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瞻基死后,是谁在处理朝政管理国家?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追剧的人应该已经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驾崩,幼帝朱祁镇登基继位,女主角孙若微也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以摄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处理国事。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孙若微”是否真的在这一特殊时期主导了明朝的军国大事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真实历史中,朱瞻基死后成为大明王朝实际统治者的确实是一位女性,但并非“孙若微”,而是她的婆婆张太皇太后,即《大明风华》中那位从太子妃一步步变成太皇太后的张妍。

  明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一切权力都归于皇帝。可朱瞻基英年早逝,年仅8岁的朱祁镇又不可能担负治国理政的重任,因此整个帝国暂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这一特殊时期,张太皇太后就扮演了领导人的角色。

  张太皇太后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儿媳、洪熙皇帝朱高炽的妻子、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母亲、正统皇帝朱祁镇的祖母,历经四朝的尊贵身份使太皇太后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无论在礼仪上还是在事实上,她都拥有令人尊敬的地位。

  正史记载中说太皇太后为朱祁镇的顺利登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其他史料表明太皇太后在最初曾对幼帝的能力感到怀疑,并想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不过无论是何种情况,她都能取得决定性的地位。

  朱祁镇登基后,太皇太后立即着手建立了一个由七人组成的摄政团队。除了太皇太后本人外,还有三名内阁大学士和三名司礼监大太监。其中,三位大学士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阅历丰富,精明能干,并受到大部分朝臣的尊重。三名大太监分别是:王瑾、范弘、金英,虽然他们的名气远不如明朝后来那些权宦,但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大学士和大太监分别代表外朝和内朝,人数为3比3,太皇太后本人则在摄政团队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太皇太后虽大权在握,但仍严守朱家皇室的祖训,不许外戚干政。她的兄弟子侄并没有因她当权而获得什么特殊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历代女主当政的局面下极为罕见。

  在朱祁镇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很大,那就是担任过他启蒙老师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王振原本是一个儒生,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师自愿净身入宫教后宫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宫中的权势迅速上升,并逐渐表现出左右政治的能力。当时摄政团成员年龄均已偏大,而王振正当盛年,太皇太后预见到王振取得政治权力的危险性,所以在正统二年(1437年)末打算要王振自尽。后来在小皇帝和其他几位朝廷大臣的说情下,王振免于一死。事实证明,王振的幸免对大明王朝来说是一场重大灾难。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病逝。此后,明朝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亲政,王振依靠皇帝的信任逐步攫取权力,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权宦。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