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朝早点放弃辽东退守关内 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2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辽东和关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导致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明王朝在后期一直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即来自内部的农民起义军和来自北方的满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比如隋朝就是在经过了三征高句丽之后,迅速走向灭亡。仅仅是一场大规模战争就足以把一个国家的家底彻底掏空,明朝却要同时应付两场战争,其面临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就可以想象了。

  国家没钱了,就只好去百姓身上多征税。百姓受不了苛捐杂税的盘剥,又纷纷选择揭竿而起。结果导致起义军越剿越多,明朝政府需要支出的军饷也越来越多,大明王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那么,如果明朝早点选择放弃辽东地区,坚守关内,最大限度的缓解北方军事压力,把侧重点放在镇压国内起义军上面,是否有机会翻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时间点非常重要,那就是1640年爆发的“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从1640年发生,到1642年结束。这场历经两年的战争将明朝最后的十三万精锐部队消耗殆尽,明朝后期最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官也在这场战争中或是战死、或是投降。所以在1642年以后,大明王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放弃不放弃的说法了。

  如果是在1640年以前放弃辽东,那情况就要复杂很多了。当时明朝军队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还是胜多败少,明军实力要明显强过起义军。如果没有经过“松锦大战”的消耗,明军的这种优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所以,绝不可能出现像1644年那样一触即溃的局面。

  真正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满清,清军战斗力要远高于明军。所以如果是发生野战,明军几乎必败无疑。但明朝要是果断放弃辽东,以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为依托,坚守关内,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因为关内的防御设施比关外要完善很多,清军人数有限,不敢贸然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北方的军事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

  那么是不是说在1640年以前选择放弃辽东,坚守关内,大明王朝就能翻盘呢?答案是不能。

  在明朝末期,满清的军事活动和国内起义军的活动几乎是做到了遥相呼应。每次当起义军快被剿灭的时候,清军往往就会在北方发起进攻,因为满清知道绝不能让大明王朝重新稳定下来。长城虽然有很好的防御效果,但也不是牢不可破,早在1640年以前,满清军队已经有四次突破长城沿线守备薄弱处,进入关内的经历。每次清军突入关内后,明军主力不得不赶赴北方抗清,结果又使得国内起义军重新死灰复燃。

  所以,只要两线作战的条件不改变,大明王朝迟早还是会被消耗到油尽灯枯,只是灭亡的时间可能会延后一些罢了。

  唯一破解这个死局的办法只有改变两线作战窘境。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辽东战事才是关键。在1642年“松锦大战”结果出来前,满清对明朝还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如果明朝给出的条件足够优厚,明清停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只要辽东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辽东也未必不可行。

  其实崇祯皇帝在“松锦大战”失利后,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还主动请缨与满清议和,让他来背负这个“卖国”骂名。这至少说明即便在“松锦大战”后,双方言和的机会仍存在。不过,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到位,议和文件遭到泄露。结果在一群“铮铮铁骨”的大臣口诛笔伐下,崇祯皇帝只好下令杀掉了“卖国贼”陈新甲,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最终,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历史的终点。最令人可笑的是,当年许多痛斥陈新甲卖国的大臣们,在经历了改朝换代后,却纷纷选择继续为清朝发挥余热。谁是卖国,谁是爱国,有时候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