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 赵国战败是因为缺粮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4浏览:4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长平之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秦国与赵国在此战之中各自投入的兵力都是数十万,而此战秦国最终彻底的打败了赵国,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此战之后,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的抗衡秦国。

  那么长平之战,赵国最终兵败长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真的仅仅是因为缺粮吗?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表层原因看起来是赵国中了反间计,从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名将廉颇,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是,赵国当时的国力难以支撑,没有足够的粮草的情况下,赵国不得不重用了主张进攻的赵括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但这就是根本的原因吗?

  实际上赵国在长平之战上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赵国对于此战的准备不够,而且国内对此的意见也不够统一,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战,其对此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秦国,才使得战国在此战中的战略层面处处处于被动,最终输得一败涂地。

  长平之战虽然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战,但赵国实际上是被被动牵连进去的,此战源于对于上党郡的争夺,但上党郡本来是属于韩国的,韩国在秦国出兵自身无力抵抗的时候,使出了祸水东引之计,将赵国拉入了战局。这说明赵国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是没有做好和秦国全面开战的准备的。

  在这里赵国已经输了秦国一筹了,是以无备对有备,赵国之所以会面对长平之战缺粮的情况,就是因为赵国此前根本就没有做以接近全国兵力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并为此筹集粮草。

  而当赵国与秦国战事正式爆发之后,秦国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赵国。秦国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也进行了一次换将,那就是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的白起换为了主帅,并且是秘密的,这个换将就代表了,秦国对于此战的重视和势在必得,而且秘密表明了他们不愿意引发赵国的警惕,从而已经做好了重创赵国的准备。

  而反观赵国,赵国主帅廉颇在与秦军初期接触,吃了一些亏,发现了难以轻易拿下秦国之后,赵国内部对于长平之战的走向是有争议的,一派主张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抗秦,一派主张是和秦国和谈,赵国内部的意见对于此战并不统一,国内没有形成合力。而对比秦国的秘密换将,可见秦国已经报了重创赵国的心,最终赵国想和秦国谈和却被秦国利用,使得赵国失去了联合其他国家的机会,赵国在应对长平之战的战略层面上再次落后。其实反观长平之战后不久的邯郸保卫战,当时的赵国是全国一心同仇敌忾而且联络六国相助,反而是秦国内部意见不统一,白起数次拒绝领兵,最终被逼自尽,而最终邯郸保卫战以各国联军重创秦军而告终,可见国内意见统一和形成合力的重要性。

  最终的胜负手才是赵国的换将,当廉颇在前线短时间内没办法击败秦国,而意图和秦国的和谈又没有成功,甚至连联合其他国家的路都被堵死了,粮草还不够的情况下,赵国此时该何去何从。当时的赵国选择了以主张积极主动的赵括来更换稳固防守的廉颇。这一个换将,据说是有秦国反间计在其中起着作用。但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当时的换将的决定遭遇了赵国国内众多朝臣的反对,其中甚至连赵括的母亲都亲自反对此事。这说明赵括主张的积极主动速战的方案,至少在赵国内部反对声音是很大的,秦国当时的反间不过是顺水推舟,如果说秦国可以轻易决定由什么将领来统带赵国几乎全国的军队,这秦国自然是做不到的,但秦国只需要站在他想要帮助的一边顺水推舟一下就行了。最终赵括被确定下来替换了廉颇,在粮草不够的情况下,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意图速战速决的击败秦国。而这就是秦国的胜负手,和秦国的秘密换将白起不同,赵国换将赵括,可以说是弄得满城风雨,反对议论声一片,这其实就很难保密了。而赵国换将赵括其实就代表了赵国要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这一点秦国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在决战之前,被对方把握住作战策略,特别是对手还是白起这样老辣的名将,那么结果如何长平之战的结果也就做了最好的诠释。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表面看是换赵括,深层看是缺粮,但根本原因就是赵国对于这一场关乎可能亡国的大战,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国内也没有统一意见,相比于秦国已经做好的布局,赵国在战略层面上是处处被动,怎么可能不败。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