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议和条件是什么 崇祯为什么死都没有答应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自成议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沫若在他的著作《甲申三百年祭》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甲申年(1644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诚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转折之年。在公元1644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当时的诸多政治势力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此长彼消,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情。这其中最大后世人唏嘘不已的莫过于大明最后一个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城破殉难,自刎煤山了。
公元1644年3月17日,当时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经过数年征战,终于突破天险居庸关,来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下.在大顺军的猛烈攻击之下,北京城外的明军三大营全线崩溃,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时刻。
此时摆在帝国最高统治者朱由检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缴械投降,要么拼命顽抗。
关于投降,按现代人的话讲就是谈判讲和。但是在古代社会,要让高高在上的万岁爷和原本自己治下的“暴民叛卒”平等对话,无异于是奇耻大辱。但是一想到城破国亡的王朝悲剧,人们又往往梦求通过和谈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就在大顺军武力攻城之时,李自成却派出代表进入北京,向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朱由检转达了自己想要“割地求和”的谈判方案。
总体来说,李自成的议和条件就是三项:一是请崇祯封李自成为王,割西北地归大顺军管辖;二是朝廷发给大顺军犒赏银百万两;三是大顺军不听朝廷调派,不奉皇帝召命,但可为朝廷平定内乱,并以强兵劲旅阻止辽东清军南下。
其实,李自成的这三个议和条件说穿了就是要在大明帝国内部建立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心如明镜的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除了接受李自成的条件以外只有死路一条,但他又不想背上投降的恶名,便转身询问身边的大臣,但是这些久历宦海,老谋深算的臣子们又岂肯轻易背上“割地求和”的这个黑锅?所以尽管皇帝心急火燎,焦躁万分的征询这些大臣们的意见,这些朝臣们也仍是守口如瓶,不发一言。万般无奈的朱由检只好另派亲信宦官代表自己去和李自成谈判。其实崇祯皇帝压根没打算和谈,他是想借此机会企图拖延时间,以等待各地勤王大军的到来。
但是李自成的等待也是有限度的,就在两边议和使臣喋喋不休的时候,李自成派人给崇祯皇帝下了一份最后通牒。在这份最后通牒里,李自成毫不客气地对朱由检进行挑战和痛骂,并且还让他“请逊位”,也就是说李自成不仅要裂土封王,还要让崇祯皇帝举手投降,让出皇位。这无疑是极大刺激了崇祯皇帝那根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中枢,帝王的尊严绝对不允许这些“反贼”肆意践踏,最终,崇祯皇帝朱由检放弃了议和的这一最后生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负隅顽抗,垂死挣扎。也是从这一刻起,命运就注定了崇祯最后只能落个“吊死煤山,以殉家国”的悲剧了。
回顾朱由检和李自成之间的这场谈判,尽管李自成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是崇祯皇帝也暴露了他身上所存在的性格缺陷;尽管大臣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全都噤口不言,用崇祯皇帝的话说就是“诸臣皆可杀”。但是他忘了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是他自己。那么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有哪些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多疑;二是缺乏担当。
多疑:崇祯皇帝的多疑在明代历史中十分有名。也许是早年经历了太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朱由检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也养成了他多疑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崇祯皇帝身边的人只要被他自己认为有一丁点不忠心,那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正因为此,崇祯皇帝才会昏招迭出,不仅自毁长城,杀了忠心耿耿的袁崇焕,而且在他执政的十七年中,竟然频繁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宰相。孟子曾经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此刻薄猜忌的君王又怎会得到臣下的衷心拥戴?所以尽管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却也难以挽回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的尴尬局面。
缺乏担当:作为一个君主,崇祯皇帝还缺乏承担勇气的魄力与担当。众所周知,当时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内外交困,除了有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外,在辽东还有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也在迅速崛起。当初崇祯皇帝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曾经私下指示一个叫陈新甲的官员去和后金政权谈判。谁曾想陈新甲行动不密,被人发现之后诬为“通敌”。试想在多疑成性的崇祯皇帝眼皮底下活动,如果没有最高当权者的默许和暗示,陈新甲岂敢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和后金谈判、可是作为幕后主使的崇祯皇帝在事情败露之后,却不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怎能不让手底下的臣子们感到寒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皇帝在和李自成议和时,朝臣们不发一言的根源所在,他们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不想再为无情无义的君王去背黑锅,只要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如此离心离德的明朝君臣,又岂能挽救行将就木的王朝于水火之中呢?
结语
有人曾说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无疑是无辜的。固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王朝的最终覆灭是多年的沉疴积弊所造成的。但是崇祯皇帝的多疑和缺乏担当的性格缺陷无疑是加速了它的灭亡。最终,崇祯皇帝和他的大明王朝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走进历史的故纸堆中去了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李自成在被清军击退时,他为何不把陈圆圆一起带走?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面对李自成围攻京城时,崇祯为何会选择刚毅赴死?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