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朱标能当25的太子,他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成穆贵妃孙氏(1343年~1374年),陈州人,明太祖朱元璋宠妃。被册封为贵妃,在后宫之中,居第二位。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年仅三十二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去世,后宫之中,一片哀婉。孙贵妃是朱元璋身边最早的侍妾,陪伴朱元璋的时间仅次于马皇后,因此被册封为贵妃,在后宫之中,居第二位。

  朱元璋是长情之人,他让礼部为孙贵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让太子和其他诸位皇子服齐衰(“五服丧礼”中排名第二的丧服)。

  没想到,朱元璋这个旨意一下,有一个人立即表示反对,朱元璋一看,原来是太子朱标

  朱标认为,自己身为皇后嫡子,在父母都在世的情况下,若为庶母服丧,不合礼仪。

  在古代礼仪中,庶子以嫡母为母,但对于嫡子来说,庶母压根不是母。所以在大户人家,父亲的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丧的,只有小妾的亲生儿子才需要服丧。孙贵妃地位虽尊贵,但在朱标看来,她也是庶母。现在朱元璋让朱标去为孙贵妃服齐衰,显然不合理。因此,朱标就反问朱元璋一句:

  “然则诸侯之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

  孙贵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太子朱标竟然还来质问自己,朱元璋怒火中烧,抽出宝剑就要砍朱标,朱标见事不好,拔腿就跑。

  于是,明朝的朝堂上,就出现了奇葩的一幕:皇帝拿着宝剑追太子,嘴里或许还在喊“你站住”之类的话,而太子则不管皇帝喊什么,反正先跑再说。大臣们看着不好,连忙拉住气喘吁吁的朱元璋。朱标见朱元璋不追了,这才停下脚步。

  有一位叫桂彦良的大臣就劝朱标说:“你虽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违啊!”朱标觉得桂彦良说的也有道理,便向朱元璋道歉,答应服齐衰。朱元璋见朱标改变主意,立即就气消了,又恢复了父慈子孝的场面。

  《明史》云: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嫡子为庶母服丧的规矩,就是从孙贵妃开始的。后人都知道这个规矩,却不知,在这个规矩诞生的背后,有朱元璋拔剑砍朱标的一幕。

  在洪武年间,太子朱标地位超然,朱元璋打他、骂他,却一直信任他。自古以来,太子之位坐得越久,和皇帝就越容易生疏,但朱标当了25年的太子,父爱不减,足见朱标有过人之处。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希望从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储身上,读懂朱元璋最初的期冀。

  一、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从僧人变成了一位起义军士兵,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因朱元璋长得威猛高大,又在寺庙里学过识字,很快得到郭子兴的重用,郭子兴便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明史·孝康皇帝列传》记载: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

  朱允炆登基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上文的意思是:朱标是朱元璋长子,其生母是朱元璋之妻马氏。至正十五年(1355年)生于太平县一个叫陈迪的农户家中。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朱元璋娶了马氏之后,因为受到郭子兴的儿子排挤,他便带着妻子马氏和24位心腹将领离开濠州,前去定远。史书称之为“南略定远”。在定远,朱元璋逐渐站稳脚跟,后来攻下滁州。再往南攻打和县,然后渡江,占领太平,最后攻占南京。

  南京,在元朝末年叫集庆,集庆之战,是朱元璋命运的转折点。当然,为了夺取集庆,朱元璋把所有的家眷都留在太平,然后全军出动,才拼死拿下集庆。而朱标,就是在这个时候生在了太平。

  当朱标出生的消息传到集庆战场上时,朱元璋正在酣战,他兴奋不已,在身后山坡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这一年,朱元璋已经28岁。果然,朱标的降生,对朱元璋是极大的鼓舞,他三军用命,打败了元军,夺取集庆,后来改集庆为“应天”。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标是马皇嫡出,但是在部分野史上,有认为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依据是南京太常寺的《寺志》记载:

  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

  太常寺的记载中,马皇后无子,朱标的生母是李淑妃,朱棣的生母是碽妃。

  不过,笔者始终认为,朱标应该是马皇后所出,一方面是因为正史记载,另一方面,建文帝登基后,并没有追封李淑妃为太祖皇后,也能说明问题。

  二、游览山川,经历田野

  朱标出生后,朱元璋四处征战,但他对朱标十分重视。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下睦州,特地邀请浙东大儒宋濂来做朱标的老师,当时,朱标还不满4周岁。正是有宋濂的教导,朱标才形成了敦厚、温和的性格。

  朱元璋不仅要培养朱标读书习武,还要引导他体验生活,了解民生维艰。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被推举为吴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三年后,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即将登基,朱元璋特地让朱标从南京回到濠州,去祭拜祖陵。临行前,朱元璋对朱标说:

  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生下来,就有我的庇护,没经历过什么波折,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现在你回去,“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多看看人间烟火,了解民间的善恶美丑,这对你的成长大有益处。

  朱标在经过太平时,特地拜访了陈迪家,因为这是朱标的出生地,朱标“过太平访迪家,赐白金五十两”。可见,朱标对于这家人,还是心怀感激的。当年底,朱标回到南京,朱元璋特地带朱标到郊外视察。《明史》云:

  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

  朱元璋让人把朱标带到农家,让他了解农民的生活器具。在回来的路上,朱元璋看着道路旁边的荆棘,他还不忘给儿子上了一课:

  “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朱元璋说:荆棘虽然有刺,但能祛除风寒,所以,古人虽然用荆棘打人,但并不想用它来杀人。古人的用心非常仁厚,你一定要牢记于心。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性格刚猛,而朱标性格敦厚,朱元璋难道不嫌弃儿子太过仁慈吗?其实不然,朱标的仁厚,从一开始就是朱元璋所希望的。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大明。朱元璋封妻子马氏为皇后,封长子朱标为太子。《明史》记载了一个趣事:

  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

  意思是:当时有个叫周宗的人,官职是“带刀舍人”,他主动上书,请求教太子习武。朱元璋很欣然地接受了,果然让周宗来教朱标武艺。

  很多人认为,明成祖朱棣文韬武略,而他的大哥朱标则显得有些文弱,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在朱元璋悉心安排下,朱标也是能文能武的,只是,一方面朱标没有机会带兵打仗,另一方面朱标也没有和朱棣相比的参照,所以,不能武断地说朱棣一定比朱标强,当然,反之也是如此。

  三、戴星而朝,夜分而寝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很多想法都比较复古,例如,他力排众议,坚决重拾封藩制度。在朱元璋的骨子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根深蒂固。所以,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过要更换皇储。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

  朱元璋把最能征善战的徐达任命为太子少傅,把明初第一文臣李善长任命为太子少师,把猛将常遇春任命为太子太保。另外,像冯胜、刘基(刘伯温)、廖永忠、杨宪等人,统统被朱元璋派到太子府兼职。朱元璋几乎把明朝最精锐的团队,都塞到东宫去。朱元璋相信,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一定是一位超越历朝历代的太子。

  朱标也不负朱元璋所望,在这些精英的培养和熏陶下,朱标变得非常干练,他像父亲一样勤政,每天闻鸡而起,书不离手,他还要广泛参与朝政,朱元璋每每问及他政务,他都能对答如流。

  所以,到了洪武十年,朱元璋公开下了一道圣旨,《明史·孝康皇帝列传》记载: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从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就把政务全部交给太子来处理,朝中大事皆由太子决断,然后上报给朱元璋即可。这一年,朱标23岁,史载他“戴星而朝,夜分而寝”,表现得非常勤奋。朱元璋和大臣每每看到太子,都赞不绝口。《明史》评价:

  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赞弘多。

  如果后来不出意外,若干年后,朱标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带领王朝继续走下去。

  《明史》说:“太子为人友爱。”也许是没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朱标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朱标的治国理念里,始终有“人性本善”的思维,而朱元璋则是典型的“人性本恶”思维。所以,在外人看来,朱标比朱元璋要宽厚得多。

  例如,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连其中,按律,应该被株连全家。但朱标深知宋濂没有参与其中,他和马皇后一起向朱元璋求情,最终朱元璋免了宋濂一死。

  《明史》记载:

  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太子,同时,他还是一位合格的兄长。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三子朱棡经常犯错,动辄被朱元璋责罚,朱标总是袒护他们。有一次,有人密告晋王朱棡谋反,朱元璋大怒要杀朱棡,朱标跪下来为三弟去请,情真意切,朱元璋才有所感悟。

  永乐时期,汉王朱高煦屡次陷害太子朱高炽,朱高炽每次都以德报怨,在朱棣要贬朱高煦为庶人时,朱高炽哭着为弟弟求情。后人曾评价说,明仁宗朱高炽的胸怀之宽广,为明朝诸皇之最。

  殊不知,朱标的胸襟,并不亚于他的侄子朱高炽。遗憾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没能成为“诸皇”之一罢了。

  朱元璋身为皇帝,有自己的权威,朱标作为太子,一方面要为国出力,另一方面也要做一个孝子,所以,当朱元璋和朱标存在冲突时,每次都要考验朱标的智慧。在《剪胜野闻》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朱元璋要大开杀戒,朱标力劝,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就要杀朱标,朱标一边跑,一边故意从怀里掉了一幅画。朱元璋打开画一看,原来是马皇后的遗像。因为和马皇后夫妻情深,朱元璋顿时气消,听从了朱标的劝告。

  朱标虽然仁义,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心软,例如,胡惟庸案爆发时,朱标的态度就很坚决,支持父亲肃清胡惟庸的势力,但他不支持滥杀无辜。

  也就是说,朱标仁厚归仁厚,但原则归原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太子,他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绝不是纯粹的心慈手软。

  四、太祖一掬泪,宗庙千年恨

  朱元璋一直有个夙愿,那就是迁都。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达北伐的同时,就曾亲自到宋朝旧都开封巡查,但他发现开封早已是破壁残垣,便打消了迁都开封的想法。因为朱元璋的前身“红巾军”的口号是“反元复宋”,朱元璋对宋朝有特殊的情节,所以,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把应天称为“南京”,以老家濠州(古凤阳)为“中都”,以开封为“北京”。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胡子祺认真给朱元璋分析了明朝的地形,胡子祺认为:

  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出自《明史》)

  胡子祺的意思是说,西安自古就是汉唐故都,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最佳的都城。朱元璋于是心动不已,当年八月,朱元璋便派太子朱标代自己去陕西考察。

  朱元璋派朱标去陕西,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被当地官员多次举报,朱元璋希望朱标能以兄长的身份去调查一下朱樉。

  朱标到达陕西后,为秦王朱樉说情,又亲自考察了陕西多次关隘,命人画成地图,盘桓了3个多月,于当年底赶回南京。

  《明史》云: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

  朱标回来后,把陕西地图献给朱元璋,然后就病倒了。朱元璋起初以为太子太过劳累,让朱标休息数日,但朱标的病不但没好,还有加重的趋势。朱元璋这才重视,让太医轮番去给朱标问诊,见朱标病情还不见好,朱元璋甚至大赦天下,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的爱子。

  然而,天妒英才,洪武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大明朝的日月仍在,但天下却少了一位太子。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记载:

  懿文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于东角门,对群臣泣。

  朱标病逝那年,年仅38岁,而朱元璋已经65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对老人打击很大。再加上朱元璋悉心培养朱标多年,对朱标抱有太大的期望,朱标的戛然而逝,让朱元璋肝肠寸断。

  明太祖一掬泪,不仅仅是心痛失去了一个儿子,更是在为大明朝的未来担忧。

  想当初,名将常遇春病逝柳河川,朱元璋听闻后,作诗云: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说自己一生铁血心肠,从来不为儿女哭泣。朱元璋或许没有想到,他最后还是为儿女哭了一次,因为这一次,失去的是他最珍爱的孩子。

  朱标去世后,大明朝的未来略显暗淡,朱元璋仿佛老了二十岁。他谥朱标为“懿文太子”。6年后,朱标之子建文帝登基,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标也因此成为明朝276年间,仅有的两个没有当过皇帝,却拥有皇帝名号的人之一。

  五、燕王入主,换了人间

  朱标活了38岁,当了25年的皇太子,这期间,他和朱元璋虽然有分歧,朱元璋甚至多次要拔剑砍他,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父子关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子之位因为太过瞩目,往往是众矢之的。纵观历史,太子之位坐得越久,风险就越大。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都曾经很得父亲喜爱,最后也都走向穷途。但朱标不同,他自始至终,都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38年,不失父爱,朱标已经很不简单。遗憾的是,天妒英才,朱标没失去父爱,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宋濂这辈子教了很多弟子,最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懿文太子朱标,另一个是被朱棣灭族的方孝孺。作为朱标的师弟,方孝孺曾写过一首关于朱标的诗:

  盛德临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方孝孺认为,朱标之死,是明朝宗庙的千年之恨。

  笔者认为,朱标之死,对明朝至少有三大影响,第一个是影响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第二是让朱元璋被迫中止了迁都计划。第三是直接导致了朱元璋“屠戮功臣”。

  若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明朝的皇位或许始终在朱标一脉,朱棣一辈子或许都是一个藩王。

  若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朱元璋有可能会迁都西北,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守得可能不是山海关,而变成了雁门关。虽然这样做的利弊很难说清楚,但至少对明朝影响很大。

  若朱标没有英年早逝,以他的威望,必能让功臣们臣服,傅友德、冯胜、蓝玉、王弼等诸位功臣,也许会善终。那样,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或许能画上完美的句号。

  笔者还认为,朱标文韬武略,处事温和,他若继位,不会像建文帝那样急切地削藩,更不会轻易激化和诸王的矛盾。这样,靖难之役就不会爆发,明朝百姓不必承受四年战乱之苦。以朱标的才能,明朝或许能提前迎来另一个盛世。如此,“明太宗”这个庙号,或许不会代表朱棣,而是会成为朱标的代名词。

  或许,作为第二代帝王,朱标能像唐太宗一样,缔造一个“贞观之治”,但这只是假设,也或许,朱标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魄力,他会成为一个作为不大的宋太宗,也说不准。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朱标和朱棣,到底谁优谁劣,注定无法比较。

  在朱元璋心目中,朱标是爱子;在建文帝心中,朱标是慈父。可是,到了公元1402年,朱棣入主南京后,朱标已经不是仁厚的兄长了。

  朱棣废黜了朱标“孝康皇帝”的称号,恢复朱标为“懿文太子”。因为朱标毕竟当了25年的太子,名分在那放着,朱棣要塑造自己的正统地位,就要逐渐降低朱标的影响力。

  如果说,不承认朱标被追封的帝位也就算了,但是朱棣接下来的做法,则有些故意抹黑朱标了。

  《明太宗实录》记载:

  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

  朱棣公然评价:朱标太柔弱了,不称朱元璋的心意。

  朱棣是在告诉大家:朱元璋嫌朱标太文弱,早就对朱标不满了。即使朱标不早逝,他也不会得到皇位。

  无独有偶,永乐朝成书的《奉天靖难记》,不仅仅是在贬低朱标,可以说是在诋毁朱标了,书中这样评价朱标:

  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

  意思是:朱标为人违背道义,多次忤逆朱元璋。朱元璋曾多次纠正他的错误,可他却心有怨言,常常在宫中辱骂朱元璋。

  朱标有没有辱骂朱元璋,笔者不知道,但我看到了这部书在辱骂朱标。忤逆、咒骂,这本书把朱标说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得利者到底是谁,不言自明。

  其实,朱棣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是,笔者认为,朱棣“靖难”时,朱标已死,朱标优秀与否,和朱棣已无直接冲突。朱棣的伟大,不能靠踩着兄长的尸骨拾阶而上。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