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死前为何连喊三声朱棣来否 真相却是这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9浏览:36分类:历史

  朱元璋死前为何连喊三声朱棣来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一统天下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这位准接班人极力进行培养。

  然而,朱标不但在为人做事上和朱元璋“不类已”,而且还来了个英年早逝。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在伤感之余,把皇位传给了他最疼爱的长孙朱允炆。

  然而,朱元璋这一举动引起了他的其他儿子的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上面当长于他的三个哥哥都早死后,他成了朱元璋存活在世最年长的儿子了,特别是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手里也握着不小的军权,在军中颇有威望,所以俨然成为了“藩王之首”。这是其他儿子、孙子没法相比的。按理说朱棣是最有资格的继承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为了能让宝贝孙子朱允炆安安稳稳地继承皇帝宝座,煞费苦心。

  然而,事实证明,朱允炆就是一个废柴,大好的江山硬是被他折腾待尽。

  朱元璋曾经朱允炆说:你的叔叔们被我打发去了边地,将来即便会有外敌来犯,你的叔叔们会在最前线为你抵御外敌,你安安心心地当你的皇帝就是了。

  朱允炆听了,问道:叔叔们抵御了打上门来的胡虏,可是,如果打上门来的是我的叔叔们呢?我该怎么办?

  朱元璋反问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朱允炆想了想,说了4个字;先礼后兵。具体来说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德服人。用道德去感化叔叔们。第二步:以法约人。用礼法去约束叔叔们。第三步:以力征人。如果道德和礼法起不了作用的话,便只能动用武力,先是削夺他们的封地,废了他们的爵位,最后发兵灭了他们!

  朱元璋听了不置一言,朱允炆的话显然不是最佳答案。但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四儿子朱棣。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临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登基,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9个字:“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意思就是说,我的儿子们呀,你们好好地守在自己的封地上,不要赴京奔丧了!

  朱元璋的这份旨意实际上是针对朱棣发的,他认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来南京,朱允炆就可以顺利即位,这样一来,朱棣便会乖乖臣服。

  然而,朱元璋不会料到朱棣当时听说他病危后,已经从北平出发,在赶来北京的路上,突然接到了这个圣旨,只好停了下来,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南京进城。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临死之前,却又在嘴里念叨了三遍:老四来了没有?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这个问题,然后他便一命呜呼了。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润五月,朱元璋病重,遣人前去召燕王朱棣进京,但皇太孙(朱允炆)与齐泰却假传圣旨让朱棣待在封地。心急的朱元璋忙问左右“燕王来未?”连问三遍,但却无人敢答。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明明要让丧事从简,各藩王只在封地祭拜,为什么又问朱棣来不来了,这不互相矛盾吗?

  其实导致史书记载相互矛盾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4个字:篡改历史。

  要知道朱允炆即位后,担心藩王们不听号令,尤其是惧怕能征善战的燕王朱棣,于是开始了针对朱棣的削藩。一心想继承大统的朱棣,本来心里就有怨言,此时朱允炆削藩,正好给了朱棣造反的机会。

  朱棣迅速寻找太祖的相关祖训,果然找到了朱元璋有关“清君侧”的号令,于是掀起了孤注一掷的“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朱棣率大军攻破南京城,把朱允炆赶下了绝望之际采取自焚,朱棣于是乎坐上了这梦寐以求的皇位。

  朱棣是靠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夺得皇位,但天下人皆知道事实:朱棣是逼死侄子而夺取的皇位的。朱棣为了堵住这悠悠众口,彰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于是后指使用文史官修改了这段历史。

  其实朱元璋临终之时,燕王朱棣还在封地北京,太祖驾崩后,燕王才动身奔丧。这点在朱元璋的遗诏中也有体现,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省略号。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没有圣旨,燕王朱棣怎么能够来到南京城外?

  因此,朱元璋临终连喊“老四来了没”显然是篡改过的史料。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