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身份证”长什么样?明朝之前百姓用什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4浏览:42分类:历史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叫“符”,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时期,中国出现最早的“身份证”—鱼符,其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百姓还没这份待遇。鱼符上刻有姓名、官职、衙门等,材质因官职高低而有所不同:亲王、三品以上高官用金质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用银质鱼符,六品以下官员用铜质鱼符。朝廷还为官员定做了装鱼符的“鱼袋”,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武则天当政时,鱼符换成龟符,后来又相继变成虎符、龙符、麟符,其功能也逐渐增加。除证明身份外,还能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到了明朝,大概嫌金属符携带不便,官员统统拿起“牙牌”—材质有象牙、兽骨、木材等,如笏板般细长,所载信息的详细程度类似如今的超大号名片。牙牌常挂在腰间,所以也称“腰牌”。

  从明代起,“身份证”已由官场向社会推广,一些富户也开始持腰牌。

  清朝的腰牌信息量更大,有些甚至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以防被冒用。而且,此时官员除腰牌外又多了一个证明身份的东西—顶子,也称帽珠。当然,这与清朝的服饰制度也有关系。帽珠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并据此区分不同阶层,无级无品的普通百姓只用绸缎在头上打个帽结。为抬高身份,一些富户便花钱“买”个顶子,于是有了“红顶商人”的称谓。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