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做一个明朝皇帝的老师到底有多难 一个伴君如伴虎的危险职业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5浏览:33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明朝皇帝老师危险性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皇家对于接班人的教育都相当上心,不过,储君的老师人选并非学识渊博就能满足。

  关于帝师,《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 足矣。”《汉书·朱云传》中也有:“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李咸用的《题陈处士山居》诗中也有:“樵童牧竖劳相问,巖穴从来出帝师。”

  因为,皇帝的工作是治理天下,所以,教授课程时会偏于“帝术”。而这些老师们,在自己学生正式登基后,都会有个不错的官职。如:明朝的张居正,在万历当皇帝前,已经入内阁,后来就是首辅,开始他的一系列改革。只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却是降旨抄家。

  古时官场一直有句俗话,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皇帝哪天龙颜大怒,他才不会顾及什么师生情、君臣情,先是将人杀了再说。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个爱玩的性子,对于别人反对的事情,他还特别乐意反着来。

  明朝的朝堂风气,后来演化成大臣喜欢“死谏”,这一招也许对其他皇帝有效,但是,到武宗这就失灵了。他看着大臣为了劝他居然押上了自己的性命,也就不客气了,直接遂了你们的心意,于是,吩咐下去打板子。有一句话:教不严,师之惰。朱厚照这种脾气做事,能怪他的老师杨廷和么?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学无成,子之罪。朱厚照的确没有做好学问,但是,不能完全说他的老师没有责任。现在都强调“因材施教”,那时,杨老师上课时,朱同学就非常不爱听,一次下课后,他就和身边的宦官抱怨,明明是上课时间,为何老是说些不相干的事?

  杨老师本是想借着讲课,告诉这位储君不可再犯历史上的那些错误,但是,方法没用对,本该因势利导,结果,却成了“硬灌”,反倒弄得这位学生的性子更加反叛。帝师这个职业不好做,不会授课,只会浪费了一肚子学问。不过,不管在哪个时代,学问还是考核老师的第一门槛。

  每次会试结束后,朝廷会选出20名左右的进士,他们会在翰林院继续学习1——2年,其中,优异者就会留在翰林院,职业就是讲官、词臣、史官,也就是说,这些人会给皇帝授课,太子的老师便是从这些人中选出来了。看明朝的历任首辅,不少就是太子的老师,如:张居正和杨廷和。而严嵩之流的,那就是典型的昏君奸臣的故事了。

  可以说,明朝内阁制度,完全是朱元璋个人原因造成,他当上皇帝以来,就一直疑心别人会削弱皇权,于是,就干脆撤了宰相之职。但是,工作量还是那么多呀,于是,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让大臣到文渊阁帮他干活。到了他儿子朱棣这,就干脆将这干活的方式制度化,这就有了内阁。不过,由于入阁之人都必须是饱学之士,所以后来就成了一个规矩,没有大学士头衔的就可歇了这心思。

  看这些帝师的生平,不难发现共同点,他们都从翰林院走出,做过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登基,他们的身份就是帝师,然后,很是自然成了内阁首辅。后来,内阁的权力是在六部之上,就是国家的行政中枢。看明朝后来各位大臣,为了入阁争得头破血流,还不是为了那个位高权重的位置。所以,这些帝师个人的见解和见识,不但对皇帝影响很大,而且,也是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帝师除了必须具备知识、授课技巧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交流。

  这如何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说的那些内容,太子学生至少在理解上没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至少没有口音问题,就像现在要求老师授课必须说普通话一般,不然,一口家乡话,学生都听得像行走在云端,还谈何理解内容呢?

  不过,那时科举是面向全天下,中进士的自然是来自五湖四海之人,他们若是不存在口音问题,再选中留在翰林院,那么,被选中做太子老师的概率就很大了。叶向高,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他来自福建闽东,学问自然没话说,能选中做老师,自然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

  但是,看看万历后来的作为,就让人不禁发问,能培养出一位长期不上班的学生,老师的能力似乎要打折扣啊。其实,还真不能怪这些老师,当时,明朝对储君的教材是有明确规定的,就是:以经史为主。经就是指孔孟学说,史就是历代君王如何治国。

  但是,老师在授课这些内容时,是不允许有“创新”的,只需要将那文字解释通透即可,不能带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通过讲课,只是在培养储君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皇帝,而不是启发储君开创性看待这些学问和历史。若是他们的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必然心里会抵触这些授课内容。但是,在尊师的氛围下,储君不会表现于明面,不过,一旦实权在握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说,外人都觉得做帝师好风光,而个中滋味估计只有这些老师清楚,毕竟,这天下还是皇帝说了算,一个不小心一样会丢了性命。

  参考资料:

  【《史记·留侯世家》、《汉书·朱云传》、《明史》】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