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面对诽谤却不争辩,元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5浏览:38分类:历史

  隋开皇二年(582年),原州总管元孝整接到一个商人的报案。商人的一批货物在住所被偷走了,于是怀疑是和他住在一起的某人干的,就拉着那人来到公堂之上,请求元孝整为他做主。元孝整经过仔细盘查,发现那个被怀疑的人没有偷窃的嫌疑,就当场把他释放了。

  商人大为不满,逐级上告,一直告到了京城,只是上告对象已变成了元孝整,说他收受贼人贿赂,徇私枉法,放纵贼人。朝廷对这起民告官的案件很重视,派专人来到原州进行查处。来人责问元孝整:“你为什么贪图金银贿赂,使贼盗恣意妄为?”

  这句指控的分量可不轻,轻则丢掉乌纱帽,重则入狱判刑。照理说,元孝整一定会拼命辩白,为自己洗刷罪名,可事实是,他一句申辩的话也没说,神色坦然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结果可想而知,元孝整被免官除职。

  此后不久,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一个盗贼在别的地方犯了案,为了立功赎罪,主动招认所做过的其他案子,其中就包括发生在原州的商人货物被盗案。

  隋文帝杨坚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就把元孝整召进宫,不解地问:“你是朝廷的老臣,地位声望都很高,你肯定知道收受贿赂、放纵盗贼不是一般的罪行,为什么还要承担这个责任,而不为自己申辩呢?”

  元孝整答道:“朝廷将治理一州事务的权力委派给我,我却没能消除州内的盗贼而使百姓受到损失,这是我的责任。我处理案件失之草率,以致人家不服,因猜疑而诬告于我,这也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不承认收受贿赂,朝廷必定深究此事,又会有无辜百姓受绳索捆绑、公堂盘问之苦,甚至受冤屈的百姓会因此家破人亡,这又增加了我的罪过。我宁肯自己受点冤屈,也不愿百姓遭殃,而增加自己内心的不安。”

  文帝听了,感慨不已,称赞元孝整不愧为忠厚长者,当即恢复了他的官职。

  吃亏,是任何人都难免遇到的事,但明知吃亏,还吃得那么安心,这就是一种修养和学问了。张之洞的一副对联写得实在精妙:“能忍耐终身受用,大学问安心吃亏。”有一种吃亏,可能在外在物质上受点损失,但却因无愧于心而得到了精神的安宁。就像元孝整那样,谁能说他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