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宫的太医院是如何遴选的?制度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7浏览:46分类:历史
大家好,说起古代太医院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古代君王是社会的最高决策者,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宫之内逐渐聚集了一批医术精湛的太医、丰富而充足的药材。而这些太医和药材需要一个管理机构,进而形成了太医院。以明朝太医院为例,崇祯年间,明朝太医院共有533人,人员庞多,大家各司其职。太医和太医院的制度是怎样的?这些太医是如何被遴选到太医院的呢?
一、追溯历史上的太医院
1.萌芽期
中国的医学发展较早,太医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天官冢宰》记载: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这里的“毒药”可不是指有毒的药物,而是泛指各种治病救人的药材。
可见,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当时朝廷就已经设立“医师”这个官职。
不仅如此,西周时期还规定:
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也就是说,到年终的时候,还要考核医师的工作,来决定他们的俸禄。
2.发展期
战国时期,秦国设立了太医令丞,统一管理宫廷医生和药材,这一制度被后来的秦朝、西汉所继承。
到了东汉时期,太医制度再次发展,《后汉书》云:
太医令一人,六百石。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
可见,在东汉时期,太医院不仅有明确的俸禄规定,而且人员规模也很庞大。
隋唐时期皇宫设立太医署,宋朝设立太医局,内设使、副使、教授等职。《宋史》云:
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岁终则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
当时的太医院已经开始医学分科,把太医分为九科。
3.成熟期
到了元朝,再次设立太医院,隶属于宣徽院管理,整体负责全国的医疗事务。集行政、医疗、管理与一身,相当于“医院+卫生部门”的合体。元朝太医院内设院使、院判、同知、经历等职位,和之前相比,元朝的太医院在制度和规模上更加完备,从一个职能部门,渐渐增加了行政管理功能。
明朝的太医院,是对元朝太医院的继承,并且在发展中弥补了一些不足。
4.明朝太医院的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早在四年前(1364年),朱元璋就已经在军中设立医学提举司,内设提举一名,从五品。两年后(1364年),改医学提举司为太医监,设立少监一名,正四品;监丞一名,正六品。到了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改太医监为太医院,设立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薄,正七品,当时的太医院院使名叫孙守真。至此,明朝的太医院初具雏形。之后数年,虽然略有变化,但这种太医院制度在洪武年间一直延续,这对明朝的宫廷医疗发挥着很大作用。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京,明朝的太医院制度也和其他机构一样,虽然迁到北京,但在南京仍然保留一套完整的机构。因为政治中心在北京,所以人们称北京的太医院为“太医院”,而南京的太医院被称为“南京太医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二、明朝太医院的人员结构和下属机构
1.太医院的人员结构
明朝的太医院不属于六部管辖,而是属于皇帝直接领导。明朝的太医院设有院使、院判和吏目负责管理,余下设有御医、医士负责具体业务,其中御医也担任部分管理职能。
院使又称太医院掌院院使,为太医院最高长官,设一名,官职在三品到五品,不同时期有变动。院判为副长官,设两名。吏目的数量不定。据《明会典》记载:
吏目旧止一员,后以医士年深考升,不拘定员。在内于圣济殿,在外于本院,及各差供事。隆庆五年,定为十员。
也就是说,吏目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有一员的,也有十员的情况。
除了上述三个职位外,太医院还有御医和医士若干名。另外,还有和其他机构对接的专职管理人员。
明朝的太医院一共有多少人呢?据《明史考证》记载:
崇祯二年五月,仓场侍郎南居益奏,谓:“太医院,旧制,院使一员院判二员,吏目十员,御医十员,惠民药局、生药库大使、副使各二员,连医士共止一百一十员名,略及至崇祯元年,官医共计五百三十三员名。”
也就是说,到了明朝末年,太医院的各层管理加上业务人员,一共有533人。这个数字,还不算南京太医院。
2.太医院的下属机构
太医院除了储备医生,很明显还要储备药材,为了方便太医院的统一调配,因此,明朝在太医院下设立了三个下属机构,分别是:
(1)生药库
生药库是太医院较为重要的下属机构。简单来说,太医治病救人,需要从全国大量储备药材,而生药库就是储存和管理这些生药的地方。
(2)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又称“太医局熟药所”,是由太医院直接管理、面向百姓开放的熟药成品(例如膏药、药丸等)销售场所。同时,惠民药局还兼有救济贫民等公益性的义务。
(3)御药房
御药房主要负责皇帝的医疗用药,一般选用皇帝极为信任的御医和内侍共同管理。
三、太医院医生的来源
太医院人数众多,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医者,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到太医院的呢?这就谈到了太医院医生的来源和培养问题。
众所周知,自从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朝廷遴选人才的重要工具,但科举制度只适用于朝廷选拔行政官员。太医院是专业领域,选拔方式有其特殊性。
太医院的医生,其实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御医、医士。其中,御医是高级别的专业人员,主要给皇帝、嫔妃、公主、皇子们看病,他们除了业务能力过硬外,还兼有一定的管理职能。
医士则比御医低一个层级,但他们能被遴选到太医院,也说明业务能力很强。
太医院挑选医生的渠道,主要有三个:
(1)医户家庭
明朝以来,朱元璋继承前朝的经验,对户籍管理十分细致、严格。明朝的户籍制度可分为三种,即军户、民户、匠户。古代人口和职业相对固定,在户籍制度的要求下,子承父业成为社会主流。即军人的儿子还会继续当兵,工匠的儿子还会继续做工匠。而民户又可分为三种:儒户、医户、阴阳户。其中,医户就是指世代行医的家庭。
《明史》记载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录用民间人才的统治,云:
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
明朝对医户人员,每三年一次登记,及时上报。医户家的子弟在15岁以后,朝廷会举行考试,如果通过考试,就被评为“医丁”。
选为:“医丁”只是第一步,相当于科举考试中了个“童生”而已。在此后,太医院还会三年一考(或五年三考),如果再通过这次考试,则就可以被录取为医士了。但在进入太医院之前,还要进行系统的学习。
《明孝宗实录》记载:
太医院精选年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医家子弟,送审本部……仍定三年一考、五年三考……果通医业,准充医士。
为了避免大量医户子弟都来考取医士,明朝还规定,如果三次都考不中的,就取消终身的考试资格,直接回家做一个普通的郎中就行了。
(2)推荐保举
除了从医户中找“生源”以外,明朝还规定可以让地方官以保举的形式来推荐优秀医者,《明会典》云:
或令在外访保医官、医士以充。
为了避免地方官随意举荐,明朝规定,如果被举荐的人能够顺利通过太医院的考试,地方官有赏。但如果被举荐的人没有通过考试,则要责问举荐他的官员。
(3)纳捐
纳捐的方式,堪称明朝太医院制度的陋习。即:
各地官民子弟精通医术者,可任其捐纳,送礼部免试选除。
在明朝成华、弘治、正德年间,朝政腐败,地方灾荒频发,财政紧张。为了增加收入,于是广开纳捐之道,太医院系统则频发纳捐之事。如果想进太医院,只要有钱,也可以通过纳捐的行事名正言顺地成为医士。如《明武宗实录》记载:
正德十二年(公元年)八月,阴阳、医生、僅道或仕宦子孙、良家子弟纳银六十两者起,送入选免考,俱如议行。
试想,医者,治病救人也。通过纳捐进入太医院,并不能保证进入者的医疗水准,风险极大。
四、太医院医生的培养
太医院不仅要选拔医生,还要对这些医生进行系统培养。这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医院要对所有的医士进行系统培训、教育。另一部分是太医院要委托地方医学教育部门来培养当地的医者。但其本质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医术,能够更好的治病救人。其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术业有专攻——医学分科
医学分科,并不是现代医学的新概念,早在西周时期,《周礼》记载,当时医生分为食医、疾医、荡医和兽医。发展到明朝,太医院将医术分为十三个专业学科,即:
大方脉、小方脉、妇人、搭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和祝由。
和底层的乡野郎中不同,太医院规定,每个医士主攻一个学科,其他学科为辅。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医士们的专业性,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2)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
太医院给医士们分科后,还要不断带领医士们学习各种典籍。例如《本草》《素问》《脉经》等都需要他们倒背如流并且理解其中之意。
太医院精择使判以上官,聚天下习医者,俾其教之养之。(《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3)酬知足自强——不断考试
在那个年代,考试是验证真才实学的普遍方式。太医院的医士们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经历考试。这场考试不仅由太医院主持,礼部的官员也要参与。明朝嘉奖年间,太医院定下“一年四考”的规定。若考试不通过,限定补考,若补考还不通过,则驱逐太医院。如此做法,避免了太医院医生们不思进取,荒废医术的情况发生。
五、太医院官员的选拔
医士是太医院最普遍的业务人员,除了医士,还有“医官”,即御医、吏目、院判、院使等管理职务,因为这些人有一定的官阶品级,因此被称为医官。那这些医官是如何选拔的呢?
世袭
医官世袭制度自古就有,侍奉皇帝的官员不仅需要医术精湛,还需要家世清白,要通过“政治审查”。因此,家族传承是较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明史·方技传》记载:
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太医院父子相继的情况非常多见,例如,明朝洪武年间,太医院院使葛景山年老,朱元璋特地下旨让葛景山的儿子葛允谦为院判。明朝洪熙年间,明仁宗让叚黼做太医院御医,原因是:
黼,故御医叚士诚子,仁宗皇帝念士诚,故召黼至是。(《明仁宗实录》)
也就是说,因为御医叚士诚去世,明仁宗朱高炽特地提拔他的儿子叚黼为御医。
可见,在太医院,医官世袭非常普遍。
2.推荐征辟
如果民间有名气很大的医者,也有可能会被推荐为医官。例如,明朝嘉靖年间,名医李时珍因为给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治病而名噪天下,很快被推荐为太医院院判职务。但李时珍性格独特,一年后边辞职回家。
3.垂直选拔
太医院选拔“医官”,当然可以从“医士”中选拔。若某个医士医术精湛,身世清白,也会有晋升的机会,成为医官。
在封建社会,皇帝自称天子,享有最高权力,他们在医疗方面的待遇更不能含糊。太医院的设立,为皇帝(包括皇室和大臣)进行医疗服务,保证皇帝的身体健康,其意义重大。
明朝太医院的制度,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太医院制度的一个缩影。明朝太医院的医生们的选拔、培养、考核,也是古代太医院的医生们的一个缩影。对此,笔者有三方面思考:
第一,古代的太医院虽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太医院掌握了那个时代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资源,对古代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意义。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和传统医疗的碰撞不可避免,但是单纯从人事方面来说,明朝太医院医生的选拔和任用,对当今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通过本文对古代太医院的医生群体、对明朝太医院的相关制度的了解,可以发现,在封建社会,以太医院为代表的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被皇宫所垄断,并不能最大范围地服务社会,这也是古代太医院的遗憾。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