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杨璟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并在此成为朱棣朝的重臣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右副将军胜居常遇春下,偏将军汤和居胜下,偏将军杨璟居和下这段话出自《明史冯胜传》,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写给北伐的明朝将士们的。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朱元璋在圣旨里提到了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

  当时,徐达、常遇春正带领着明朝众将士北伐元朝,随着战争不断取胜,战线也被拖得很长,徐达不可能及时指挥每一支部队。朱元璋下这道圣旨,意思是:

  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大家都要听徐达(大将军)的。但是,如果徐达不在附近,就听常遇春(副将军)的;如果常遇春也不在附近,就听冯胜(右副将军)的;冯胜之下是汤和(偏将军)、杨璟偏将军),以此类推。

  这五个人是朱元璋钦定的五位军事统领,其他将领都得听他们的。

  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这5个人被朱元璋单独列出来,可见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这四人,都是明朝初年家喻户晓的名将,排名第五的杨璟名气似乎不大,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过这个人物。要知道,当时参加北伐的还有许多名将,例如邓愈、李文忠、傅友德、王弼等人,可是,朱元璋却让杨璟来做北伐大军的五位军事统领之一,意味着杨璟可以就近指挥这些名将,可见,杨璟绝对不是小角色。

  其实,在明朝初年,杨璟是一位资格非常老的将领,只不过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他在政治上没能再进一步。最骇人听闻的是,传闻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杨璟为了躲避屠杀,竟然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杨璟竟然“死而复生”,重新出现在朱棣身边,并且成为靖难的大功臣。

  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认识杨璟,以及分析杨璟“诈死”之谜

  一、红巾军元老,朱元璋战友

  《明史·列传第十七》把杨璟和冯胜、傅友德 、廖永忠列为一传,书中记载:

  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

  杨璟是合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名叫杨政,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以“红巾军”的名义起义,杨璟便跟随父亲投奔了郭子兴。杨璟父子在郭子兴麾下担任参将,也算是中级将领。

  同年,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得到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此成为郭子兴的心腹。

  也就是说,在濠州红巾军的队伍里,朱元璋和杨璟最初是战友。四年后,郭子兴病逝于滁州,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杨璟便归朱元璋麾下。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和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曾爆发过很激烈的矛盾,这导致朱元璋根本不信任当初濠州的那一批“元老”。因此,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他麾下真正的濠州红巾军“元老”只有寥寥几人,除了马皇后外,还有三人比较出名,他们分别是汤和、邵荣和杨璟。

  (一)汤和自不必说,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一直紧跟朱元璋的步伐,算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

  (二)邵荣这个人也比较特殊,朱元璋和郭天叙分道扬镳的时候,邵荣是支持朱元璋的,因此,他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一度和徐达平起平坐,后来因为叛变被杀,《明史·常遇春》中有提到这个人。

  (三)最后一个就是杨璟,《明史·杨璟传》记载:

  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

  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占领后为其更名为应天。这里说杨璟曾跟随朱元璋攻打南京,而朱元璋攻打南京之前,正是和郭天叙决裂之时,由此可以推断,杨璟当时必然是支持朱元璋的。这也是他能得到朱元璋重用的原因。

  还有点需要注意,杨璟跟随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被朱元璋升任“总管”,而根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意思是占领南京后,常遇春的职位是“总管府先锋”。可能因为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杨璟晚,因此,这个时候,杨璟还是常遇春的上司。不过因为常遇春实在太过优秀,不久就完成了逆袭。

  关于杨璟早期的战绩,《明史·杨璟传》云:

  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以此为据点,开始向东南进军,杨璟在常州之战和婺州之战中,都立下大功,因而被提升为枢密院判官。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攻打常州的主帅是汤和,而攻打婺州的主帅是胡大海。即,这两场战役,杨璟虽然立功,但他并不是主帅。换句话说,杨璟虽然是红巾军“元老”,朱元璋并没有让他担任主帅,而是让他辅佐汤和和胡大海。

  上文说过,杨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行军打仗的能力,或许没有汤、胡等人在行。

  综上所述,关于杨璟,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朱元璋的军中,杨璟资格很老,但随着朱元璋麾下不断有新的军事人才涌出,杨璟或许逐渐淡出核心圈子。

  二、功勋老战将,北伐肱股臣

  1360年,龙湾之战爆发,陈友谅被朱元璋引入河道狭窄的龙湾,四面设伏,杨璟率领一路伏兵对陈友谅穷追猛打。三年后的鄱阳湖之战,杨璟再立新功。此后,朱元璋把战略重心挪至苏吴,打算对付张士诚。而杨璟则被朱元璋派往湖南,扫除湖南的“蛮寇”。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派汤和、廖永忠平定方国珍;派杨璟由湖南方向攻打广西。广西之战,杨璟的军事才能被全面展现出来,史载:

  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

  在杨璟攻打永州的时候,永州守将邓祖胜兵败后,选择死守。杨璟取兵围城,接下来,滞留在南方的元朝大军来援,元军声势浩大,杨璟连续攻破敌人七座营寨,势不可挡。

  接下来,廖永忠、朱亮祖由广东前来和杨璟汇合,三人联手攻打靖江。朱亮祖和廖永忠都是虎将,连续攻城几日,都不能取胜。不曾想,杨璟悄悄找到了办法,他带兵绕到上游的叚口关,杀掉守坝士兵,连续掘开五条堤坝,洪水迅猛地涌入靖江城,一举破城。事后,朱元璋对杨璟称赞不已。

  杨璟麾下有一位叫张彬的参将,此人性格暴虐,在南关之战中,张彬屡屡受挫,攻下城池后,张彬要屠城。杨璟知道后,立即阻止了张彬的行径,他出榜安民,广西大定。《明史·杨璟传》记载:

  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此后,杨璟带兵攻克了南宁和相州,把整个广西纳入明朝的版图。

  广西之战,杨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因此,待杨璟、汤和等人班师回朝后,朱元璋立即让二人带兵北上,协助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因为当时北伐战线太长,朱元璋于是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道圣旨。命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五人成立北伐的“五人统帅小组”,朱元璋之所以把杨璟列入五人之内,一方面是因为杨璟在广西证明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杨璟是红巾军“元老”,他在邓愈、傅友德等名将面前,有他特有的资历。

  洪武三年,众将北伐归来,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被封为公爵,汤和被封为中山侯,而杨璟则被封为营阳侯,赐免死铁券。

  三、假死诈太祖,死后复又生

  杨璟在洪武朝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差点招降了明升。元朝末年,南方红巾军将领明玉珍进入巴蜀后,因为其上司徐寿辉被陈友谅弑杀,明玉珍因此在巴蜀自立为王,建立“明夏”政权。

  明玉珍死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朱元璋最初不愿对明升动武,派杨璟出使重庆,想劝明升投降。《明史》云:

  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

  意思是,杨璟到达明夏后,劝明升投降,明升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几乎被杨璟说服。但因为明升当时年龄尚幼,大权在太后和诸臣手中,大家最终不同意投降,杨璟只能悻悻而归。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兵分两路攻打明夏,杨璟便跟随汤和来到巴蜀,但因为江水暴涨,汤和在瞿塘峡兵败,汤和、杨璟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责罚。

  此后的几年,杨璟跟随邓愈征讨定辰,跟随徐达北伐。到了洪武十五年八月,杨璟在北平练兵的时候,突然病逝了。《明史·杨璟传》记载:

  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杨璟去世,朱元璋念及他的资历和功劳,追封他为芮国公。并且让杨璟的儿子杨通继承营阳侯爵位,但不久 ,杨通也战死了。

  不要以为杨璟去世了,他的故事就结束了。事实上,杨璟的死亡,另有阴谋。《明史·杨璟传》在最后记载:

  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谓以瞿塘之败被责,有异谋云。

  也就是在杨璟去世8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生前曾参与胡惟庸逆案,并且查出,当年瞿塘峡之败后,朱元璋责罚杨璟,杨璟内心不服,曾有谋反的举动。

  但斯人已逝,杨璟已经去世了8年之久,他的儿子也死了,朱元璋不可能掘墓戮尸,所以只是象征性地褫夺了杨璟的爵位。

  然而,朱元璋可能被杨璟骗了,因为在若干年后,杨璟竟然死而复生了。

  四、所言非巧合,家谱揭疑云

  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杨璟去世的17年后,由于建文帝急于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决定“清君侧”。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挥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军中竟然又出现了一位“杨璟”。

  对此,《明史·杨洪传》记载:

  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

  意思是说,靖难之役时,有一位叫杨洪的将领,他父亲叫杨璟,祖父叫杨政,由于父亲杨璟随朱棣南下的时候,战死在了灵璧,杨洪袭承了父亲的职位。朱棣登基后,杨璟竟然以百户之身,被追封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可能有人会说,世间重名重姓的人多,朱元璋麾下的杨璟,和朱棣麾下的杨璟,或许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这里面,有三个微妙的地方:

  第一,两个杨璟的父亲,都叫杨政;

  第二,两个杨璟的谥号,竟然都是“武信”;

  第三,朱棣麾下的杨璟,以百户之身战死于灵璧,最后竟然能被追封为公爵。要知道,即使千户、万户战死,也未必能被追封爵位,此人不但被封爵,还被封为公爵,十分不合理。

  其实,这个根本不是巧合,此杨璟,就是彼杨璟,两个杨璟,乃是同一人。杨洪在宣德年间,曾在亲笔信中承认,他的父亲靖国公杨璟,实际上就是洪武朝的芮国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找到了瀛西杨氏的族谱,族谱中有一则《璟国公略传》,文中曰:

  洪武十五年,因胡惟庸案,杨璟在燕王朱棣、魏国公徐达安排下诈死隐遁。靖难之役,随燕王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直逼京师。建文四年为救护燕王星陨灵璧。追赠芮国公(洪武十五年),璟国公(永乐元年),双谥武信(洪武15年、永乐元年),追封杨王。

  文种说,洪武十五年,因为怕受胡惟庸案牵连,杨璟在朱棣、徐达的安排下诈死。从此隐遁。后来朱棣南下,杨璟随朱棣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但在洪武四年,为了救燕王朱棣,杨璟战死于灵璧。后来,朱棣追封杨璟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在历史研究中,家谱资料仅仅是辅助证据,并不可全信。然而,我们来看看这则《璟国公略传》是否有合理之处。

  众所周知,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此案发生于洪武十三年,但此后数十年,不断有人被查出牵连此案,例如李善长是在十年之后才被查出涉及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余波很广,前后有20多位勋爵被杀,被处死者多达上万人。

  考虑到杨璟诈死于洪武十五年,彼时胡惟庸案仅仅发生两年,而洪武十五年,杨璟确实在北平练兵。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此时北平正是朱棣的地盘,而明朝魏国公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因此,徐达和朱棣帮杨璟诈死,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关于杨璟诈死,笔者有一个思路:

  胡惟庸案爆发后,杨璟深知自己涉及此案,又看到朱元璋对其他涉案人员严惩不贷,杨璟心虚,于是趁在北平练兵的机会,找到徐达和朱棣,请求二人帮自己诈死,从此消失于众人的视线中。由于杨璟是“死”在北平,朱元璋不可能亲临查看,因此,杨璟的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

  八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和胡惟庸案有染,但考虑到杨璟和儿子已死,朱元璋只是褫夺了杨璟家族的爵位。杨璟诈死17年后,燕王朱棣挥兵南下,为了报答朱棣之恩,杨璟再次带刀上阵,在灵壁之战中,杨璟为保护朱棣战死沙场。朱棣登基后,不便公布杨璟的真实身份,但为了感念杨璟的救命之恩,于是封名义上只是百户的杨璟为“璟国公”,仍旧赐谥号“武信”。不仅如此,朱棣还提拔杨璟之子杨洪,杨洪后来在明朝屡立战功,被封为昌平侯。

  虽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笔者认为,杨璟诈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考虑到杨璟和朱元璋曾同在郭子兴麾下当兵,年龄应该相仿。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是71岁,等到建文四年,杨璟怎么说也约有75岁了,如此高龄,还能在灵璧救朱棣一命,可谓宝刀不老。

  洪武朝名将如云,开国时朱元璋封了6公28侯,都不是泛泛之辈。然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为了稳固孙子的江山,开始屠戮功臣,这是王朝的不幸。

  朱元璋驾崩后,仍活着的开国功臣,仅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长兴侯)两位。殊不知,在遥远的北平,当年的营阳侯杨璟还活着,这种结果,简直是对洪武大帝的讽刺。

  人们都说,洪武晚年,信国公汤和的情商颇高,在朱元璋屠戮功臣之际,汤和处处守拙,侥幸逃过一劫,善终而死。如果杨璟诈死属实,那么,杨璟显然比汤和更加高明。

  史海汹涌,弹指千年,杨璟也好、汤和也好,就算立下不世之功,只要封建社会有朱元璋这样的君主,谁又敢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