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姜维是如何丢掉汉中的?为何守不住?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三国最不安分的地方一是荆州;二是汉中;三是合肥。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击败曹操,夺取汉中之地后,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在刘备回到成都之际,自然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在此基础上,魏延也成为蜀汉第一任汉中都督。自公元219年开始,到公元234年,也即魏延被马岱斩杀截至,魏延镇守汉中有15年左右。不过,在魏延之后,蜀汉大将军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守策略,导致汉中在魏灭蜀之战中被曹魏攻破。那么,问题来了,魏延可以守住汉中15年,为何到了姜维手里,就把汉中丢了呢?
一
首先,汉中之所以在姜维手上丢掉,直接原因就是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守策略。在蜀汉历史上,共有四任汉中都督,分别是魏延、吴懿、王平、胡济。其中,就胡济来说,是蜀汉最后一任汉中都督。不过,因为姜维是当时的蜀汉大将军,从而有权对汉中地区的防守策略进行调整。公元258年(景耀元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提出新的汉中防御策略。
在魏延、吴懿、王平镇守汉中之地时,采用的是在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的做法,但是,姜维的策略是,设想放敌军入阳平关,汉军退守汉、乐二城,重兵把守重要关口,并分出兵力来进攻敌军的薄弱环节,以拉长敌人补给线并疲惫敌军,逼敌撤退。等到对方撤退的时候,在全面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
二
因为是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命令,于是,汉中都督胡济与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加入到姜维汉中诸围的部属,分驻于汉寿、乐城与汉城。等到公元263年,司马昭魏灭蜀之战时,曹魏大军顺利突破了蜀汉在汉中之地的防守,进而攻入到蜀汉腹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姜维对于汉中防御策略的调整,无疑是汉中失守的直接原因。
进一步来说,在笔者看来,虽然姜维的防御策略有合理之处,也即是故意放敌人进入到汉中之地,以此围歼敌人。但是,如果敌人的实力太过强大,这一策略无疑就失效了。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是远远弱于曹魏的。比如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曹魏出动了10多万大军,还拥有钟会、邓艾等强将。
二
至于蜀汉,整体兵力只有10万人,因此,在汉中之地,蜀汉最多只有几万人。所以,蜀汉几万人想要围歼10多万曹魏大军,显然是痴人梦话了。基于此,如果姜维采用魏延等人的防御策略,也即在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或许还拥有延迟、堵截曹魏大军的机会。基于此,在防御蜀汉上,魏延等人因为策略合理,充分利用了汉中之地的地形优势,得以长期镇守汉中。
但是,到了姜维手中,不切实际地改变汉中之地的防御策略,也即放弃自己的长处,放大自己的弱点,无疑是自讨苦吃。另一方面,姜维之所以丢掉汉中之地,也不能完全怪他和胡济。在蜀汉末期,蜀汉因为困于益州这一州之地,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可谓越来越大了。
四
最后,基于此,在魏灭蜀之战中,即便不改变汉中地区的防御策略,姜维也很难抵挡曹魏的10多万精兵强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魏延镇守汉中之地时,曹魏和蜀汉都是刚刚建立,二者的实力差距虽然存在,却没有三国后期那么大。更为关键的是,在魏延镇守汉中之地时,还获得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帮助。
也即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这无疑是以攻代守,替魏延分担了防御汉中之地的压力,也即此时的曹魏需要应对诸葛亮的进攻,自然无法集中兵力来进攻魏延了。在此期间,虽然曹真曾率领大军进攻蜀汉,不过,因为天气的原因,加上诸葛亮也亲自坐镇汉中的,曹真的进攻只能无疾而终。综上,在三国时期,魏延可以守住汉中15年,但是,到了蜀汉末期,姜维却无法长期守住汉中。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曹操又是如何享年六十六岁?
- 11-30 建安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之间,为何成了三国的关键年份?
- 11-30 姜维哪次战略部署的失误,导致蜀汉防御体系最终崩溃?
- 11-30 魏延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诸葛亮为何却选择培养姜维?
- 11-30 姜维是如何跳槽的?姜维跳槽后曹魏这一方是什么态度?
- 11-30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是很常见的,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
- 11-30 诸葛亮与姜维同样是北伐曹魏,那他们二人究竟有何区别?
- 11-30 姜维这位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为何会两次败在邓艾手上?
- 11-30 张飞这个三国有名的猛将,为何却被自己的手下在半夜杀死?
- 11-30 三国谋士多如过江之卿,夏侯氏为何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 11-30 古代的士兵都是怎么来的?兵制经历了哪些变迁?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