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如何爆发的?朱允炆和朱棣,谁是更合格的君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5浏览:58分类:历史
说到靖难之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建立统一政权,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自此拉开了一个王朝的序幕。
此时的元朝残余势力虽已败走北方,但实力仍不可小觑,对中原虎视眈眈,随时有挥兵南下的可能,同时,沿海地区的倭寇隐患也给边防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新生王朝的国防和政治制度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问题。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立皇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余儿子册封为藩王,分封领地,各自驻守全国。在朱元璋看来,自家的子孙总比外人忠心,尤其是新王朝刚建立,朱家的江山还不够稳固,此举可以使朱氏的权力和统治得到进一步集中。
藩王的威胁
朱元璋生性多疑,他只信任自家人,其余臣子哪怕曾立下赫赫战功,一旦被他认为会影响朱家的天下,也会照杀不误。为杜绝继任者懦弱、大权旁落的可能性,朱元璋给予了藩王们极大的权力,藩王有权干涉中央政事,甚至可以举兵“清君侧”。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内容是为巩固皇权而对朱氏子孙定下的的训诫,要求后人永远遵守,“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各藩王拥兵自重,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享有较大的话语权。同时这也为以后朱棣起兵靖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理由。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势力影响中央统治、甚至造成动乱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明朝的藩王制度刚制定,有远见的人就已嗅到不安的气息。洪武九年,平遥儒学训导叶伯巨起草《奉诏陈言疏》,言明了当前藩王制度的弊端和可能造成的后果。面对叶伯巨的进谏,朱元璋盛怒,认为他在挑拨朱家的骨肉亲情,下令将叶伯巨关进监牢,他受尽虐待,最终被活活饿死。
明朝初建,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是嫡长子,自幼跟随朱元璋到处征战,父子感情深厚,他性格仁慈宽厚,兄友弟恭,在诸王中威信最高。然而,天不遂人愿,朱元璋没有看到这个自小寄予厚望的长子登基为帝的那天,朱标年仅三十七岁就英年早逝。太子逝世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悲痛欲绝,他不仅失去了一个疼爱的儿子,同时也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悲痛之余,年事已高的朱元璋必须选出一个新的继承人,以安抚天下。在当时,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呼声很高,他骁勇善战,多次率兵出征攻打元人,在民间和朝野都很有威望。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没有选择正值壮年、实力最盛的四子朱棣,而是决定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性格温顺,若在和平年代可以做个仁德的守成之君,但他非嫡非长,仅仅是死去的太子的庶子,在礼法上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当时的情形下,朱元璋深知他无法使各藩王和大臣信服,为此不惜杀掉一批曾跟着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同时也敲打了自己的儿子们,提前为孙子的统治铺好了路。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枭雄明太祖朱元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带着祖父的期待,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贸然削藩的苦果
朱允炆登基后,没有治国经验的他缺乏帝王应有的果敢和自信,他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大儒视作心腹,在臣子的点拨下,年轻的建文帝意识到藩王们的势力过分膨胀,已经对自己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于是接受了“削藩”的建议。
大计已定,在削藩顺序上几人意见不一。齐泰认为应先啃硬骨头,先对付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燕王素有战功,顾及到民间舆论,应该先对无足轻重的亲王下手。建文帝选择支持黄子澄的意见,于是他们开始利用或有或无、莫须有的罪名对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行动。周王朱橚是第一个目标,被废为庶人;随后,湘王自戕,代王、齐王、岷王皆被废为庶人。一年之内,五个藩王被削,燕王便是下一个目标。
因为燕王势力最盛,朝廷不敢贸然进犯,选择谨慎对待,然而这也给了朱棣集结军队的时间。1399年,朱棣杀地方大吏,援引《皇明祖训》,指认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为奸臣,蒙蔽君王,遂以“清君侧”为旗号,发起了靖难之役。
燕王靖难夺侄位
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皆为书生,不懂用兵和战事,于是建文帝启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但是这又怎么敌得过长年征战的燕王铁骑?朝廷大军节节退败,于是朱允炆又用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李景隆出身纨绔,并不善于用兵,几次交战皆惨败。
三年过去,燕王军队愈战愈勇,民间威望也日渐升高,朝廷的失败已是大势所趋。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应天,李景隆大开城门投降。
燕王进京后,宫中莫名起火,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有说法是朱允炆被烧死在宫中,有说法是他假死后出家为僧,还有说法是他逃至东南亚一带,后来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他的踪迹。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已不可查,堪称明史一大悬案。
朱棣即位后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平,他勤政爱民,在政治上建立了内阁制度的雏形;经济上疏通大运河、发展农业;军事上多次亲自带兵北征;郑和下西洋彰显了大明国力,各国纷纷进贡、派遣使者。朱棣在位期间,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11-30 到万历十四年,明朝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有怎样的背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