种制度也已经向正规渠道发展!而商鞅本人在秦国只得老百姓的拥戴,却并不能得到秦国贵族的支持。但是嬴驷需要贵族的支持啊!这是他身为君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商鞅作为秦国的二把手,总是让嬴驷觉得是自己施展拳脚的枷锁!干什么总是受商鞅的限制,因此嬴驷借助秦贵族的力量,将商鞅车裂。而贵族们发现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确立的对贵族权势的削减政策并没有废除!最后发现最大的赢家是嬴驷!贵族们被摆了一道!这就说明嬴驷心里很清楚,商鞅关于加强中央权力的集中政策是对的!商鞅一死,嬴驷才有自己的空间和能力来施展自己的心中报负!

  二,坚守法治、铲除复辟势力。

  秦孝公与卫鞅的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但是同时也严重伤害了老世族的利益。因此秦孝公死后,嬴驷作为新君能否坚持法治就是关键:他反对法治,则秦国必衰 ;他坚持法治,则秦国必强。嬴驷权谋有术,一面两刃:一面用老世族为刃,逼杀商鞅;一面以商鞅的死为刃,铲除老世族。等老世族与商鞅都死了,秦国的权力就都集中到了嬴驷手中,他就可以开创他的功业!

  三、合纵联横,打败六国盟军。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其间:武有司马错、文有樗里疾、张仪,也算是文武俱备。张仪虽为丞相,其实就是外交丞相,主职就是分化离间六国;樗里疾作为右丞相,主领秦国内政;司马错作为秦国国尉兼上将军,主司对六国作战。苏秦与战国四公子合纵六国联军48万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五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前。于是秦人奋力一击,六国大军作了鸟兽散。

  四、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秦国变法功成,但地小民少,国力无法与六国长期大战。因此国法巩固后,秦国当务之急是要抢地盘,增人口。于是司马错千里入四川、重庆两地,一举灭了巴蜀两国,为秦国益地千里,增加了一个天府粮仓。丞相张仪在列国奔走不息,处处分化离间六国,于是秦国得以腾出手来,占领了不好粮仓要地:占韩国宜阳得天下铁山;占楚国房陵得楚国粮仓;占魏国熬仓,得魏国粮仓。此时虽然没有大举灭国,但实实在大从六国割了不少肉。

  五、攻灭义渠、稳定西戎之地。

  义渠是一个古国,历来与秦人作对。在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时,义渠成了秦国的属国,但是义渠一直仇恨秦人。在秦惠文时,义渠做大,无礼于秦国,于是秦惠文王一举灭之。然后秦军趁灭义渠之威,又一路西进,把这些臣服于秦但有二心的戎人又都好好教育了一翻。这对稳定秦国后方有重大作用。

  秦惠文王一生可谓励精图治,为大秦封疆阔吏,最终却在公元前311年病逝,享年45岁。死后,他传位给了嬴荡既秦武王。武王生就生力,性格桀骜不驯又好斗,丝毫没有他父亲秦惠文王为君者的权谋、谨慎、机警之心,居然喜欢和人比力气大小,一次与大力士孟说角力比赛举龙文赤鼎不料鼎落咂断了胫骨,晚上不治气绝身亡,年仅23岁。

  他的父亲要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打的江山所托非人,恐怕得从下面跳起来揍他!武王死后,幸好无嗣,于是只能让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嬴谡继位,既秦昭襄王。不然恐怕又免不了一场动荡夺嫡之战。秦昭襄王有一个孙子既秦孝文王儿子秦异人在赵国为人质,就是秦始皇的父亲了,辗转几代,终于轮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场。

  秦惠文王为何一即位便杀掉了功臣商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在商鞅列传的最后一段,司马迁曾对其人进行了评价。其中第一句就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商鞅性格上有缺陷,为人刻薄寡恩,不通人情——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情商太低!

  举几个例子:其一:刑太子师。

  新官上任还要三把火,新法初立,也确实需要找几个倒霉鬼以身试法,好树立威信。不得不说他真是会挑人。坐在大殿最上面的人没法动,还指着他发工资呢。那就降一格,找太子的毛病好了!孝公十三年,太子获罪,因其年幼,商鞅便惩处了太子的两位老师,一个被割去了鼻子,一个被刺了字。

  乍听起来,没毛病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此举没错。那么小编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当时的太子也就是赢驷,尚年幼,这个“年幼”是——只有5岁!干得漂亮!此举不但得罪了两位权臣,还提前打脸了将来的秦王。

  其二:迁民边城

  新法刚刚开始施行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不但秦国老氏族不支持,底层的百姓也多有不满,因此到处说新法和商鞅的坏话。商鞅毫不在意。因为他都记在了小本本上!随着新法的逐步推进,老百姓见到了实惠,于是当初反对的人又开始称赞起来。商鞅仍旧毫不在意。因为他要回去翻对小本本!“言行前后不一,此辈皆是乱民!当发配边疆!”太欺负人了!

  其三:卖友求荣

  秦国进攻魏国,商鞅得知对方主将乃是自己当初在魏国时的友人公子卯。于是战争开始前,商鞅写信给公子卯,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不得不说这个公子卯是个老实人,竟然单身前往秦营赴约。我本想和你激情四射,怎奈你对我冷眼旁观。公子卯不出意外的被软禁了。魏军群龙无首,迅速被秦国攻破。商鞅因献策有功,连升四级,得到大片封地,他“商君”的称号就是由此得来。见利忘义实乃小人之举!

  综上种种,如此不近人情,不念旧谊,足见商鞅刻薄寡恩之处。功利心过重,一切以达成目的为主,却忘了过犹不及。也怨不得自己没有朋友,落得个孤家寡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如果商鞅只是性格上有问题,以秦王的胸襟还不至于会痛下杀手,或许可以继续被重用。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触碰了秦国传统贵族的利益。既然是贵族就会有身份,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无非是爵位、土地和特权。变法之前,秦国的贵族集团是世袭的,实打实的“拼爹”,不但自己受益,自己的子孙同样受益。而变法之后,一切以军功论。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军功的一律在贵族体系中除名,而平民百姓只要建有军功就可以成为新的贵族。

  此外,之前的秦国延用的仍然是周朝的分封制,贵族得授封地,是所属封地的实际控制人。掌握着辖区的土地和人民,具有生死大权。而变法之后,秦国将原有的分封制改成了由国君统一管理的郡县制。贵族们的势力和利益来源受到极大削弱。一切重新洗牌!此举对于国家来说完全是正确的,消灭无用的蛀虫,减少财政负担;对于军事来说是正确的,唯军功论将秦国打造成了一副战争机器,使其具备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帝王来讲也是喜闻乐见的,从此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君主权威,人人死战,未来可期;

  唯独对于建议的提出者和施行者来说是个烫手山芋。但是没关系,商鞅有个癖好——跳火坑!而且跳的不亦乐乎~秦孝公时期,这些元老贵族们还不敢有所表示,但王权与传统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深深的积聚。待孝公病故,新帝登基,眼见机会来临,贵族们的不满情绪开始释放。变法重臣和元老贵族,历史给秦惠文王出了一道选择题。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秦惠文王具备优秀帝王的智慧和眼光,同时也兼具上位者的狠辣与无情。

  为避免国家动荡,此时急需也必须需要一个替代品去缓和冲突。而这个替代品已经不做第二人选。商鞅虽死,但新法未灭,在其影响下,秦国日益强大,最终攻灭六国,统一天下。

  商鞅作为变法牺牲品,是第一个,但绝非最后一个。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放飞自我。总会有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重蹈覆辙,然而现实总是要狠狠的给他们一巴掌,用事实教育他们什么叫做——“变法一时爽,全家死光光”。在中国,变法终究都是要死人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