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书算是个什么职位?为什么书算特别容易贪污?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5浏览:34分类:历史
你知道明朝的书算吗?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想必大家都对古代各种繁琐的赋税和徭役有所了解,那就需要有类似会计的职业来完成这些计算工作。不同于当代社会有计算机的辅助,古代计算赋税可全靠一双手一支笔一个算盘。
当然,会计这份工作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当的,在明代他们被称为书算。书算就是负责专门处理计算赋役之事。可别看着他们不起眼,由于官府中的大部分人不了解计算工作,普通百姓更是连大字都不识几个,因而书算很容易欺上瞒下,从中谋利。
在“赋”中的欺上瞒下
明中后期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实行了“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在一起,折合成银两进行征收。折合成银两收取赋税,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官员在此过程中贪腐的可能性,也为朝廷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如何计算需要缴纳的银两,全靠书算的一双手进行计算。因此书算倚仗着自己的才能,再加上乡民不懂会计之事,而官府又难以察觉其中的端倪,在计算银两时往往会虚报数额,将差额收入自己囊中。面对高额的赋税,百姓也没有发现是书算在中间作梗,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一条鞭法”的推行。
在“役”中的欺上瞒下
粮长一职在明初本是富商大户所趋之若鹜的职业,因为在督征田粮的过程中,粮长往往能够凭借朝廷赋予的权力进行超额征收。但到了明中后期,粮长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大户担任粮长不仅不能从中获利,有时还会赔钱进去,因而他们想方设法力求摆脱粮长的身份。在此时,他们就会重金贿赂官府中的官员或是收买书算重新指派粮长。因此本该是由大户担任的粮长,实际上是由中户或是下户担任。
还有就是帮助他人摆脱力役,无论是富商还是普通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力役,都会选择贿赂书算,让书算在登记时将自己写作下户,甚至是将已死的人写为尚存于世的人,颠倒生死。如此一来,依据登记册来安排差役,哪怕是垂垂老矣的老人和懵懂稚嫩的幼童,身上都被安排了差役,没有被免除。而书算通过此行为,不仅能从中收取巨额贿赂,还能贪墨那些额外的力役银,两头获利。
登记造册中的弄虚作假
明朝的赋役都是按照各类图册比如说黄册和鱼鳞册进行分派,因而每隔几年官府就会安排人重新登记造册。虽然登记造册的工作主要由人户和里甲长负责,但在层层下放的过程中,填写和计算信息的工作实际上是交给了书算来完成。
也就是说,若是有人想更改自己的户籍信息,便可以向书算行贿。所以,经常可以见到上户为规避高额的赋税而成为下户,而下户则被写作上户,还有军户、民户互换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至冒用他名,顶替他人的身份。最后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贫穷的人更穷了,有钱的人更有钱了。
对于书算的舞弊贪墨行为,朝廷也做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常规手段便是口头警告和随机核查册籍了。从口头警告来看,这种防治手段只是流于口头,实际约束力很小。之所以只是口头警告,是因为官员在会计方面的知识十分苍白,难以发现其中的蹊跷,因而只能事先以警告的形式逼退书算的小心思。
而随机核查册籍看似有效,但核查有效的前提是官员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并且有一定的会计知识。但实际上,官员不仅没有精力去查验册籍,还很难知晓册籍的真假情况。因此,这两种防治手段都形同虚设,没有约束到书算的舞弊行为。
明政府还试图以优化黄册编造过程和改良赋役制度的方式来规避书算舞弊现象。比如在黄册编造过程中,先让里正抄写上一次黄册中所记载的数额并交给监造官。
监造官又就本次黄册内容进行比较然后攒订造册交给知府,知府又再次查验内容,最后才会成册。而这一系列流程下来,看似确保了黄册内容的真实性,但真正参与修撰的主体还是书算。如此一来,书算还是在黄册编造中全程参与,优化流程这一做法并没有取得实际成效。
小小的书算,上至朝廷下至普通官府百姓都拿他们无可奈何,国家颁布的律令也如一纸空文,毫无威慑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明代赋税制度自身所存在不足,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监督制度,致使赋税征收过程中有空可钻,给了书算可乘之机。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