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宣宗朱瞻基与朱高煦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什么故事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史屋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叔叔谋反,朱瞻基没杀他,只软禁,好吃好喝供着,逢年过节还去探望。但3年后,叔叔伸脚绊了他,当场被扣在300斤的铜缸里,活活烤死,10个儿子也尽数被杀。

  谋反是大罪,可朱瞻基似乎并不在意;

  被绊是小事,可朱瞻基却勃然大怒。

  是朱瞻基太小气,还是事情背后有隐情?

  朱瞻基是明君,文武双全、雄韬伟略,为何在对待叔叔这件事上,暴虐得如此小孩子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叔侄俩的恩怨情仇。

  闹着玩一样的“谋反”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也是朱棣最宠爱的“皇太孙”,他继位后,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他的叔叔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被封为汉王。

  这是个非常擅长打仗的人,曾在靖难中,帮助朱棣脱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明史》:“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靖难时屡有战功,江上之急,庶人战尤力。”

  在朱高煦眼中,太子哥哥一无是处,除了生下了个好儿子,被朱棣喜欢,剩下的一无是处。

  事实可能也差不多。

  在史书的记载中,太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连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着。为人胆小懦弱,没有多少军功。

  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把皇位留给孙子朱瞻基,他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棣是造反起家,抢的就是侄子的皇位。

  朱高煦自然有学有样。

  1424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成了明仁宗。第二年,明仁宗去世,朱瞻基登基称帝,成了明宣宗。

  此时,叔叔朱高煦,发起叛乱,举兵造反,史称“高煦之乱”。

  谋反可是死罪,但朱高煦的叛乱,和闹着玩一样。

  从宣布谋反,到投降,中间只经历了20多天时间。

  没伤一兵一卒,没起大型冲突。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设立五军。朱瞻基早有防备,率领3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八月二十日抵达乐安,包围了朱高煦。

  朱高煦没想到皇帝居然直接来了,当场丧失斗志,连反抗都没有,直接开城门投降。

  8月21日,朱高煦投降,他连同他的家眷,都被朱瞻基带回京城。

  闹着玩一样的“处罚”

  谋反是死罪。

  任何朝代谋反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但朱高煦的谋反,受到的处罚,却跟闹着玩一样。

  早在朱棣在世时,朱高煦和朱瞻基就很不对付。

  两个人都想当皇帝,立场不同,自然难以和谐相处。

  但有趣的是,朱高煦出城投降时,所有大臣都建议朱瞻基诛杀他,朱瞻基却拒绝了,只是把他连带着家人,都押解到京城,并把乐安,改成了武定。

  参与谋反的文臣武将,均被处死,据史书记载,这次叛乱,被处死的人数多达640人,还有1500人被发配充军,720人被流放。

  但始作俑者朱高煦,却活得好好的。

  据《宣宗实录》记载,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然后被软禁在一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是朱瞻基专门命工部的人修的,取名“逍遥城”。

  他允许朱高煦和妻女、儿子一起住,日常所需都由他来提供,逢年过节,朱瞻基还会去探望他们。

  这样的生活,至少维持了3年。

  因为在《宣宗实录》上,1429年,朱瞻基的叔祖父宁王,曾试图为朱高煦求情,但遭到朱瞻基的拒绝,可见,直到这个时间,朱高煦都活得好好的。

  谋反这样的大罪,朱高煦只是失去了自由,仍然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衣食无忧,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变故就发生在这一瞬间。

  暴虐的“朱瞻基”

  有一天,朱瞻基到逍遥城探望叔叔,结果,朱高煦直接伸出一条腿,把他绊倒了。

  这可气坏了朱瞻基。

  你说,本来谋反就是死罪,朱瞻基看在血脉的份上,没有杀人,结果,这个人居然还伸腿绊自己,简直藐视皇威!

  朱瞻基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让人把朱高煦罩在300斤的铜缸里。

  但前文说了,朱高煦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力气很大。

  300斤的铜缸,对他来说是个小意思。

  于是,他干脆把铜缸扛起来,练起了举重,还顶着缸到处跑。

  朱瞻基气坏了,直接让人按住铜缸,在顶端放上煤炭,底下围上柴火,要把铜缸炼化!

  于是,可怜的朱高煦就在铜缸里被活活烤死了。

  此后,朱高煦的10个儿子,也被暴怒的朱瞻基给杀掉了。

  以上,就是朱瞻基杀死亲叔叔的来龙去脉。

  相信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谋反的大罪,朱瞻基能容忍叔叔,被绊了一下这样的小事,却不能忍了呢?

  其实,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瞻基到底想做什么。

  朱瞻基的帝王权术

  朱瞻基和朱高煦之间,基本上没有血脉亲情,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朱高煦还多次诬陷太子,试图拉他下马。

  两人关系如此恶劣,为何朱高煦犯了谋反罪,朱瞻基却没杀他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朱高煦已经无反抗之力。

  朱高煦的造反工作,做得真的一点都不到位。

  他是个典型的“有勇无谋”的人。

  乐安只是个小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合造反,大军压境,直接就能给他围了。

  而历代藩王叛乱,无一不选择大城要地,比如朱棣起兵北京,寊繙反于宁夏, 宸濠反于南昌, 都是地理显要之处。

  因此,朱高煦在乐安叛乱,显然不可能成功,而史料记载,他也压根没做叛乱的准备。

  投降后,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被带回了北京,丧失全部反抗能力。

  此时,朱瞻基完全没必要杀他。

  其实,关于朱高煦是否真的叛乱,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朱高煦压根没想造反,只是“被造反”。

  真造反,他根本不会连仗都不打就直接投降。

  但不管真相如何,在朱瞻基面前,朱高煦半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没有威胁的人,自然不需要杀。

  第二,安抚人心,博个好名声。

  1426年,正是朱高煦登基之年,他需要在百姓、群臣心中树立仁君的形象。

  谋反是死罪,杀掉叔叔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杀,朱瞻基不仅没损失,反而会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名声,至少重情重义嘛。

  朱高煦和他的家眷都在朱瞻基手里握着,没有半点威胁,不杀他,还有莫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暂时放过朱高煦。

  朱瞻基是个成熟的帝王,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叔叔朱高煦身上,而是叛乱的背后原因——兵权。

  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削藩。

  藩王作乱,一直是困扰封建王朝的重要问题,而明朝更是出现了好几次藩王叛乱的情形。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明朝建立时,内部争权夺势,外部边疆问题频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分封制。

  这个制度,总体来说,就是弊大于利。

  分封制推行之初,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

  据《明史》记载,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直接分析说,这种制度,会让诸王权力过大,数代之后,藩王的权利可能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到时候削减他们的权力,又要遭受埋怨,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

  《明史》:“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 则必生怨望, 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只是,朱元璋太自信了,他还是给了藩王很大的军事特权,包括:

  诸王皆据守战略要地,可以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

  可以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 多者至万九千”(《明史》);

  在实际情况中,边塞之王,拥有更多的兵权。

  朱棣之所以能夺位成功,这个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的目的,就在于要收回藩王的权力。

  不杀朱高煦,甚至厚待他,就是在释放信号给其他藩王:你们无力和皇帝抗衡,乖乖交出兵权,可保富贵无忧。

  这一招,确实很有用。

  朱高煦被抓后,各路藩王纷纷上书,请求收回护卫军。

  如《明史》记载:赵王“高燧大惴, 请还常山中护卫”。

  而完成了平叛和收兵权后,朱瞻基开始推行限制藩王的制度,比如:

  军事上,宗藩不得典兵,诸王非特许不得领兵;

  政治上,宗藩禁止参政、出仕,不得担任朝廷官职;

  行动上,藩王禁止出城,二王不得相见,也不许入朝;

  交际上,宗藩禁止和官方结交,汉府亲戚不许选京官等等……

  可以说,在削藩这件事上,朱瞻基是非常认真的,也确实极大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朱高煦的最后结局

  朱高煦犯了谋反罪,但为了大业,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他。

  到了1429年,朱瞻基已经稳坐帝位,藩王的权力也被限制得差不多了。朱高煦没有了利用价值,朱瞻基因为一件小事,杀了他,也可以理解。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用铜缸烤死亲叔叔这件事,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明史》没有记载朱高煦的结局,而《宣宗实录》则记载朱高煦和孩子都死于狱中,时间在1429年之后。

  因此,题目中,朱瞻基残忍杀害亲叔叔这件事,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

  在电视剧的演义中,朱瞻基杀掉朱高煦,是因为皇后胡善祥,曾被朱高煦玷污,而朱瞻基的死因,也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个也没有史料依据,大家看一乐就好。

  必须承认,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出生那年,朱棣还没起兵谋反,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父亲朱元璋把象征着权力的大圭交给他,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醒了,下人来报,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孙子——朱瞻基。

  自此以后,朱瞻基就被朱棣当作接班人培养。

  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

  他带着他起兵打仗,聘请名师给他传授学业,还让元老众臣倾力培养。朱棣巡游北京时,常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观察农具,教授他为君之道。远征蒙古时,朱棣也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场训练。

  泓熙时期,朱瞻基作为皇太子,出守南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426年,朱瞻基登基称帝时,他已经不是稚嫩的帝王了,他的治国经验非常丰富,对朱高煦的谋反更是早有防备。

  不过,也有人说,“高煦之乱”极有可能就是朱瞻基自己设计的。

  有学者调查发现,朱高煦谋反这件事,证据不太充分,加上太过蹊跷,极有可能是朱瞻基为了削藩,而搞出来的一个阳谋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