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夫椒之战中,为何越国会惨败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51分类:历史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吴国先王阖闾被越军击败杀死的仇恨,发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军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侍奉吴王3年。此战奠定了吴国的霸业,但吴王夫差听信小人之言,放赦了勾践,还与越国通好。虽然此后吴国出击齐国大获全胜,但也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历史上“夫椒之战”是一场有名的战争,时间是公元前474年。简单的说吴国君主夫差为报父仇攻打越国,打得越国军队仅剩5000余人,越国君王勾践只能退守会稽山。但吴国君王夫差目光短浅,没有听从大夫伍子胥的劝谏进言,杀掉勾践灭越国,反而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许可勾践求和与降服,没有杀掉勾践以彻底灭掉越国,10年后越国君王勾践崛起反而把吴国灭了。这是成语“卧薪尝胆”出处。
《史记》云:“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这是《春秋》上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
越军在这次夫椒之战中,为什么注定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呢?除了在出兵前范蠡的那番劝谏道出了越国战备不足外,还存在着以下因素
首先,越军道义失利。
兴兵作战,首先要站在道义的高度,喊出替天行道布德、匡扶乾坤正义的响亮口号。勾践发起的对吴战争行为是违背道德的,你杀死了人家夫差的老爹,还不允许他在自家地盘上磨磨刀喊几嗓子发泄一下情绪呀?身为人子的夫差替父报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值得同情值得尊重的行为。现在,你勾践不顾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又主动动用凶器,挑起战端,你是想扮演战争狂人吗?勾践用自己的鲁莽行为帮助吴国军士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潜能开发,这种“先发制人”的无知行为,激起了吴国“哀兵”的必胜士气。
其次,越军兵力不济。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作战,勾践出动了三万人的兵力,但是,这三万兵甲之士的军事素质却并不过硬。我们知道,越王勾践是贸然宣战,战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集训,越国也没有可与伍子胥这样的军事大家相媲美的总教官,更别去谈这三万人中有多少人是临时从地方上临时抽调,有多少人是从老百姓中临时征集过来的民兵壮丁。
而越国面临的对手呢?“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吴国的兵将,是国家元首夫差和军事统帅伍子胥同甘同苦亲自上阵,日夜训练下来打造的强悍虎狼之师,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一血国耻,属于特种精英。兵力不足、兵力不强、兵力不精,兵势不威,你越国的常规部队怎么能与吴国的特种部队抗衡,架得住对方精兵的蹂躏呢?
第三,越军战场失误。
为了所谓的先发制人,浩浩荡荡的三万越军经过舟车劳顿,向着吴国的心脏地带进犯。这么大的动作,吴国能不知道情报吗?然而,越军却能一路直插太湖,没有遭遇任何行之有效的阻击,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范蠡曾经劝谏勾践:“天道未作,不先为客。”越王勾践根本充耳不闻,他在道义失利,兵力不济的前提下,把军队开到了吴国本土,客犯进入了由吴国控制的太湖夫椒这个战略要地,而等待他的,则是夫差和伍子胥亲率吴国水师精锐,潜伏于吴军占尽地利优势的太湖水面,落帆息鼓,撑开大网,正在静静等候他这条送上门来的肥鱼。前有强兵相阻,后有伏兵包抄,进退两难,勾践一下子陷入了困局中。
第四,越军补给不畅。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越人的核心地区在宁绍平原与浙闽丘陵的交界处,这次战争越军远离自己本土,翻山涉水,军事物资补给自然不畅。要想为太湖前线提供粮草物质支援补给的话,哪怕拥有和吴人一样的水面交通系统,在地理距离上也吃亏不少。而夫椒这个主战场是在吴国境内,吴国在伍子胥的一手打造下,已经拥有完备的水面交通线,可以快速通过自身建设的水网,将兵力补给和物资补给迅速集中并专线运送至太湖战场。
由于越军先行妄动,舟车劳顿,而吴军后发制人,以逸待劳。不要说发起攻势,哪怕只要轻易地掐断越军的补给网络,实行围而不歼的战略战术,越军也必败无疑。
第五,越军主将不当。
勾践在此次夫椒战役中,还犯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用人失当。勾践不该任用石买为将,而把真正有勇有谋的诸暨郢留在了越国国内。在出征前,越国朝堂之上的贵族领袖和各境的部族长老都曾联名上书,劝谏勾践不要任用石买为将。《越绝书》上是这样写的:“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特殊群众。
他们一致认为,石买这个人难以担当军事指挥官的大用,因为此人贪婪好利,见识浅薄,却又刚愎自用,手段强硬,以致于越国国内,人人跟他有怨,家家和他有仇。大王用这样的人来统率三军,恐怕难以取胜。但勾践却被石买的拍胸脯式请战承诺所迷惑,对大臣们苦口婆心的进谏丝毫不以为然。
事实证明勾践错用石买为将,这个错误是致命的。石买领兵伐吴,为了树立威望,他“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造成军心动摇,将士恐惧,还未开战,自我内部的斗志已像溃散瓦解如烂鱼一般。但刚愎自用的石买却自以为得计,仍然一意孤行,以严刑峻法对待将士。所谓“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越军在夫椒的溃败,用将失察不能不说是一个核心问题。
第六,越军战法不熟。
在这场战争中,越军的最高统帅勾践属于年少冲动的愣头青,客侵他国,失德无道;最高军事指挥长官石买则属于专权好利的贪婪客,多怨无谋。而勾践他们面对的对手呢?则是心怀家仇国恨憋屈了三年,用卧薪苦志不断激励的方式强迫自己变得强大的夫差,以及善于运筹帷幄并具有丰富军事作战指挥经验的伍子胥。
整场战争从一出征到最后的对战,我们从史料中根本查询不到任何有关于越国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和智谋举措。我们只知道,勾践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摆开阵势,决一死战。然而,这一次,还指望着吴军再次犯下檇李之战那样的失误,简直是痴心妄想了。
战斗正式打响了。吴军耻丧先王,誓死图报,夫差更是亲立船头,秉袍击鼓,全军勇气倍增。恰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吴军大舰顺流扬帆而下,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越兵迎风,无法抵敌,大败而走。伍子胥已看出越军的败相,知其必败,他屡出奇谋,“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阵诈兵”,指北攻南,指南攻北,声东击西,常于深夜举火击鼓,虚张声势,并不出兵,又于白日布下伪装的部队,造成假象,迷惑越军。
在这样一系列虚虚实实的折腾下,由于越军指挥无方,将士们身心疲惫,草木皆兵,最终造成了军心涣散,斗志全无,而大将军石买却偏偏又坚持“峻法隆刑”来“斩杀无罪”。在敌我的双重压力下,越军士众恐惧,兵将们相继倒戈逃散,石买的军令已无人执行。迫不得已,勾践只好下令斩杀石买以向全军谢罪。
然而,战局胜负已分,不可逆转了。在强大的吴国特种精兵面前,指挥无方、训练不佳、装备不精、战力不强、士气无存的越军哪里还有还手之力,他们根本无力对抗吴军的虎狼之势,以致于屡战屡败,节节败退。而吴军当然没有放弃追击。在取得太湖水战胜利后,夫差和伍子胥指挥着吴国精兵,乘胜越过钱塘江,长驱直入攻入越国都城。
勾践想着,还是保命要紧吧。于是,他索性连都城也放弃了,携带着越国群臣一股脑全部退守在越国境内的会稽山上。会稽山,古称茅山、苗山,这里既是大禹会聚诸侯之地,也是大禹的葬身之地,更是越国的镇山和神山。勾践寄希望于越国神山的保护,祖宗的恩佑,恃险据守,获得一线生机。
战争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安顿下来的勾践顺便清点了一下人数。惨呐!只剩下五千残兵了。这可咋办?他站起身来立于会稽之巅,登山远望,只见战火蔓延,四处破烂不堪,田地荒芜,一片萧然。“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而“萧山”这个词,在此情此景下,也从勾践的口中油然而出。
在夫椒之战后,夫差为什么不灭掉越国,反而在三年后放勾践回国?
历史上大部分的说法都是吴王夫差目光短浅,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才同意与越议和,同时也给吴国埋下了灭国的隐患。但是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却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夫椒之战前两个国家的情况。
吴国是春秋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阖闾在位时,国力达到巅峰,先后灭掉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大大的扩张了疆域,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派出大军,远攻楚国,一举攻入楚国王都,迫使楚昭王流亡到随国,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柏举之战。后来楚国虽然复国,却元气大伤,柏举之战使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重创,结束了西门合约之后晋、楚两国共同主宰天下的格局。
但是在柏举之战中,吴国却遭遇了危机——越国乘吴国国内空虚,发兵偷袭吴国。这让阖闾认识到,不把安榻之侧的越国解决掉,北上争霸就无从说起。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趁着越国政局未稳之时,吴国阖闾率领吴国大军攻打越国,刚刚即位的勾践起兵迎敌,双方决战于槜李。当时的吴国实力远超越国,但战争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那场战争中,越国赢了。
在大战开始之前,勾践精心挑选了数百个死士,在吴越两军对垒之时,整齐的排好列队,从容的走到吴国大军面前,然后……集体自杀。勾践用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吴军注目观看,惊骇不已,还没开打就已经自乱阵脚,勾践则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大败吴军。在乱战之中,吴王阖闾的脚趾被斩落,身受重伤,不久便因为伤口感染逝世。
病逝前,阖闾把夫差叫到自己的病榻前,声色俱厉的责问道:“夫差,你敢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夫差恭恭敬敬的跪在病榻前,一字一句的回道:“夫—差—不—敢—忘—记!”“夫差,你敢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不敢忘记!”“夫差,你敢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不敢忘记!”阖闾一遍又一遍的质问,夫差一遍又一遍的回道:“不敢忘记”“不敢忘记”,直至阖闾溘然长眠。
吴山高、越水长,新一代的吴国君王为复仇而生。三年后,夫差发动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大军,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入会稽山,在文种的建议下,向吴国求和,自己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为奴。
夫椒之战后,夫差为什么没有一举灭掉越国?仔细分析起来,原因绝非夫差“目光短浅、优柔寡断”那么简单。
首先是吴越所处的时代背景。
吴越战争处在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不同,这个时期虽然已经礼乐败坏,但主要的战争还是为了“征不服”,春秋时期还流行着灭国不灭祀的传统。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虽然中原混乱不堪,常年征战,但是所有的国家,都遵照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灭国不灭祀。
战争最为主要的目的,仅仅是让对方臣服,就算是真的强占了对方的土地,也会给遗民们留下一块地方来供奉先祖。就算是霸道如楚国,在灭掉陈、蔡、隋国后,也都先后让其复国了。也正是因为这样,郑国才能在晋国、楚国两国先后围攻了几百次后,还能好好的存活到战国时代。一般而言,位于蛮夷地的吴国,或许可以完全不理会中原的那一套游戏规则,但是此时吴国的目标却是中原霸主,吴国两代最有为的君主都在为如何称霸中原而努力。可是要想称霸中原,就必须得遵守中原的那一套游戏规则。
其次是吴国和越国的属性。
吴国的优势是在水上,吴国人的日常生活乃至军事行动都严重依赖水利,后世所谓“南舟北马”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吴国而来。在吴国攻打楚国的那场“柏举之战”中,也是选择由水路出发——吴国大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出了长江口后扬帆北上,再转入淮河,沿着淮河朔流而上,然后舍舟登岸,进入豫章附近,与楚国大军隔着汉水对峙。所谓“以船为车,以辑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其实在夫椒之战初期,如果勾践肯听取范蠡的意见,诱敌深入,将主战场选在对自己有利的地势,就算是战败,也不会那么的惨烈。可惜,勾践偏偏错误的把战场选在了太湖附近,以当时的情况,太湖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吴军的控制之下,地理于吴军有利,因此越国的惨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越族的优势是在陆地,一个以水战为主的吴人,面对着如越族这般的山地民族,或许在自己的主战场上会获胜,却绝对不容易征服对方。就算能够征服,也绝对会花掉吴国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与吴国想要北上争霸的宗旨不符。
最后是越国本身的实力。
吴国虽然实力强大,但越国也并不弱小,相反,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一直都比较强大,齐恒公就曾言:“天下之国,莫强于越。”而且,越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在越国的后面,还有着强大的百越作为支撑。在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统称之为“越”,分布十分的广泛,部落也众多纷杂,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越人又各有异名。里面有很多的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因为中原人对之并不甚了解,故笼统的称之为“百越”。
在百越众多分支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当属迁移得最远的“于越”部落,占据了浙闽丘陵的北部,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最先建立起了“国家”,这个国便是越国。因此在后世,于越也被认为是百越体系的源头,而史书所记载的“越人”,基本指的就是越国人。
历史的教训一次次的证明,从山地下来的民族,容易被打败,但是却很难被征服。如果吴国希望完全征服来自于山地的越人,势必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使取得胜利,与富裕的中原地区相比,那些贫瘠的山地,对于吴人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如果灭掉越国,势必会造成越人时时侵扰吴国,与其如此,还不如留下一个被吴国控制着的“越国”,以此来约束越人,对吴国而言,要有利得多。
综上所述,在夫椒之战后,夫差没有灭掉越国,可能固然有夫差自身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吴越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缘条件,勾践才有机会完成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
猜你还喜欢
- 11-30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尝试穿怎样的衣服来度过夏天?
- 11-2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公子为质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 11-29 关羽当时正处于三国乱世,《春秋》对他有很大的实用性吗?
- 11-29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竞争,这一时期的货币有多少种?
- 11-29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宰相一职,它与丞相究竟有何区别?
- 11-29 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那么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 11-29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四大改革家”?
- 11-29 古代的宝剑真的能做到“削铁如泥”吗?真相是什么?
- 11-29 春秋时期除了是一个大分裂时期,为何还是一个大混乱时期?
- 11-29 周天子没有存在感后,春秋五位霸主的结局有何各不相同?
- 11-29 芮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为何却是被晋国占领了?
- 11-29 “投壶”这个游戏是怎么来的?和酒文化有哪些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