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抓犯人的画像跟本人的不一样 为什么还能抓到罪犯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11浏览:44分类:历史

  之前看了一组关于乾隆皇帝和他妃子、子女相关的一些画,比较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众多妃子中如果不仔细辨认的话,看起来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清朝皇族的服饰基本差不多,唯一区别的就是脸部的胖瘦和所戴的首饰不一样,会让我们产生脸盲的情况。

  其实这一组画,还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人所画,这个人叫做朗世宁,并非是汉人,也不是满人,而是一个欧洲人。

  公元1714年,郎世宁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大陆,当时康熙皇帝对西方的科技文化相当感兴趣,因此朗世宁被留下来了,郎世宁这一留,就足足在中国呆了四五十年,唯一的工作就是给皇室画画,一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朗世宁结合了中西方的绘画特点,摸索出了一种新的画法。

  郎世宁在雍正元年创作的《聚瑞图》如今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其实对于画一些固定的物品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艺术方面的价值比较大,但是如果想要把一个人的精气神彻底表达出来,那就显得比较有难度了。我们如今想要看到古人真实的面目,只有通过遗留下来的一些画作,但是古人很少有关于脸部特写的画作流传下来,而且古代的画师也是良莠不齐。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某些衙门通缉要犯,大街小巷张贴告示,仅凭一张画,就可以逮捕到真凶,相信宫廷中的画师,要比民间的一些衙门中的画师,对于容貌应该刻画得更为逼真才对,但是如今我们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的古代皇宫里的画,似乎和真实的人有很大的区别。皇宫里的那些御用画师,还有一个参考的对象,但是民间捉要犯,仅凭的是通过一个人的口述,才将这幅画画出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不可能画的真实。为什么还会抓到要犯?其实原因非常简单。

  无论古代的画师,画画技巧有多么出神入化,都不可能凭借别人的口述,完全还原一个人真实的面目,并且要是有人乔装打扮一下,基本上身上的一些特征都会被遮盖,很难通过一张画来辨识一个人,其实古代衙门抓要犯并非通过画来抓的,电视剧里面所表达出来的用画来识别罪犯嫌疑人的这种情结完全是错误的。

  如今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身份证,其实在古代也是有的,你到城里去,你住店,都需要有一个身份凭证,这个凭证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种叫法,简单的来说就是通关凭证,也就是所谓的通行证。在古代,普通的人一般是不准许离开自己的家乡很远的,比如你是一名考生,要到京城去赶考,这个时候你要找当地的官员,给你开个一个通关路引,也就是所谓的通关文书。

  明朝时期的叫法叫做保甲制,''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而且在明朝的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早上出去,晚上你必须回来,作息之道相互知”,所以当有人犯罪,没有官府颁发的路引,他是无法离开一个地方的。

  古代发告示,主要是为了通知全城百姓,城中有人犯罪,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特征,是男的还是女的,身高体型等等之类的信息。因为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连坐这个法律,也就是说发现可疑人物,你看到了,如果你不举报,你会同样受到惩罚,并且如果你举报了,你还有奖赏。鼓励百姓协同衙门一起办案。

  而且在古代,晚上是禁夜的,看到你孤身一人那么晚还在外面行走,即便你不是犯人,也会被带进衙门,进行一番审问,如果是异乡客犯罪,更是容易被别人逮到,因为当地百姓更好识别。

  所以在古代,画师画的像不像并不重要,贴告示是为了能够把大致的体貌特征告诉城里百姓让百姓积极举报可疑人物,衙门剩下的就是排查可疑人物。所以在古代,即便画的不像,也可以抓到犯人,就是这个原因。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