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吴质是什么人?他死后的谥号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吴质三国魏济阴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让历史屋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正式建立了三国之一的曹魏。对于曹丕来说,在公元217年之前和曹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至于较量的目标,自然是希望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曹操无疑更加喜欢才华横溢的曹植,低调的曹丕,则处在下风。但是,在吴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曹丕成功战胜了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力助曹丕登基称帝的吴质,死后却落得一个“丑侯”的恶谥,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吴质(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为博学多才,所以,吴质受到了曹操、曹丕父子的欣赏。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因为相貌一般,曹植并没有对吴质过多的关注。因此,在曹植以貌取人的背景下,吴质自然和曹丕越来越亲近,从而形成了真挚的友谊。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丕之所以能够击败曹植,继承曹操的魏王宝座,并登基称帝,吴质可以说立下了头功。因此,在曹丕刚刚成为魏王世子的时候,就对吴质封赏了。

  二

  在曹丕、曹植的较量中,曹植因为才华确实力压曹丕,所以受到了曹操的喜爱。但是,吴质没有建议曹丕在吟诗作赋上和曹植一争高下。而是建议曹丕:“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因为对吴质的信任,就照做了,并且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长此以往,曹操越来越觉得曹丕诚实孝顺,感情真挚,反而曹植有些华而不实了。并且,吴质要为曹丕出谋划策,让他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也即谨小慎微,不给对方挑刺的机会。与此相对应的是,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不仅留下了诸多把柄,也引起了曹操的不悦。最终,在吴质的“包装”之下,曹操内心的天平逐渐偏向到曹丕一边,从而打消了以曹植作为继承人的念头。

  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在曹丕争夺世子的过程中,吴质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公元230年,吴质去世的时候,曹魏朝廷要给他一个“丑侯”的恶谥呢?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虽然吴质确实不是英俊堂堂之辈,但是,在评价一个人生平的谥号上,自然不能以貌取人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吴质的行为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名声。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吴质的官职和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先是被封为侯爵,后来曹丕又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也即曹魏北方的兵马,几乎都在吴质的调配下了。在此基础上,吴质逐渐膨胀起来了,比如他只和曹魏的达官显贵来往,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所以在家乡名声不佳。

  四

  最后,在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下,吴质还作威作福,仗势欺人,所以引起人们的反感。更为关键的是,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并不怎么喜欢吴质。和魏文帝曹丕不同,魏明帝曹叡非常厌恶虚浮不实之辈,比如曹操养子何晏与并州刺史毕轨及名士邓飏、李胜、丁谧等都有才名,却都因为趋炎附势,所以被曹叡打压。同样的道理,对于逐渐华而不实,仗势欺人的吴质,自然也得到魏明帝曹叡的信任了。于是,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这无疑是一个恶谥了。不过,在此之后,因为吴质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直到20多年,也即司马懿父子掌握曹魏大权后,这才将吴质的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对此,你怎么看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