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陈友谅当初坐拥半壁江山 陈友谅为什么还会输给朱元璋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对坐拥半壁江山的陈友谅,为何会输给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陈汉开国皇帝陈友谅率军南征北战,逐渐成为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势力之一。鼎盛之时,陈友谅占尽江西、湖广之地,拥兵六十万,俨然便是未来的天下之主。

  陈友谅风光无限之际,同为起义军首领的朱元璋却仅仅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的中部、南部拥有少许地盘,手下兵力也不过二十万人,仅为陈友谅兵力的三分之一。

  然而,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正面硬刚后,陈友谅却先是在应天龙湾之战含恨败北,后是在江西鄱阳湖身死人手,六十万大军土崩瓦解,陈汉帝国也随之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那么,陈友谅明明兵强马壮,实力超群,为何最终却输给了朱元璋呢?

  01红巾起义

  1351年,反元义士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早已对元朝心存不满的徐寿辉,趁机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8月起义。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烧香集众,史称“红巾军”或“香军”。

  1355年,义军将领倪文俊攻克沔阳。消息传来,沔阳城里打渔为生的陈友谅不禁想起了元朝统治下,那无尽的腐败与黑暗。想着想着,陈友谅突然狠狠地扔掉了手中的渔网,转身召集了一千多名打渔的兄弟投靠了红巾军。

  初来红巾军的陈友谅,仅仅担任了一个小小的簿书掾,但陈友谅并不灰心,因为他在军中还有个贵人——倪文俊。

  彼时徐寿辉已靠着红巾军的班底,建立了天完政权,而倪文俊位居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倪文俊的引荐下,陈友谅见到了徐寿辉,并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替徐寿辉攻城克地,开疆拓土,助力天完政权不断壮大。

  徐寿辉大喜过望,将陈友谅升为元帅,这让陈友谅一下子成为了红巾军中仅次于倪文俊的第三号人物。

  就在陈友谅志得意满之时,倪文俊却企图暗杀徐寿辉,自己当老大。谁料暗杀计划走漏了风声,倪文俊只得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有趣的是,生死攸关这之际,倪文俊想也不想就跑去了黄州,因为当时陈友谅正驻军黄州,而倪文俊自认为与陈友谅关系匪浅,故而冒死投奔。

  可惜陈友谅心里只有权势,一见倪文俊主动送上门来,陈友谅立刻就处死了倪文俊,还把倪文俊的首级送到了徐寿辉面前,顺便吞并了倪文俊带来的军队。

  靠着倪文俊鲜血铸就的“投名状”,陈友谅被封为平章政事,顶替了倪文俊在军中的地位,还被徐寿辉视作心腹。

  但陈友谅骨子里与倪文俊是一路人,获得徐寿辉信任后,陈友谅很快盘算起如何取代徐寿辉的地位。1360年,陈友谅抓住徐寿辉迁都的机会,在江州设下埋伏,杀光了徐寿辉的部属,而后自封为汉王,挟徐寿辉以令三军。

  02铁索连舟

  或许是担心得位不正影响三军士气,陈友谅甫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多场大战,试图借助战场上的胜利来确立权威。1360年4月,陈友谅率军攻克池州,仅仅一个月之后,陈友谅又攻克太平城,太平城守将花云及朱元璋义子朱文逊战死。

  随后,陈友谅又马不停蹄攻打采石。采石是朱元璋大本营应天的最后一处屏障,随着采石陷落,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终极一战,终于打响了。

  朱元璋让陈友谅好友康茂才写了封信,引诱陈友谅率水师东下,而朱元璋早已提前设好伏兵。陈友谅不知是计,率领水师到达江东桥一带,不见康茂才的身影,这才惊觉受骗。

  但一切都晚了,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一通鼓响,朱元璋水陆两路大军突然一齐杀来,陈友谅率水师迎敌,双方在龙湾爆发了一场大战。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擅长水战,而且他麾下的战船,又多是上下数层楼的巨舰,水军实力远超朱元璋。可谁知天意弄人,龙湾一带水域狭窄,陈友谅的水师铺展不开,双方刚一交战,陈家军就阵脚大乱。

  陈友谅眼见不妙,急令撤军,岂料这时恰好退潮,陈友谅大军乘坐的巨舰纷纷搁浅,朱元璋不费吹灰之力,就缴获了“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数百艘战舸,还俘虏了两万多人,汉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陈友谅哪里能咽下这口气,1363年,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这次陈友谅还用铁链将大船都钉在一起,组成巨舰阵,远远望去声势惊人。

  双方大战三日三夜,朱元璋军队的船只偏小,仰攻不便,渐感不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灵机一动,命令士兵们放火,让陈友谅享受了一把《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的待遇。

  陈军顿时大乱,陈友谅心知不妙,急忙收拢残部,想要突围冲出湖口,可朱元璋早已令大军形成合围之势,切断陈友谅退路。汉军且战且走,左冲右突,无论如何也无法打开缺口。

  陈友谅大是焦急,忍不住从船舱里伸出头来指挥,谁料这时恰好有人射来一枝冷箭,一下子贯穿了陈友谅的头颅,一代枭雄,就此毙命。

  回顾陈友谅的悲剧命运,或许从他把徐寿辉变成傀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用刘基的话来说,就是“陈友谅劫持君主,胁迫属下,得位不正”,而朱元璋也曾评价道:“友谅志骄 ……志骄则好生事。”

  不得不说,陈友谅的上位历程,本就不符合传统价值观,而陈友谅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又让他轻信康茂才,惹来龙湾惨败。偏偏陈友谅在称王称霸的十多年里,又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后勤、卫所体系,致使鄱阳湖一战后,再无还手之力。这些致命的缺陷,让陈友谅即便手握六十万大军,依然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度阴山《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