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自成轻松的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为何最终却失败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58分类:历史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万历三十四年,八月里相当炎热的一天,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里的李老汉梦见一个黄衣人走进了自己的土窑洞。与此同时,土窑洞里响起了一声响亮的孩啼,于是,李老汉就给他起了个小名——黄娃子。当然,今天黄娃子也是有大名的,他叫李自成。

  黄娃子年幼时,家境贫寒,甚至曾被舍入寺庙,后沦落去放羊。放羊娃李自成少年时的一大喜好就是在放羊的间隙时舞刀弄枪。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黄娃子在兴趣的指导下,还真在武艺上有所斩获。时间流逝,李老汉在贫困中死去了,他生前放心不下的儿子黄娃子终于有了一个算是稳定的工作,去了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照看驿站马匹。

  然而,好不容易有了稳定工作的黄娃子李自成,还没过几天舒心日子就失业了——精简驿站,充盈国库,这是崇祯上台第一年就办的一件大事。结果国库没充盈,却搞出个日后逼死他的农民军领袖。在被撵出驿站的那个夜晚,这个身材魁梧,猿臂蜂腰,脸上的表情严峻刚毅,双眉紧锁的青年抬头凝望着着驿站的招牌,吐出一句狠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黄娃子当时的郁闷气愤可想而知。虽然驿站工作辛苦又卑微,但好歹还算是有固定薪水的官家皇差,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平日里也还有些油水可捞。因此,贫苦孩子黄娃子要谋到当驿卒的饭碗,真不是个容易事儿。但是,皇帝一道圣旨便砸了他的饭碗,他却连说理的地方都没。

  可是气愤归气愤,黄娃子走投无路,只能去向村里富户艾举人借钱。艾举人是个大方人,痛快地借了钱。可是到了还钱的日子,艾举人也要求他痛快地还钱。没有工作的黄娃子天天坐吃山空,哪有钱还呢。几次索债不成的艾举人一纸诉状将黄娃子告到米脂县衙。县令将李自成“械而游于市”,在亲戚朋友帮忙还上债后,才被放出。

  气性大脾气又不好的黄娃子,出狱后怎么也顺不过气来。他一横心,半夜溜到艾举人家里,把艾举人给杀了。杀完人回家的黄娃子余怒未消,一路仍然怒气冲冲的。可是当他回到家,一场更大的变故正在他面前上演——黄娃子借钱养活的老婆韩金儿,正在和村上一个名叫盖虎的男人苟且。这对偷情狗男女也真是撞枪口上了,杀一个也是死,杀一双也是死,黄娃子手起刀落,把这对狗男女也给杀了。

  从这一天起,黄娃子不见了。不久,大家开始知道了他的另一个名字——李自成。命案在身,如何逃过一死?李自成选择的是到邻省甘肃参军,这样老家官府就不好拿他。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当兵是一个好苗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然而,军中也不好混,照样充满各种压榨,欠饷问题更是严重。当兵也要薪水吃饭呀,老是欠饷不发怎么能行?一次,在和上级领导争执中,忍不住的李自成失守将之杀死。现在,当兵的路也被堵死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留给他的只有造反一条路了,遂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兵变,走上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草寇之路。这时才是崇祯二年。

  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崇祯三年,王佐挂被朝廷招降,李自成转投奔张存孟,为队长 。崇祯四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对陕西境内的农民军开始灭绝性的打击。崇祯六年,在家乡混不下的李自成率残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逃到河南,并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围剿。

  崇祯九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总督卢象升击败包围在郧阳山区。四月,后金建国改清,六月,清军第三次入塞。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抗清。兵部侍郎王家桢继任五省总督,高迎祥等得以突围。高迎祥从傥骆谷进攻关中,在黑水峪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便被推为“闯王”, 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迅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开始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李自成终于成了大气候。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改西安为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

  称帝后不久,李自成即下令东征北京。二月初二,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进攻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后,李自成兵分两路,一部由大将刘芳亮率领攻河北,自己同大将刘宗敏率主力部队北上宁武关,从北面迂回围攻北京。

  李自成率领大军顺利攻下大同、宣府、昌平,于三月十七日攻到北京城下。此时,北京守城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崇祯急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和江南明军率兵勤王,但为时已晚。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万念俱灰,自缢于煤山之上。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后,开始被胜利冲昏头脑。这些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将领以为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都开始忙于修建宫室,搜罗美女,对明朝的官员进行追赃。而没有及时的追剿或招降依然据有江南的几十万明军,也忽视了重兵在握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起初的时候,李自成是想招降吴三桂的。但是,由于义军将领在追赃的过程中,致使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自杀,更让吴三桂不能忍受的是,他心爱的宠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了过去。于是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多尔衮。在清军和明朝降兵的合击之下,李自成的大顺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陕西潼关。潼关之战,大顺军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陕西,转战河南、湖北,准备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是,清军却对大顺军紧逼不放,派出重兵节节阻击。南明政权的明军也顺势攻击大顺军,导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失利,东下的去路也被切断。至此,李自成兵败已成定局。可是,牛逼的李自成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起得快衰得更快”的“奋斗历程”,也叫好些后人连呼不解。拜好些野史所赐,人生巅峰时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堕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丢江山”的说法,也一直很有市场。但如果细看其整个“人生曲线”,“腐化太快”这事儿,真扛不起李自成脆败的大锅。那败因到底为何?这就要先弄清楚一个事实:拿下北京“坐江山”的李自成,究竟有多“腐化”?

  一:并不腐化的李自成

  虽然在明清之交的各类史料里,有关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腐化”的描述有一箩筐。但是许多真实性极高的资料,却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真相。比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城时,惶恐不安的北京官民们,看到的却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明朝工部官员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说起农民军,都是一口一个“贼”字,却也描述农民军士兵进城时“但不抄掠”,如果有士兵敢浑水摸鱼抢劫,立刻被“以手足钉于前门栅栏上”——不但处死,还要示众。如此表现,比起杀良冒功成常事的晚明军队,俨然面目一新。

  如果说赵士锦的记载,还只是说的入城当晚的情况。占据北京的几十天里,入城时纪律不错的农民军,又“腐化”了吗?妻女都在农民军打进北京前自尽的明朝官员杨士聪,虽说恨李自成恨的咬牙,却还是在《甲申核真略》里澄清说:在是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从山海关兵败回京前,北京城里的李自成农民军,纪律一直很严明。撤离北京前,才算彻底撒了欢。

  甚至,就连被后世大书特书的农民军“追赃助饷”事件,在杨士聪的笔下,受害的绝大多数都是北京城的官宦公侯甚至厂卫太监,虽说行动十分酷烈,但普通北京百姓,当时很少受到骚扰。所谓“农民军奸淫掳掠”的传言,在他看来都是“大属妄语”!当时京城的社会秩序也稳定。描绘了不少农民军“烧杀抢掠”场面,也被杨士聪条条批驳的明朝人陈济生,在写到农民军治下的北京郊区时,却也承认“今布帆安稳”,“居民稠密”“太平光景”,连盗贼都跑得精光。简直是崇祯年间时少见的情景。

  那李自成本人呢?比起武侠小说里那个进京后迅速胡吃海塞的李自成,《明季实录》里的李自成,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接见京郊百姓长者时,往往态度和蔼可亲,穿的依然是天蓝箭衣,举止生活都十分朴实。可以说,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比起明朝以前的多次农民起义来,李自成及其军队,在“抗拒腐化”这条上,已经做的很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并不腐化的李自成,却依然守不住这江山呢?

  二:一句吐槽戳中的死结

  比起各种“腐化亡国”的论调来,农民军“追赃助饷”时,李自成大将刘宗敏的一声吐槽,才戳中了李自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当时的情况是,“追赃助饷”一直是李自成农民军固有的政策,也在占领北京后,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等人,弄到了极其酷烈的程度。昔日崇祯帝信任的王公贵族,乃至魏藻德陈演等“阁老”们,全在严刑拷打中,一口口往外吐银子。

  拷打出的七千万两白银的“战果”,叫李自成这位“大顺皇帝”也受不了,当场埋怨刘宗敏下手太狠。却不想被皇帝训斥的刘宗敏,直接回怼了一句:“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如此“大逆不道”,李自成什么反应?他的反应,是一片默然。因为这句话,才点中了当时李自成,最大的难题:虽然顶着“大顺皇帝”的名号,但他的威权,比皇帝还差的远。

  整个明末农民战争里,李自成的队伍,一度发展到号称百万人,但这百万人的队伍,却是来自五湖四海,通常多是各类农民军们,带着心腹队伍“入伙”而来。比起之前几个王朝的开国军队来,李自成的军队,只是各路农民军将领形成的松散联盟,大家各有各的势力,捧起李自成这个“盟主”,论话语权,与“开国皇帝”差得远。

  这样的组织模式,在明末农民战争时,曾经起到奇效,可以迅速拉起队伍来。所以面对明朝的官军,农民军可以迅速形成联合,短时间聚集起压倒性优势的兵力。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军队的凝聚力极差,起的快衰的也快。所以,即使成功攻克了北京城,但李自成的农民军,哪怕在巅峰时期,也称不上凝聚力强大的劲旅。打顺风仗能顺风顺水,打硬仗能力堪忧。

  比如宁武关之战里,面对名将周遇吉的明军精锐,兵力绝对优势的李自成大军,就险些啃不动,差点就想收兵回家。而在赌上明朝国运的河南之战中,一度被明军孙传庭部痛打的李自成农民军,内部险些闹分裂,好些将领当时就想捆了李自成向明军投降。如果不是崇祯帝关键时刻瞎指挥自断好局,这场恶战,李自成就险些闯不过去。

  但是,闯过了这么多硬仗恶仗的李自成,直到占领了北京。其组织结构里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拿下北京后,本就是“联盟”的农民军团队,各路大将们自然画地为牢,各有各的“蛋糕”,虽然凭着严明的纪律和身体力行,农民军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是,面对东北方向,武装和战斗力登峰造极的“关宁铁骑”与“清军八旗”,“起的快衰的快”的李自成军队,又有多少胜算?

  如果,当时李自成的外部形势相对稳定,能够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建立完备的王朝制度,这“突然失败”的悲剧,也许不会上演。可是那个历史时刻,他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山海关战役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一个团队,如果只注重成绩的拓展,却忽略了内部凝聚力的建设,哪怕强如李自成,哪怕拥有多少雄心壮志,失败也无法避免。或许这,才是明末农民战争,留下的一个历史之外的思考。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