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的司徒王允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演义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5分类:历史

  对司徒王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司徒王允到底是什么样的?演义中写的都是真的吗?

  提及三国里的司徒王允,他并不是像《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幼稚。但王允没有远见,缺乏战略眼光倒是不假。可以说王允用一己之力铲除董卓,但却是毁掉汉朝的历史罪人。董卓死后,王允接二连三犯下大错,最终葬送了汉朝复兴的大好局面。

  王允是并州人,字子师。王允出身很高,是太原王氏一系,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王允先后出任过豫州刺史,何进掌权之后,王允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董卓很信任王允,让他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王允曾被人评价有:“王佐才也”。王允十九岁入仕,就敢抨击太监十常侍干政,这件事让王允名震寰宇,虽然被罢官,但名声还是出来了。王允后来做豫州刺史,和东汉最后的两位名将皇甫嵩、朱儁一起打败了当地的黄巾军。这也说明王允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这也是董卓主政之后,为何将王允推到前台的原因。董卓死后。他的西凉军主力,三个主将归顺汉朝,两个死了。西凉军当时是群龙无首 。王允成为朝廷的最高领导人。王允的地位是得到各方认可的。如果王允有能力的话,是可以将东汉拉入正轨的。

  但王允面对人心涣散的大军,稳住局面应该是第一要务。但王允却采取了彻底铲除西凉军的做法。从四月二十三董卓被杀,到六月初一王允被杀,一共不到四十天。这只能说明王允在政治上的幼稚。说白了,他的能力真的不足以驾驭全局。

  正统出身的王允很难妥协,但政治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妥协。王允最大的希望是朝廷走向正轨,不允许武人干政,朝廷的稳定需要依靠政治。但稳定的政治局势需要大军的保卫,而王允恰恰没有大军,现在明明有一支强大的大军就在他眼前,王允却把他给推出去了。还有就是秉政之后王允的开始 变得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了,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谦谦君子的行径了。正史上说他“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看来权力真的会使人疯狂。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王允第二个错误就是没有及时调整政策,董卓一死就应该赦免所有跟随董卓的人,去安定人心,看看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后怎么做的的,这才是大政治家的风范,可王允还是杀死了蔡邕,而蔡邕不过是为董卓的死叹息了一声。这是因为董卓对蔡邕确实很好。这是王允不能容忍的,但他可能忘了,自己也是依附在董卓的势力里,才高升成为司徒。

  此时董卓虽死,但他的大军(实力)还在。所以王允急切地想解散西凉军,而不是控制他,他无法容忍叛军的存在。但问题是大军不过是国家机器,在谁手里听谁的。王允对待西凉军,既不杀掉也不赦免。就在思索的时候,李傕郭汜乱长安完全是王允“逼”出来的。而他自己也死于这场叛乱。王允死时不过56岁。王允有个侄子叫王凌,王凌被曹操欣赏,在曹魏国官至太尉,在淮南三叛中,兵败死于司马懿之手。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