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屡立战功最后却被灭3族,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3分类:历史
洪武四年(1371年)只有16岁的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挑选下,选择常遇春之长女常氏为太子妃,为其举行大婚之礼。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为了把太子的婚礼办好,礼部尚书陶凯亲自操办,严格按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进行。
由于常遇春已经去世,太子妃也没有叔伯,在“纳征”、“请期”等重要环节,女方家中必须有一个长辈接待礼部官员,最终,这个责任就落在太子妃的舅舅蓝玉头上。
彼时,蓝玉的官职是大都督府佥事(从三品),且身无爵位,在礼部尚书陶凯(正二品)面前,略显局促。谁能想到,若干年后,蓝玉身价暴涨,位列凉国公、太子太傅(超一品),满朝文臣,都不能望其项背。
然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蓝玉的荣宠在明朝仿佛昙花一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因“谋反罪”获诛,被灭三族,成了明朝的“周亚夫”。
蓝玉的名字在明朝初年太过响亮,“蓝玉案”也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对明朝影响深远。有人说,蓝玉之死,罪有应得,也有人为蓝玉抱屈,本文,笔者何结合史料和分析,来讲述不一样的蓝玉。
一、开平荐内弟,立功晚封侯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他的姐姐是常遇春之妻,《明史·蓝玉传》云: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在明朝建立前,史书对蓝玉的记载非常少,不知其年龄,也不知其具体功勋。只知道,他最初在姐夫常遇春麾下,勇猛无敌,大有常遇春之风。常遇春对蓝玉颇为爱护,还多次将蓝玉推荐给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前,蓝玉的官职由管军镇抚升任到大都督府佥事。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封了6公28侯,蓝玉并没有得到爵位。
明朝初期,“大都督府”是军事部门,相当于宋朝的“枢密院”,在《明史》中,朱文正、沐英、李文忠等人都曾在“大都督府”任职,而这些人清一色是“关系户”。因此,笔者推测,蓝玉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或许还很年轻,没有机会立下大功。再加上蓝玉在明朝初年并未被授予爵位,可以看出,朱元璋把蓝玉放在“大都督府”这个核心部门,是有意历练蓝玉。当然,朱元璋是看在常遇春的面子上的。
《明史纪事本末》也曾认为:
上亦以遇春故宠异之(蓝玉),累功至都督佥事。
意思是,朱元璋因为常遇春的缘故,才把蓝玉放在这个位置。所以说,蓝玉能成名,要多谢他的姐夫常遇春。
是金子总会发光,蓝玉在洪武三年没得到爵位,但他通过九年的努力,在洪武十二年,因功因功被封为永昌侯。从此,蓝家也正是成为勋爵之家。那么,这九年,蓝玉经历了什么呢?
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伐蜀。汤和沿江而上,但由于江水暴涨,明夏防御严密,明军始终无法获得突破。朱元璋大怒,派傅友德从北路的陕西入川,打算两路夹击明夏。朱元璋派给傅友德的先锋官就是蓝玉。傅友德也是明朝猛将,他曾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和蓝玉也颇为熟悉,二人密切配合,一路如犁庭扫穴,直接攻克绵州,率先抵达重庆,留就给汤和一个大大的尴尬。
此战之后,朱元璋对傅友德和蓝玉的表现颇为满意,第二年,朱元璋派徐达、冯胜、李文忠三路大军北伐元朝,蓝玉又成了徐达的先锋官,只不过,这一战徐达并未取胜,三路大军只有冯胜(傅友德任先锋)那一路取得大胜,但蓝玉在北疆历练一番,积累了不少经验。两年后,蓝玉就带兵在北方打赢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俘虏了元朝国公贴里密赤等59位大臣。
洪武十一年,邓愈去世后,朱元璋派沐英率兵征讨吐蕃,蓝玉为副将,二人由甘肃南下,锐不可当,最后活捉敌帅,拓地千里,俘虏男女两万人。班师回朝后,蓝玉因功被封为永昌侯,赐免死铁券,俸禄二千五百石。
综上所述,蓝玉作为常遇春的内弟,虽然早就进入军旅,但真正立功授爵,还是明朝立国之后的事情。另外,明朝初年名将如云,蓝玉屡次担任傅友德、徐达、沐英等人的先锋,这说明朱元璋愿意给蓝玉机会,有意培养蓝玉。
因此,蓝玉后期虽然大放异彩,归根结底,他和常遇春还是不同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算是“自带本领”,蓝玉却是朱元璋一手历练起来的。因此,蓝玉后期在朱元璋面前居功自傲,实在不足取。
二、将军出北境,鏖战迎巅峰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军30万攻打云南,沐英和蓝玉为左右副将。三人勇猛无敌,一路如犁庭扫穴,直接占领昆明。此后,朱元璋留沐英永镇云南,从此,云南成为朱明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待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朱元璋论功行赏,《明史·蓝玉传》云:
玉功为多,益禄五百石。册其女为蜀王妃。
意思是,平定云南时,蓝玉功劳尤大,因此给蓝玉追加俸禄五百石,并且把蓝玉的女儿许配给了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为妃。
需要说明的是,蓝玉被封为永昌侯时,俸禄是两千五百石,如今追加五百石,变成了三千石,这和宋国公冯胜、曹国公李文忠的俸禄持平,直追魏国公徐达(五千石)。也就是说,蓝玉虽然不是公爵,但待遇已经和公爵一样了。再加上蓝玉是朱元璋亲家的身份,此时的蓝玉,已经有些飘飘然。
明朝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又过一年,徐达病逝,再加上此前病逝邓愈,明朝开国六公之中,武将仅剩下冯胜和常茂两人。因此,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派常茂和蓝玉二人为副将,统兵20万北伐。在蓝玉的辅佐下,冯胜不费一兵一卒招降了北元太尉纳哈出,将纳哈出的20万兵马纳入明朝麾下,如此战绩,震惊了众人。
不过,由于冯胜和女婿常茂之间发生了矛盾,朱元璋各打一个巴掌,最终蓝玉得利。蓝玉被朱元璋授予“大将军”头衔,又打了几场胜仗。三军归来后,冯胜和常茂先后被贬,只有蓝玉一人接受封赏。蓝玉因此成了朱元璋下次北伐的主帅人选。
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迎来了人生的巅峰。这一年,朱元璋终于探知元主的消息,决定再次北伐。蓝玉被拜为大将军,统兵15万出关。
蓝玉星夜兼程赶往北境,一直到了捕鱼儿海(贝尔湖)附近,竟然没有遇到一股蒙古兵马,蓝玉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情报有误。《明史·蓝玉传》云:
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
蓝玉找不到敌军,只得引军回来。蓝玉的副将、定远侯王弼劝他说:“我们带了十余万兵马出关,虽然深入漠北,但一无所获,如果这样回去,怎么跟皇上交代呢?”
定远侯王弼有个绰号叫“双刀王”,曾长期在邓愈麾下任先锋,不仅勇猛无敌,还智计百出。最后,王弼建议“穴地而爨,毋见烟火”。
意思是,让大军就地挖穴藏起来,不生明火,先隐藏踪迹。不久后,果然在东北80里处发现了敌军主力,蓝玉当即下令,命王弼为先锋,趁着风沙晦暗,疾驰杀入敌营,蓝玉率大军随后赶到,蒙古大军本来以为明军已经退回,现在王弼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蓝玉也随后赶到,他们大惊失色,且败且退。这场大战的结果是:
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追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
蓝玉率领众将杀得天昏地暗,元主带着长子天保奴等十多人逃走,蓝玉俘虏了元主的次子地保奴,和元主的后妃、公主上百人,以及其他七万多人,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
纵观明初历史,朱元璋为了彻底击垮蒙古人,先后派徐达、冯胜、李文忠、蓝玉四人领兵北伐,其中,徐达(包括常遇春)将元顺帝彻底赶出中原,意义非凡。冯胜、李文忠北伐,迎战王保保等北元将领,削弱了北元的实力,而蓝玉此举,则彻底击摧毁了北元。北元从此一蹶不振,20余年不敢南下牧马,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朱元璋甚至认为,蓝玉之功可以和汉朝卫青、唐朝李靖媲美,俨然把蓝玉吹嘘成了大明第一功臣。
三、居功不自谦,器小而任重
想当初,卫青北击匈奴,李靖猛揍突厥,为汉唐立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而今的蓝玉,当然也炙手可热。蓝玉尚未回京,朱元璋已经准备好了对蓝玉的封赏:拟封梁国公,再赐免死铁券。
梁国公,这个封号不是盖的,唐朝的房玄龄、狄仁杰和姚崇,宋朝的赵普、元朝的木华黎都曾被封为梁国公,这些人,哪个不是名震史册的大功臣?朱元璋封蓝玉为梁国公,这是要多抬举蓝玉?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打算再赐蓝玉一块免死铁券,可谓荣宠备至。若不出意外,蓝玉死后可能会像常遇春、徐达等人一样,被追封为王爵。
然而,在蓝玉回京的路上,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明史·蓝玉传》云: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
当年七月,蓝玉在从草原归来,路过喜逢关的时候已是深夜,按照规定,必须等到天明才能放行。蓝玉自恃立了大功,便有些目空一切,他竟然下令让士兵攻打喜逢关。要知道,喜逢关乃大明关口,蓝玉这是要造反吗?
朱元璋还听闻蓝玉竟然胆大包天,看上了被俘的元主之妃,元妃被逼自尽。
蓝玉的一系列操作,不仅藐视皇权,还有可能激起已降蒙古人的兵变,朱元璋怒不可遏,对蓝玉已经非常不满,但考虑到蓝玉功高,朱元璋还是忍住了。蓝玉归京后,朱元璋只是怒斥蓝玉一顿,然后把封赏蓝玉的事情延后,以警示蓝玉。
一直到当年十二月,朱元璋才下旨封赏蓝玉,《明史纪事本末》云:
十二月壬戌,封永昌侯蓝玉为凉国公。先是,拟封玉梁国公,至是,改封凉,镌其过于券。
说好的“梁国公”,结果变成了“凉国公”。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镌其过于券”,赐了蓝玉免死铁券,但却在免死铁券上做了手脚,把蓝玉的过错也镌刻在上面。
免死铁券是表功的,把过错写上去,明显是警醒的意思。明朝初年,在免死铁券上记下过错的,除了蓝玉,还有一个人,此人就是汤和,《明史·汤和传》记载:
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洪武十一年,因汤和北征伯颜帖木儿有功,朱元璋将其加封为信国公(此前为中山侯),但因为汤和在常州之战和征讨巴蜀的时候犯过大错,朱元璋在他的免死铁券上也写下了过错。
从此之后,汤和在明朝异常低调,洪武二十一年便告老还乡,此后几年,汤和一直“重病缠身”,善终而亡。
汤和的例子发生在蓝玉北征之前,有这个现成的例子,蓝玉完全可以借鉴,但是,蓝玉借鉴了吗?《明史》记载:
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面对朱元璋的警告,蓝玉丝毫不知悔改,他在庆功宴上言语十分傲慢。在军中,蓝玉随意贬黜将士,朱元璋屡次看在眼里,都隐忍不发。
洪武二十四年,蓝玉带兵攻打西番,蓝玉剿灭叛军后,班师回朝,朱元璋加封他为太子太傅,他更加狂傲。
当时,资历在蓝玉之上的将领还有两人,分别是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由于冯胜和傅友德都是太子太师。蓝玉便公然抱怨说:“陛下加封我为太子太傅,难道以我的功劳,不能胜任太子太师吗?”
口气之狂妄,洪武诸臣前所未有。
很多人都说,蓝玉之死,有冤屈的成分,接下来,再看两件事。《明史·蓝玉传》记载:
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
即,蓝玉居功自傲,日渐骄奢,他在家中养了许多家奴和义子,横行霸道。有一次,蓝玉因为侵占东昌民田,被御史弹劾,蓝玉竟然公然驱逐御史。
《国初事迹》也记载:
蓝玉让家人中到云南盐一万余引,倚势兑支。事发,太祖曰:“此是侵夺民利,沮坏盐法。但是功臣家中到盐引,尽行没官。”
蓝玉为了敛财,派家人到云南搞到一万盐引,仗着权势强行找官商兑成银子,结果事发,朱元璋因此没收了蓝玉的盐引,但并没有将他治罪。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规定贪墨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要被处死,这也就是蓝玉,如果换做别人,早被朱元璋抄家问罪了。
后世有人认为,蓝玉之死是朱元璋为了除掉功臣,而制造的冤案。其实,蓝玉的结局,从他北征归来攻打喜逢关时就已经埋下伏笔,朱元璋忍了他5年之久,5年后,蓝玉案终于爆发。
四、器小而任重,为将不为臣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性情大变,对待大臣变得非常苛刻。蓝玉本是朱标的外戚,失去了朱标的庇护,以蓝玉的跋扈行径,他很快被朱元璋所不容。次年,锦衣卫控告蓝玉谋反,朱元璋迅速下令捉拿蓝玉,结果在蓝玉家中搜出许多盔甲和弓弩。按照《大明律》,私藏甲弩者当斩。遥想西汉时期,周亚夫不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杀的吗。
接下来审讯的结果就更严重了:
“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蓝玉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吏部尚书詹徽等人在密谋造反,朱元璋震惊不已,下令诛杀蓝玉,灭其三族。至于后世流传,说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实草,这个正史上没有记载,野史中却频频出现,因此不以为据。
蓝玉案被株连者甚广,一共涉及一公、十三侯、二伯。《明史》说蓝玉案被株连者多达一万五千人,部分史料中给出的数字更为夸张。
从洪武十二年蓝玉的崛起,到洪武二十六年被灭三族,蓝玉在明朝勋贵世家中立足16年,在最后5年曾一度达到巅峰。然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洪武二十六年后,明朝再无蓝玉。
公平地说,蓝玉对明朝是有大功的,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是,蓝玉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关于蓝玉之死,后世大概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他属于“兔死狗烹”,第二种说他是“咎由自取”。
笔者偏向于第二种观点,但是,笔者认为,蓝玉之所以会如此,有自作自受的成分,但朱元璋也是有责任的。
蓝玉攻打喜逢关,居功自傲,私藏甲胄,豢养家奴这些都是事实,在《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明书》上,都有蓝玉这些罪证的记载。可见,若说蓝玉纯属冤枉,是不顾史学依据地为他强行开脱。
很多学者喜欢把朱标之死作为蓝玉灭亡的起始点。其实不然,以蓝玉这等张狂劲头,就算朱标不死,朱元璋也未必能容他活到洪武三十一年。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朱标不死,蓝玉案即使爆发,也不可能牵连这么广泛。也就是说,“蓝玉案”的涉案人员,可能有冤枉的,但蓝玉本人,绝对不冤。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说:
“然而推其始初,胡以倾邪升鼎耳,蓝以宠利居成功,不学无术,器小任重,宜其及也。”
意思是说,明初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连甚广,胡惟庸之所以坐大,还是朱元璋最初识人不明。而蓝玉之所以会更加嚣张,是因为朱元璋对他过于放任,有捧杀之嫌。
蓝玉是不是良将呢?很明显,他是。但他到底有没有到达卫青、李靖的程度呢?笔者认为没有。就拿捕鱼儿海之战来说,蓝玉因为没有找到敌军主力,甚至打算空手回朝,最后是在王弼的劝说下才有了转机。所以,蓝玉之才,是有些夸大的。
正如谷应泰所说,蓝玉“器小任重”。朱元璋在蓝玉立下大功之后,过分抬举蓝玉,让蓝玉更加目空一切,实在不该。蓝玉有其才,但无其器,朱元璋虽然在蓝玉的免死铁券上刻下他的罪过,但是,蓝玉不是汤和,朱元璋的警告,他全然不知。
而后,朱元璋再未有其他约束蓝玉的动作,这才酿成了蓝玉的结局。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中有句话: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很明显,蓝玉上阵杀敌,毫不含糊,敢于拼命,作为一名将领,他是合格的。
然而《管子·宙合》中又说:
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乱俗败世,以偷安怀乐,虽广其威,可损也。
意思是,作为臣子,如果不忠于君上,只想着自己得到更高爵位和俸禄,败坏纲纪,就不是一位好臣子。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在的大环境。在封建制度下,蓝玉是合格的将领,但他却不是一位合格的臣子。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还会杀掉蓝玉这位先锋大将吗?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如果抛开一切条件不论,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