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到底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8浏览:38分类:历史
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大明朝在土木堡惨败,为何能在北京保卫战中以牙还牙?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祸,是指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失败的一场战役,不但使得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而且很多前途远大的官员和武将勋贵被杀,朝廷人才出现断层。土木堡之变之后,带来了严重的军事危机,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一、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就要说到瓦剌部首领也先,元王朝失败以后,蒙古贵族逃出北京,蒙古也分裂为东、西蒙古,相互之间征战不休。明朝为了征服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派遣使者前往瓦剌和鞑靼,希望交好。
瓦剌首领马哈木为了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便归顺大明,明成祖也封之为王。经过长期的征战,鞑靼势力不断被削弱,瓦剌逐渐强大。1439年,也先继任成为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即位后不断扩张势力,使得瓦剌部达到巅峰时期。
1449年2月,也先派使者2000余人向明朝进贡,并讨要赏赐,可是也先嫌弃赏赐太少,于是便主动挑衅。同年七月,也先率各部分成四路向明朝边境进发,也先亲率大军约3万人进攻大同。大同前线的战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朱祁镇命令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率领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京军从北京出发。1449年8月1日,明军到达大同。也先为了诱明军深入,主动撤军,朱祁镇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来又听到前方战败的消息,又惊慌撤退。行军路线多次变化,导致士兵疲惫不堪。
到达宣府,瓦剌追兵追袭而来,明军又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明军在土木堡被围,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士兵们口渴难耐。但是明军在土木堡就地防守,也先与没有好的办法,便假装投降。
结果明朝君臣刚带着军队走到河边准备喝水时,干渴的士兵们就自乱阵脚。也先见状立即出兵,明军转瞬间就被蒙古人冲得溃不成军,弃甲狂奔。随军大臣大部分被射死,英宗朱祁镇也兵败被俘。
二、为什么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首先,是明朝早已败坏的军政制度。早在明英宗即位之初,军队便经常出现逃兵,即便是待遇最好的京军缺额也经常达到三分之二,军队还经常被工部征召去干苦力。兵员不足,又缺乏训练,可想而知当时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差。
其次,是指挥官的指挥失误,明军仓促应战。在初次交锋失败以后,明军仓皇撤退。撤退就算了,也不撤退进入坚城驻守,撤退路线多次变化,士兵疲惫不堪。瓦剌军主要以骑兵为主,它的优势就是追击和野战,最后明军大部被追上,围困在土木堡。
最后,是轻视了瓦剌军的实力。明军已经不是当初的明军了,而瓦剌也不是当初的哇啦了。一个在衰落,一个在变强,逐渐变大的实力差使得明军大败。
三、是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究竟是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很多人都认为是大太监王振,是他政务专断,影响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决策。可是有没有人想过,王振只不是个太监,即使他受皇帝的宠信,在这种重要的战争中,他是不会有什么权力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切都罪魁祸首应该是明英宗朱祁镇,他年少气盛想要做一番和太祖、成祖相当的事业,可是又没有那样的指挥才能,更何况明军当时实力也不能支持他这样的想法。这所有的一切最终也导致明军的这场大败。
大明朝在土木堡惨败,为何能在北京保卫战中以牙还牙?
会打仗的人都明白,无准备的仗不能打,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准备,准备好了,打胜仗的几率大增,否则必输无疑。这个准备,就是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1、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
明朝正统十四年,就发生过一次由于后勤工作没做好,军队仓促上阵,还在进军途中就断了粮,导致御驾亲征的皇帝战败被俘的屈辱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是大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王振的极力煽惑下,热血青年朱祁镇置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们的苦劝于不顾,一意孤行,亲率50多万大军北征瓦剌,一切军政事务又皆由不懂军事的阉货王振专断。随征文武大臣连发表意见的权力都没有,致使军务混乱不堪,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狼狈败退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包围。
土木堡是个高地,无水,又饥又渴且疲劳不堪的明军战斗力堪比豆腐渣,四面围攻的瓦剌军破阵而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瞬间做了俘虏。土木堡之败,固然有大太监王振胡作非为的因素,但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仓促上阵,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有鉴于这个血的教训,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指挥官于谦尤其重视后勤准备工作,在战斗打响之前,竭尽全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最终取得胜利。不然,北京保卫战完全可能成为又一个土木堡之变,甚至更惨。
2、于谦临危受命保卫北京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进,企图趁热打铁,一举拿下北京。早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之时,“主持大局”的皇太后就马上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个问题刻不容缓,需要首先解决,皇帝异母弟郕王朱祁钰走上前台,“代替”皇帝处理国事。监国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战守大计了。每当生死关头,总有一些怕死鬼“勇敢”地站出来,这一次也不例外,特别是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实际上就是逃跑。
他建议首都南迁的理由是星象变了,迁都南京是上天的安排。这个主张可谓荒诞不经,遭到群臣耻笑和反对。尤其是反对迁都的兵部侍郎于谦,态度异常坚决:“建议首都南迁的人该杀!京师乃天下根本,万万动不得,否则大事去矣。宋朝南渡,导致北方门户大开敌人长驱直入,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难道各位忘记了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于谦的正确主张,得到郕王的肯定,和礼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赞同以及皇太后的支持,讨论的结果,多数大臣倾向于固守北京,得到朝廷支持。紧接着,朝廷为了稳定人心,将招致皇帝被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升任于谦为兵部侍郎,令其全权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但根据当时的体制,兵部尚书无权直接指挥军队,朱祁钰特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将领必须听从于谦指挥,否则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3、高度重视后勤工作
重任在肩,于谦当仁不让,立即撸起袖子开始干活。首先诛除王振亲信,平息民愤,稳定内部;接着解决“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问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使也先挟英宗作为政治工具攻城掠地的企图破灭,又便于统一部署京师的保卫工作。
然后解决人才问题,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调兵遣将,妥善安排。鉴于土木堡之战犯了许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后勤保障很糟糕之血的教训,于谦把后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级别”,把后勤工作当成法宝,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准备。
一是人力准备。土木堡之变后,京军损失绝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队很少,必须重组,充实力量。于谦除了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入京,还把沿海为倭寇准备的“备倭军”也调来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浙江兵调来后,北京兵力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人数上超过了来犯的瓦剌军。
二是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个重要官员,到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兵买马,然后进行训练,作为预备队备用。
三是筹措武器装备。当时的情况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普遍。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将南京库存的126万件兵器紧急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共得头盔9000多项、甲5000多件、火枪1.1万多杆、火铳2万多支、火箭44万枚、火炮800多门。
四是更换明军的战服、军旗。五是粮食准备。民以食为天,粮食更是军队的命根子,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当时有数百万担粮食储备在通州,而且是为北京储备的,是北京军民一年的口粮,但因无法快速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军夺走,建议一把火烧掉,于谦坚决不同意。
在于谦的领导下,紧急运粮的工作开始了。官府征用500辆大车日夜不停地运输;动员百姓及官兵家属、亲友自备车辆运粮,运费官府支付,运到北京20石以上另发一辆银子。几天工夫就完成了运粮任务,军心大振,民心稳定。六是为官兵预支半年工资和军饷。官兵们欢呼雀跃。
七是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为了备战,于谦把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备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的城墙,长达45公里;增修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改城内侧土筑为砖砌;深浚城壕,加强城防;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11000多个,在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5100多丈长的沙栏木。
八是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准备切断瓦剌军后路。九是严惩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任用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十是改革军制,把之前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
4、北京保卫战明军完胜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北京守军兵精粮足,士气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保家卫国战斗中奋勇杀敌。准备工作做好了,气势汹汹的瓦剌军也到了,还把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带上了。
由于准备充分,经过五天五夜激战,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不但没有重演,明军还越战越勇,在于谦的统一指挥下,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瓦剌军打得人仰马翻。屡战屡败的瓦剌军攻城不克,意欲和谈,却是一厢情愿,于谦尿都不尿他!
这边厢在北京吃了大亏,那边厢进攻居庸关的部队又不顺利,被守关明军挡在关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军又陆续抵达,再不脱身,连退路都没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断的瓦剌军向紫荆关撤退。于谦立即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军,击溃一万多人,大将阿归等48人成了明军的俘虏,被瓦剌军抢走的一万多头牲畜也“物归原主”。
当年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面溃退,被赶出塞外。第二年八月,瓦剌军害怕明军跟他拼命,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这个“烫手山芋”,恢复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