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仁宗皇后张氏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作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明代的皇后们,大都是贤良淑德的,历史屋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历史对张皇后的评价的确是她的最大荣誉,超越了对她的婆婆妈马皇后的美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极富传奇的家庭发了生了什么事呢?请你暂缓滑过此文,驻足一分钟,了解一个堪称完美的一代帝后!

  平凡女子 左持良善 右握慈悲

  张氏,?~1442年,籍贯:永城(河南永城),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

  大明朝著名的张皇后除了明仁宗朱高炽的张皇后而外,还有一个明熹宗朱由校的张嫣皇后,俩位皇后都十分杰出,张嫣皇后在朱由校去世前后,始终不离左右,十六岁的朱由检抖嗦着不敢即哥哥的帝位之时,张嫣不惧魏忠贤阴鹫的凌厉眼神,用坚定的语气命令朱由检接受遗诏。

  而本文叙述的张皇后,名字不祥,虽然她出生于一个地方性的军政官员之家(指挥使兼彭城侯)。

  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结发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当她的公公朱棣还是燕王时,就是世子朱高炽的妃子。

  仁宗皇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她的儿子宣宗皇帝继位后,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1387年(洪武二十年),张氏进入北平燕王府,成为世子朱高炽的妃子。俩人都是十八岁的年纪,张氏的娘屋家庭环境决定了她的谨言慎行,成祖朱棣和皇后徐妙云很喜欢这个儿媳妇。

  1398年,十一年后张氏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朱瞻基,当时的民间传说是,生产的那天,朱棣梦见了皇太祖朱元璋,送了他一个大圭(上朝时用的玉制笏板)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后听说张妃生了一个儿子,联想到自己做的梦,认为是一个吉祥预兆,抱过襁褓中的孙儿一看,果然是“天庭饱满地角方圆”,于是把小小瞻基视为掌上明珠。

  当朱棣考虑立皇储的时候,按理来说,应该立嫡为太子,不过成祖以貌取人,看重老二朱高煦才貌,于是秘密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认为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必将天下归心。成祖一时无语,解缙聪明过人,自言自语的说:“好一个圣贤的孙儿呵”!朱棣顿时开窍,马上立朱高炽为太子。

  张氏陆续生下四子一女,直到朱高炽即帝位后,她册封为皇后。仁宗即位十个月后去世,张氏义不容辞的担当责任,又先后辅佐了宣宗和英宗二帝,为朝政的连接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辅佐幼帝 “女中尧舜”

  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是为仁宗,册封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太子,重用内阁“三杨”,颇有开创盛世之势,但是,复兴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仁宗皇帝仅仅在位十个月即因病离世,终年48岁,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尊张氏为皇太后。

  宣宗皇帝因为年轻,每遇重大的军政大事,都要向母亲大人禀报请示,张皇后责任所在,提供的建议很中肯和具有操作性,她恪守太祖马皇后所定的规矩,“参政不乱政,有权不弄权”。母子感情融洽,合作愉快。

  在张太后的辅佐下,加上仁宗皇帝去世前十个月的大力整治,此时的社会大有进步,各种矛盾都予以不同程度的缓和,可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史称“仁宣之治”。

  公元1435年,宣宗正欲进一步提高施政水平之际,却遭到疾病的打击,不幸英年早逝。在国家遭受猝然变故之中,张太后临危受命,懿旨令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九岁的英宗,宣宗临走之际,遗诏国事必须禀报张太后,朝臣们集体恳请张太后“垂帘听政”,非常难得的是,张太后立马拒绝,只有一个理由:“不能坏了祖宗规矩”!在朝野上下的齐心协力下,内阁的“三杨”担任奏疏批注,执行。自己则在后宫培养九岁的英宗读圣贤书,养成勤政风。

  张氏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不仅有母仪天下之风范,相夫教子,举案齐眉,宫内宫外的所有大小事情,她都要勤于过问,从不懒政、怠政。史家都称之为“女中尧舜”。

  晚年的张皇后仍然念念不忘百姓的生活,她在旅途中也要下车询问当地百姓,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生产情况,她甚至可以接受老百姓献上的食物和水酒,但是,她要自己的孙儿英宗皇帝亲自品尝,让他在品尝中知道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公元1442年,张太后病重,仍然在半昏迷状态中询问大臣杨士奇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汇报,杨士奇谈到第三件事情时,老太后已经安然去世,葬献陵。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