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也是经历改革由弱变强 赵国最后为什么被历史淘汰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4浏览:39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战国时期,赵国是个特殊的存在,在百年之间,它一度可以与虎狼之秦单独对抗,甚至能够互有胜负;战国的四大名将,这两个诸侯国平分秋色;双方投入了百万兵力的长平之战,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都极为罕见。
同时,与秦国一样,赵国也经历了通过改革、由弱变强的过程。但在双方的国运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遭遇完败,从此由盛转衰,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获胜的秦国则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统一天下变得顺理成章。
曾经拥有战国顶级雄主赵武灵王的赵国,为啥会被历史淘汰?这事还真的跟赵武灵王有关——赵国的三大难题,他只解决了一个半,这就让赵国像个半条腿走路的壮汉,怎么跑得过几乎毫无弱点的秦国?
春秋年间,赵氏作为晋国六卿之一,一直是个坚忍、顽强的家族,曾两次在近乎绝境的恶劣政治斗争中实现了浴火重生(赵氏孤儿事件,以及智氏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但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面对更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赵氏虽升级为诸侯国,但身上固有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束缚:
第一,地缘环境恶劣
三家分晋后,赵国分到手的地盘确实谈不上美好。它既没像魏国那样占据原晋国的膏腴之地,又不具备秦、齐那种阻山带水的地理条件;相反,它地处相对贫瘠的北域,四面受敌——北有燕国和东胡部落(鲜卑、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祖先),南有在战国初期强盛一时的魏国,西邻尚武铁血的秦国、马背上的楼烦部落,东有强齐和凶狠一时的中山国。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四面受敌的地理位置,往往意味着安全性的大幅度降低,赵武灵王改革前,赵国一直深受其害,时常被裹进来自各个方位的战争中。
第二,综合国力弱
在战国前期,各大列强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楚国疆域辽阔、物资富饶,在南方没有天然的敌人;齐国偏安于东方,工商业发达,春秋数百年间一直都富得流油;魏国最早推行法家变革(李悝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无不称雄一时,魏武卒更是让各国吃尽苦头;秦国江山险固、四塞之地,并且凭借后发优势积极推行变法......相比之下,无论看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军事实力、经济条件,赵国都乏善可陈,他们不仅曾被魏国占领过都城,甚至面对中山国也吃过大亏。 第三,赵国一向有高层内讧的传统
当初赵襄子与韩、魏瓜分晋国,为赵国的成立打下基础。但赵襄子死后,赵国高层连续动荡:他选择侄孙赵浣位继承人,即赵献子;但随后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驱逐赵献子自立,并把位子传给儿子;后来赵人又杀了赵桓子之子、迎回赵献子。
赵烈侯死后,弟弟武公接班;武公死后,赵国人拥立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这下武公的儿子赵朝不愿意了,他聚众作乱失败后逃往魏国,向魏武侯借兵扭头攻打邯郸;
而当赵敬侯死后,赵成侯继位,公子赵胜(不是后来的那位平原君)同样不服气,纠结自己的势力作乱;
而在赵成侯死后,公子堞冒出来跟太子赵语争国位,太子最终获胜,是为赵肃侯;
而赵肃侯的儿子赵雍,正是赵武灵王,他是少见的正常继位的赵国国君。
可以说,赵国自立国后,就一直没能妥善解决国君继承流程这一难题,导致内乱频繁爆发,统治阶层的精力过多消耗在内斗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遭受巨大损失。
在战国初期,赵国跟秦国颇有些难兄难弟的意味。秦国的幸运,在于出现了厉行改革的秦孝公;但赵国也不差,诞生了能够改变国运的赵武灵王。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赵武灵王确实不辱使命,他既有理想、有抱负、有格局,懂人心、懂权谋、懂博弈。对于他的最卓越贡献,可以用史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短短一句话,总结了赵雍干的三件事:
第一,胡服骑射改革。
赵武灵王通过长期考察,总结出中原车战与游牧民族骑马作战之间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在赵国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即脱下传统的宽大战服、改穿紧身灵活的胡服,改步兵、车兵为机动性更强的骑兵。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其能够直面秦国。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胡服骑射改革貌似平平无奇,但我们要知道,那时华尊夷卑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赵武灵王的这一设想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因此,推行胡服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来自各个阶层的巨大阻力。
而赵武灵王通过自己的谋略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擒贼先擒王”,以家族利益、国家发展等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动了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叔父公子成。有了这位大佬的支持,其他赵国宗室自然无话可说,改革顺利推行。
第二,击破游牧民族、开疆拓土
战国前期,七雄之间达成了一定的战略平衡,任何一方想要在内部实现大的扩张都非易事,比如魏国攻赵、韩,遭到了齐国的打击;齐国吞并宋国,惨遭五国联军碾压、几乎灭国.....
因此,赵武灵王把目光盯在了北方。公元前306年,他“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通过向北扩张,赵国不仅扩大了疆域、获得养马场,还收编了大量精于骑射的少数民族将士,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滚动式发展。当然,他还联合领国彻底灭掉了中山国,解决了多年的心腹之患。
正是由于对游牧民族的卓越武功,赵武灵王被梁启超赞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伟人”。
第三,修筑北长城。当时的赵国人口只有小几百万,但就是靠着这点国力,赵武灵王以高屋建瓴,果断推行了修长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用这种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方式,有效抵消了草原民族的机动性、为华夏农耕文明提供了保障,还使赵国得以集中精力向南与秦国争锋。
但是,赵武灵王改革带有极大局限性:
首先,政治改革不彻底。胡服骑射改革,除了提升赵国军力外,还缓和了以代郡、邯郸为中心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的矛盾。但是,除此之外,赵国的贵族政治并没有被触动,没有像秦国那样彻底摧毁世卿世禄制,这就使得赵国虽军事人才层出不穷、但政治人才却捉襟见肘,与秦国相比完全处于下风;
其次,赵国没有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史书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他们的经济政策、动作,这意味着赵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实现突破性发展;相比较之下,秦国的户籍、土地、税收等与经济相关的制度得到了全面革新,为军事力量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内讧问题变本加厉。这正是赵武灵王被饿死的直接原因。
儿女情长,是赵武灵王的一大特点,为此他干出了不少让人目瞪口呆的举动:
出于对爱妃吴娃的宠爱,他不惜废除早已被立为太子的成年儿子赵章,改立幼子赵何;
为了帮助小儿子熟悉政务,他在壮年时急流勇退、担任“赵主父”,让年仅10岁的赵何就任赵王,甚至还为其配上了当时最强的辅政队伍;
然而过了数年,赵武灵王又反悔了,他将赵章分封在代郡,赐爵为安阳君,同样安排了精兵强将辅佐;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在代郡、赵何在邯郸,两王并立。他的这一设想,显然是为了让自己再度统领赵国:利用矛盾、驾驭南北双方。
不过出乎他预料的是,此时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各自形成了利益集团,赵何身为国君,手上的力量甚至已经超过了自己。最终在沙丘爆发的兵变,赵武灵王连带赵章一同沦为了了牺牲品,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成了皮囊。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赵国的三大难题,赵武灵王解决了一个半:改变了地缘劣势、让军力脱胎换骨;但却没有在经济上改变赵国,对于政治层面的顽疾,他不仅没有解决、甚至还助长了这一风气。
而之后赵国的衰亡过程,也正好是上述问题的投射:
由于政治改革不彻底,赵国的人才队伍无法与秦国相比,无论是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还是危机关头的外交博弈,赵国在秦国面前都显得像个小学生,源根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力资源不足;
相对于政治清明、充满斗志的秦国朝廷,赵国的政治生态让人侧目,仅仅一个宠臣郭开,就能轻而易举废掉廉颇、李牧两员名将;
相对于人人致力于耕战、综合国力几乎毫无上限的秦国,赵国农业乏力、经济毫无亮眼之处,在关乎国运的长平之战中,竟然会因为粮草不足、兵员匮乏惨遭失败;
到了公元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大地震,下一年又遭受大旱、粮食绝收,“五年,代地大动......六年,大饥”;再下一年,顶梁柱李牧死于反间计,赵国随之灭亡。
由此可见,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强国?仅仅军力强盛还不够,政治、经济同样不能有短板。军力威震天下的赵国,由于缺乏经济、政治层面的改革,使得它的军事力量缺少了足够的软硬件支撑,败给秦国也在情理之中。
猜你还喜欢
- 11-29 廉颇的晚年发生了什么?赵国为何要弃用他这样的大功臣?
- 11-29 廉颇对于赵国是无愧于心,但为何却客死在楚国寿春?
- 11-29 廉颇对赵国的忠心毋庸置疑,但晚年为何却逃往魏国?
- 11-29 廉颇在赵国未尝一败,但为何却没能在魏国建立功业?
- 11-2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说法与战国名将廉颇有何关系?
- 11-29 如果赵国一直和秦国耗着,那么赵国最终是否能赢得胜利?
- 11-29 就算赵王没将廉颇换成了赵括,赵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
- 11-29 在魏国、齐国相继衰落之后,赵国如何单独抗衡秦国?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雏形为何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