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曹叡力排众议也要征讨公孙渊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曹叡为什么力排众议派毌丘俭去征讨公孙渊?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自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开始,辽东地区变成了一方游离于中央管辖之外的割据政权,公孙度去世之后,妻子公孙康、公孙恭相继掌权,辽东一直在名义上臣服曹魏,但公孙渊上台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野心勃勃,意图摆脱曹魏的控制,扩充自身实力,因此数次在魏吴两国的夹缝中摇摆。

  公元232年初,曹叡曾派汝南太守田豫和幽州刺史王雄,水陆并进征讨公孙渊,可正赶上孙权派将军周贺出使辽东,当时周贺手下有百余艘东吴战船,曹叡担心一旦孙权与公孙渊联手作战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只得作罢,一年后孙权派去了大规模的册封使团,打算封公孙渊为燕王,可不想公孙渊却见财起意,杀了孙权的使者,并将这些吴国官员们的首级送到了洛阳,于是曹叡下诏升公孙渊为大司马,持节,封乐浪公。

  可当魏国的使者到达襄平之后,公孙渊的态度却极其傲慢,他命兵士们包围了魏使的驻地,又多次口出狂言恶语相加,曹叡得知后非常气愤,既然自己实力不济,就应该充分利用曹叡和孙权之间的矛盾,既要煽风点火大发战争财,又要两边都不得罪,这样对辽东才最有利,实在不行就完全倒向其中一方,起码还能保住自己的官爵禄位,可公孙渊做事却不讲原则毫无章法,竟然让孙权和曹叡同时恨得牙根发痒,这无异于自取灭亡。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蜀汉的北伐大业随即终止,此后三年孙权也再未派兵北上,扬州、荆州和雍凉三路战场一直没有爆发大的战事,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刺史毌丘俭给曹叡上书说,陛下即位以来还没建立可以名垂青史的功业,既然吴蜀两国暂时难以平定,不如征调闲置的兵马,一举灭了公孙渊,毌丘俭同时还提出了详细的用兵策略,曹叡以此征求群臣的意见,光禄大夫卫臻反驳说,毌丘俭那一套是小战术,不是匡扶帝王的大战略,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其家族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胡人,对内整兵经武,而毌丘俭却妄想凭借一支偏师便可朝发夕至一蹴而就,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父亲为武威太守,高阳乡侯毋丘兴,曹丕称帝时长子曹叡曾被封为齐公,但公元221年六月,曹叡的生母甄皇后就被曹丕赐死了,曹叡也受到了牵连,降爵为平原侯,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恢复了诸侯王的身份,被封为平原王,因此曹叡一共做了九个月的平原侯,当时他刚刚年满18岁,母亲死去,父亲又素来不喜欢自己,而且这个平原侯还是早年曹植的爵位,当时曹叡心中的沮丧和失望可想而知,可以说当平原侯的那九个月正是继位前的曹叡心情最为灰暗的九个月。

  毌丘俭恰好是在此时进入侯府担任了文学掾,毌丘俭博学多才,又与曹叡年龄相仿,两人很快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曹睿即位后,毌丘俭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格外重用,他先是升任为尚书郎,后又担任羽林监,执掌宫廷宿卫,很快又被曹叡直接任命为荆州刺史,《三国志》中说“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意思就是毌丘俭凭借着早年在侯府与曹叡培养的感情得到了特别的亲近和厚待。

  当时满宠和司马懿分别掌管东西两大战区,但这两人都是曹操时代的老臣,自曹真去世,司马懿被调往雍凉之后,中路战区的事务就一直由毌丘俭代管,曹叡自然希望这位嫡系成员能接班上位,正式出任战区主帅,只是苦于毌丘俭没有足够的军功,此次他自告奋勇讨伐公孙渊,虽然很多人反对,但曹叡还是坚持改任毌丘俭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史持节,并兼任护乌桓校卫,相当于将整个东北地区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毌丘俭到任后,立刻集合众军挺进至辽隧驻扎,右北平乌桓单于、辽西乌桓都督以及当年追随袁尚逃亡辽东的将士们,共计5000余人前来归附,曹叡大喜,不但下诏赦免了他们的罪名,还有20多位乌桓首领被封为王侯,见已成功减除了公孙渊的羽翼,毌丘俭认为时机已到,便派使者前往襄平,找公孙渊去洛阳朝见天子,公孙渊当即决定反叛,他亲率精兵西进,两军在辽隧展开激战,当时辽东一带连续下了十天的大雨,河流水位暴涨,地面泥泞湿滑,魏军的前锋被公孙渊击败,曹叡急命毌丘俭撤回右北平。

  见魏军退走,公孙渊自信心大涨,他自封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并设置文武百官,还派使者去鲜卑部落封官许爵,引诱北方的各游牧民族侵扰曹魏边境,首战失利也让曹叡认识到了平定辽东绝非易事,毌丘俭统兵经验不足,如若再败,不但公孙渊会更猖狂,恐怕还会动摇整个北部边境的稳定,必须要换一位深通兵略稳健又老辣的人担任主帅才有可能一战功成,而放眼整个魏国,这样的人选似乎只有一个。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