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练子宁和金幼孜之间是何关系?他们之间的待遇如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0分类:历史

  练子宁和金幼孜之间是何关系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屋小编告诉你。

  明朝建文二年,在科举殿试发榜那天晚上,南京贡院外的一家客栈外,两位老乡正在饮酒。其中一人身穿绯色官袍,另一人则是一身布衣。 穿官袍的人说:“我早就说幼孜贤弟有大才,肯定会高中进士,今天发榜的时候,果然看到贤弟取得二甲第四名,真是可喜可贺!”身穿布衣的后生说:“侥幸中榜而已,我这点才学,远不及子宁兄当年榜眼及第的风光。”说完,二人哈哈大笑,举杯痛饮。

  身穿官袍的这个人,名叫练子宁,50岁,江西临江人,在15年前,也就是朱元璋洪武十八年的科举殿试中,喜中榜眼(一甲第二名)。穿布衣的这个人,名叫金幼孜,32岁,也是江西临江人。在殿试发榜当天,刚刚中了进士(二甲第四)。所以,练子宁特地到金幼孜的客栈庆贺,祝贺金幼孜进士及第。

  在15年前,练子宁和金幼孜同在江西新淦县县学里读书,金幼孜敏而好学,他的学长练子宁对他十分照顾,因此二人关系十分亲密。练子宁赴京赶考之前,金幼孜十里相送,练子宁对金幼孜说:

  “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无相负也。”(出自黄佐《革除遗事》)

  练子宁的意思是说,我将来必然是个忠臣,你将来肯定是个良臣,希望我们互相不辜负对方的期许。当年,练子宁金榜题名,被朱元璋钦点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到了15年后,金幼孜金榜题名时,练子宁已经是工部侍郎了。

  金幼孜中榜之后,作为同乡和好朋友,练子宁向建文帝推荐金幼孜,但建文帝身边文臣如云,只给了金幼孜一个户科给事中之职(从七品)的职位。两年后,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练子宁和金幼孜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朱棣入城那天,金幼孜出城迎接朱棣,给朱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练子宁宁死不屈,被朱棣绑到朝堂之上。练子宁痛骂朱棣篡位,朱棣恼羞成怒,割去练子宁的舌头,并且对练子宁说:“我只是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而已。”朱棣的意思是说:我身为皇帝的叔叔,起兵是为了辅佐自己的侄子。练子宁没了舌头,不能说话,用手蘸着血在地上写:“成王安在?”意思是说:你说你是辅佐侄子,你侄子(建文帝)在哪?朱棣恼羞成怒,将练子宁分尸,并且株连练子宁家族151人。练子宁和方孝孺等人一样,成了建文帝的“忠臣”。

  再看金幼孜,他在建文帝时期不受重用,朱棣登基后,发现金幼孜才华出众,便重用金幼孜。朱棣成立内阁之后,金幼孜成为第一批内阁大臣。不仅如此,金幼孜还被任命为太子朱高炽的老师,常年陪伴朱棣和朱高炽,红极一时。

  金幼孜性格内向,平时非常低调,不像解缙等大臣一样张扬。金幼孜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退庵”,平时很少与人争执,但到了关键时刻,他总能迅速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因此,朱棣非常倚重金幼孜,朱棣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都必带金幼孜。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伐蒙古,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驾崩。金幼孜和杨荣为了防止内乱,一起隐瞒了朱棣的死讯。在运送朱棣的遗体回京的7天时间内,金幼孜模仿朱棣发布各种诏令,造成朱棣还在世的假象,因此金幼孜被人称为“七日为君”。金幼孜的这种行为看似大逆不道,却促成了太子朱高炽的顺利继位,为明朝的皇权交接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明仁宗、明宣宗对金幼孜都非常倚重。

  金幼孜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担任内阁大臣30年,辅佐三位皇帝理政,是明朝一代良臣。金幼孜64岁那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希望金幼孜死前能够向明宣宗求情,为家人带来恩惠,被金幼孜拒绝。金幼孜临死最后一句话是“臣死无足惜,但愧无以报朝廷、益生民。”

  练子宁和金幼孜二人,在朱棣入京时虽然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同样名留青史。他们的结局,真应了那句“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的话。但二人的选择,谁对谁错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