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没有选择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2分类: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屋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崇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崇祯南迁,明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朝堂曾因南迁争论不下,崇祯对此犹豫不决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此时的局势对明廷来说已经极为不利,农民军已成燎原之势,再加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正在遭遇持续长达十年的瘟疫,京师已经随时有被围攻的危险。
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建议崇祯放弃京师,尽快南迁。李明睿的这个建议显然已经说动了崇祯,但崇祯依然难以下定决心,因而对李明睿说道,“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意思是,我虽然也有南迁之心,奈何朝中大臣不同意。李明睿继续劝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意思是当断则断,万万不可再有所犹豫。
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南迁之事便一直拖延到了三月,此时李自成已经一路势如破竹的直驱京师而来。然而,即使到了这种危急时刻,崇祯仍然不愿承担放弃京师的骂名,虽然正式提出了南迁之议,但却依然是以李明睿的名义提出的,他对大臣们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结果,此意果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在陈演的示意下,兵科给事中李时亨说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陈演更是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结果,事情闹到这一步,再也没人敢提南迁之事,而崇祯也因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放弃了南迁。
以当时情形判断,南迁的确非常危险
那么,如果崇祯坚决南迁,是否有可能成功呢?事实上,即使崇祯真的下定决心南迁,此事仍然极难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南北被义军隔断,南迁太过危险。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农民军在北方已成燎原之势,而从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地区,都是起义军的活动区域,这种情况下贸然南迁,护卫兵力太少的话,将会变得极为危险;而如果护卫兵力太多,行进速度则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且目标过大,难免会陷入到了义军的重重打击之中。
2、朝臣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对于南迁这样的大事,由于大臣们争论不下,而始终难以有所决断。其实大臣们反对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南迁路途危险,自己小命重要;二是大臣们多年的根基,以及积攒的财产全在北京,要他们放弃这些南迁谈何容易;三是太原陷落后,李建泰曾建议护送太子南迁,从而有备无患,然而一旦以南方为主,北方大臣又该如何自处?虽然明廷已经危机重重,奈何大臣们却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国家存亡,正如崇祯后来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尔”。
3、前线败的太快,朝廷反应不及。以上不过是朝堂争论不下的原因,而真正导致南迁失去希望的,则是前线战事的迅速恶化。从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起兵攻向京城,堪称势如破竹,到二月时形势便已经急转直下,到三月崇祯发布“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令时,李自成已经攻入山西并迅速向京城挺进,京师已经是危机重重。结果,就在吴三桂刚刚率兵抵达山海关时,北京城便已经告破。
综上所述,不论是崇祯南迁,还是太子南迁,一方面由于崇祯自己犹豫不决,另一方面由于朝廷争论不下,已经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再加上前线败的速度实在太快,等到三月初四南迁之议失败,无论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还是再选择迁都,都已经来不及了。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明明崇祯这么节俭,为何还是有许多大臣投向敌对势力?
- 11-30 锦衣卫有着很高的权利,,但为何让崇祯独自在煤山殉国?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崇祯身上到处都有明君的影子,为何还能把大明给亡国了?
- 11-30 面对李自成围攻京城时,崇祯为何会选择刚毅赴死?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