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中国古代明明是皇帝独裁,为何却把以德治国挂在嘴边?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35分类:历史

  中国古代一直提倡“以德治国”。但实际上,如果某个封建政权真的采用“以德治国”,或者说采用单一的“以德治国”的话,这个政权是绝对会失败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燕王哙,他要讲究德行,把自己的王位传给宰相子之,结果因为儿子不满,大臣不满,造成了燕国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势力趁机进入,差点就把燕国给灭亡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汉宣帝刘病已当皇帝的时候,有大臣就向他提议,希望他能够“以德治国”,用君王良好的德行来化育天下。但是汉宣帝就公开对他说,咱们汉家天下,就不能只讲这个,而是要恩威并施,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

  汉宣帝讲的这个话,实际上从刘邦开始就是这样了。当年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当时很多人才都来投奔刘邦,背离了项羽。他们为什么会投奔刘邦呢?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理由,是刘邦会和大家共享天下,会对大家进行分封,而项羽舍不得分封。韩信第一次见刘邦的时候,和刘邦讲话的时候,认为刘邦能成功的理由,就是刘邦愿意对功臣进行分封。后来刘邦当了皇帝,问朝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不能得天下?当时大臣们也都说,刘邦愿意封赏,项羽不愿意。而刘邦却不同意,他说,他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他能用人。他用了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自己能留住人才,而项羽不能,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住,他怎么可能得到天下呢?

  刘邦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实际上这是刘邦耍了一个滑头。因为那时候,他本来是想削藩的。也就是把给诸侯的分封拿回来。既然想削藩,当然不会顺着功臣们的想法说话了。而刘邦正是如此,因此才获得了天下,并坐稳了天下。项羽最终实现了分封,因此反而失去了天下。

  清朝政府入关以后,积极地加强汉化,皇帝也积极地学习汉人皇帝的做法。当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终于掌权的时候,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应该学习历史上哪一个皇帝?大臣们都向他建议,应该学习李世民。但是顺治皇帝却说,他不学李世民,他要学朱元璋。李世民和朱元璋的区别在哪里?李世民凡事不是自己做主,要采纳大家的意见,实施“德政”。朱元璋则是都要自己做主,宰相都必须听自己的,实施“威政”。

  古代君王所说的“德”,有很多解释,比如“仁德”“恩德”等等。这些解释,其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让”字。把自己的利益让一些出去给大臣,给其它王室成员,给百姓。

  但是,恰恰是“让”,在古代社会是让不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是集权社会,要想维护皇权统治,就必须集权,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里。如果皇帝比较荏弱,某个大臣掌控朝政,那么,权力又将集中在这个大臣的手里。

  比如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就大力实施集权,把朝中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汉武帝时期的宰相,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这些宰相为什么没有得到善终,就是汉武帝觉得这些宰相威胁到他的权力。汉武帝去世的时候,选了几个辅政大臣,包括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等。但是霍光先后都把这些大臣打败了,自己独掌朝政。

  而汉宣帝刘病已正是看到了这一切,因此他当了皇帝以后,别人给他讲,要他实施“仁政”,实施“德政”的时候,他才说,不能这样做,君王必须要“恩威并施”。说的“恩威并施”,实际上主要还是讲究“威”,而不是“恩”。

  既然君王实际上并没有“以德治国”,为什么他们却不断地提倡“以德治国”呢?

  道理很简单,只有这样提倡,才能维护君王的统治。也就是说,君王实施独裁,但是要让老百姓觉得君王不是独裁,而是德政。比如,明明在古代社会,皇帝都是被老百姓养起来的,没有老百姓生产粮食制造布匹,皇帝就会缺衣少食。但是,皇帝却要宣扬,是他给了老百姓恩惠,是他在实施德政。而当老百姓信以为真,确实感到是他在实施德政的时候,他就成功了。

  再比如刘邦在打江山的时候,确实进行了不断的分封。刘邦是愿意分封的吗?显然不是。当韩信想当齐地的“假王”的时候,刘邦差点骂娘。是张良和陈平提醒了他,他才这么干。但等他打下江山以后,对不起,所有分封出去的土地和爵位,都被他收回来了。

  这就是古代“以德治国”的秘密。

  不过,并不能因为古代是假的“以德治国”,我们就否定“以德治国”。当我们离开了集权社会的时候,“以德治国”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