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隋炀帝在后世的评价怎么样?隋朝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杨广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在位期间,连续大兴工役,掘长堑、置关防、营建东都、广筑离宫、开凿大运河、大造龙舟、巡游江都,役使男女数百万。

  后世对他“劳民伤财”“虐用民力”进行批判, 然而自近代以来不少人为杨广翻案,使隋炀帝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争议的帝王之一。

  “炀”是唐朝给杨广的谥号,后世批判隋炀帝,大多批判他“矫情饰行、阴谋夺嫡、弑父屠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虐用民力、好大喜功、滥用权威”。

  在各种各样的文学、戏曲中更是把隋炀帝的形象夸大歪曲,致力于把隋炀帝塑造成一个商纣式的“逆天虐民”及“色中饿鬼”的形象,使之高度契合“炀”的谥号。

  然而, 唐修隋史,修史者主观上的政治倾向性已经根深蒂固。

  已故美国隋唐史专家芮沃寿教授认为,“儒家修史者对隋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

  而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隋炀帝的形象更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魏晋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即位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他放弃北魏西周军事化的政治体系,实施文治,采取了若干政治措施,把关陇本位的政权,与山东社会文化体系融合。

  虽然军事上关陇贵族是征服者,但在典章文物方面,隋文帝选择了保有汉威传统文化体制,废六官,依汉魏旧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隋文帝把隋朝经营得无比富庶和强大。

  “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中外仓库,莫不积盈”,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炀帝从其父亲隋文帝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政治上大一统,经济上富足的大隋王朝。

  也就在这雄厚的基础上,隋炀帝杨广开始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功业。

  一:营建东都,广筑离宫

  仁寿四年(604年), 隋炀帝临幸洛阳后,发布了营建东都的诏令,详细述说了营建东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营建东都的首要原因,是刚刚平定的汉王杨谅的反叛。

  由于京师长安“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汉王悖逆,毒被山东”。

  山东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曾长期受东魏、北齐统治,入隋后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广大的山东地区仍存在很强的离心力。

  不仅如此,江南形势复杂更超山东,灭陈后,亡国的江南人士对被人心怀恐惧,离心力更强。

  虽然江南地区的全面反叛被镇压,但根本上没有铲除江南豪族势力,江南地区的变乱时有发生,成为隋王朝的隐患。

  炀帝诏令中“况复南服遐远”之句,说的就是京师长安对江南有鞭长莫及之感。

  面对着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形势,隋炀帝决定建都洛阳,是为了中央更好地控制南北,巩固国家的大一统。

  二:开凿大运河,巡幸江都

  虽然炀帝因在建城、建宫时穷奢极侈而受到严厉的指责,但他开凿运河的工程是最受儒家史学家痛恨和批判的目标。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几乎在命令营建东京的同时,又“发河南诸郡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凿大运河的工程。

  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挖北至涿郡(今北京市)的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形成了贯穿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

  开凿运河和营造东都一样役使了百万人民,使役夫相继死亡。

  运河开成后隋炀帝又大造龙舟游江都,耗费了大量钱财,说是“劳民伤财”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人们通常把开凿运河与隋炀帝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一网络是他的父亲隋文帝开始建造的。

  甚至更早的时候,北魏孝文帝已经提出了修大运河的设想:“魏孝文帝告李冲:‘欲自邺通渠于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

  北魏孝文帝称之为“此乃军国之大计”,连钱穆先生也如此评价杨广开运河:“则北魏孝文亦已先有此意,至隋炀而实现。此乃为贯通中国南、北两方新形势之伟大工程也。”

  可见,大运河的修建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并非隋炀帝为了一己私欲而心血来潮所做的惊天工程。

  但大运河和营建东都同时进行,显然急了些,人力和国力都不堪重负。

  三:三征高丽,帝国崩溃

  高丽即立国于朝鲜半岛及辽东近三至四百年的之久高句丽王国,因其王朝贡于中国,被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王朝封为高丽王。

  按照中国传统的华夷体制,藩国必须向宗主国朝贡,否则就是失礼,就要兴师问罪。

  然自隋朝建立以来,高丽王从未入隋朝见,北巡榆林之时隋炀帝曾警告高丽使者:“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如若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

  但高丽王置之不理,在隋炀帝二巡扬州(610年)时,在江都宫接见四方朝贡使者,却唯独未见高句丽使者的到来。

  高句丽的不朝激起了炀帝君臣的 极大不满,此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正式下诏讨伐高丽,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傲自大、军事战术不当、人民厌战等原因,第一次大征高丽失败。

  隋炀帝的惨败致使他威信大降,不仅损兵折将,还引起天下骚动。

  常年连兴大役、征调民力,民众“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迫,救死萑蒲”,兵徭役征使农民难以忍受, 一场反隋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序幕,这是隋炀帝征辽最严重的后果。

  然而,隋炀帝为了完成其“大业”,不顾天下起义军竞起的严重局势,为了挽回面子,在大业九年(613年)下诏征天下兵集涿郡,修缮兵器,准备二征高丽。

  “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这一次征辽原有军队兵员已不敷需要,而募集平民,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然而,这一次征高丽,却是以贵族杨玄感的造反而失败。

  在隋文帝亲征高丽之时,“会杨玄感作乱,反书至,帝大惧,即日六军并还。”

  为了应付杨玄感的反叛,隋炀帝不得不马上停止正在进行中的对高句丽的全面进攻,令各路军回返平叛。

  于是,隋朝百万大军又一次无功而返,隋炀帝第二次亲征又遭到失败。

  杨玄感的起兵,标志着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大分裂,分化出反对隋炀帝的集团,从而使反对炀帝暴政的斗争掀起新的高潮。

  在这样的国内局势下,民心厌战,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的第三次征高丽仍是无功而返,而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是隋炀帝无法控制的了。

  因为隋炀帝的绝对权威出现动摇,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以大隋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华夷朝贡体制行将崩溃。

  隋王朝也由极盛转为败亡,征高丽之役成为隋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隋炀帝一生荣辱的转折点。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