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同出瓦岗的李世勣与单雄信,他们的解决有何不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李世勣与单雄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李世勣,原名徐世,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治即位后,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改为李勣。

  李世勣与李靖并称初唐最杰出名将,他戎马一生,历经唐王朝三帝:

  唐高祖时期,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

  唐太宗时期,大破东突厥、两击薛延陀,平定漠北,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录;

  唐高宗时期,率军灭亡高句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76岁高龄时完美谢幕。

  可以说,李世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武将的极致,更何况他原本只是出自瓦岗寨的草莽。

  但在演义中与其级别相等、名声相称的单雄信,却落得另一番田地: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下洛阳城后,一改之前纳贤如流的作风,执意要将骁勇善战的单雄信处死,即使李世勣苦苦哀求,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

  李世勣与单雄信,这对曾经誓同生死、本领不相上下的“好汉”,为啥结局如此迥异?以正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已被两位当事人自己的作风注定。用我们当今的概念来讲,人设的差别,决定了二人的不同命运。

  曾经的瓦岗双元老

  公元616年,由于对外连续征伐高句丽,对内同时开展了修长城、挖运河、建东都等浩大工程,曾经强盛得令人震惊的隋王朝,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国内农民起义遍地开花,瓦岗军就在这个大势下诞生。

  与后来割据一方的大多数枭雄一样,瓦岗军的创始人也来自体制内。东郡人翟让,当初是东都洛阳的司法官员“法曹”,平日里为人骁勇,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眼。这一年,他因为犯事被关进了大牢,按律当斩。好在一个名叫黄君汉的监狱官鼎力相助,翟让得以逃出大牢,躲到瓦岗落草为寇。

  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安分守己难以立身安命,青壮年无不蠢蠢欲动。翟让落草后,他的同乡单雄信也纠集了一批后生前来投靠。

  史书称,单雄信为人“骁健,善用马槊”,成了瓦岗的得力干将。此外,队伍中还有个名为徐世17岁小伙,他出身于离狐(山东菏泽),后迁居到卫南县(河南浚县),跟翟让等人也算半个同乡。

  当时,单雄信、徐世勣俩人关系特别要好,史书称二人“誓同生死”,虽然没有结拜的说法,但在感情上跟兄弟也没啥区别。

  起初,这伙人也就在当地干干打家劫舍的勾当,不过徐世认为这样不妥:“东郡本地都是乡里乡亲,抢他们太说不过去了;荥阳、梁郡,地处汴水,那里商船众多,是个打劫的好去处”。

  从此,翟让一伙就换了目标,经常跑去荥阳、梁郡掠夺来往船只,从此富得流油,队伍规模逐渐发展到一万多人。

  此时的徐世勣,已经凸显出了与瓦岗众人高出一等的境界,但真正让他与单雄信拉开人设差距的,则是接下来的李密时期。

  面对旧主、同乡被杀,单雄信跪地求饶

  让瓦岗草寇脱胎换骨的,是出自贵族的李密。

  李密出自关陇集团,是西魏司徒李弼的曾孙,其祖父李曜、父亲李宽,先后官至太保、上柱国。大业年间,李密因父亲的关系得以担任皇宫侍卫,但被善于看相的隋炀帝判定不是个好人,惨被赶走。不久后,他参与杨玄感之乱后被抓,设计逃脱后流落到中原伺机东山再起。

  在这里,李密以自己滔滔不绝的口才、吹得天花乱坠的宏图大略,成功获得了翟让、王伯当、周文举等多股起义军势力的信服。最终,李密入伙了最具发展潜力的瓦岗军,并且一出手就指挥李世勣、王伯当击败了隋朝名将张须陀,令瓦岗军声威大震。

  在翟让的许可下,李密自己统帅了一支队伍,号称“蒲山公营”(李密父亲当初的爵位名)。公元617年,在李密的指点下,瓦岗军攻破兴洛仓(即洛口仓),掌握了逐鹿天下最主要的资源“粮食”。此战后,翟让主动让贤,推举李密为主。瓦岗军从此设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队伍逐渐发展到数十万。

  但中国社会有个规律:可以共患难,很难同富贵。随着事业的发展,李密、翟让二人,由于风格、观念的差异,矛盾越来越激化。

  客观而言,出身贵族的李密比翟让水平高得多,他不仅拥有完整的发展规划,而且带队伍组织严密、令行禁止;同时他为人比较俭朴,每次抢来的财宝全都分给部下,所以很得人心。而翟让显得就像个暴发户,他为人残忍,重用的翟摩侯等亲戚也普遍贪婪猜忌;这伙人多次出言不逊,翟让甚至威胁“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即李密是我立的,废掉他也很容易。

  公元617年底,李密先下手为强,他设宴邀请翟让一伙喝酒,在席中将他们全部诛杀。此时,作为翟让的老部下,单雄信、徐世也在场,不过俩人的表现完全是两种风格:

  翟让、翟摩侯等人被砍杀后,徐世起身往外跑,在门口被李密的手下砍伤了脖子,若不是王伯当及时阻止,也许他的脑袋都会被砍下;

  而平日里“名冠诸军、号称飞将”的单雄信,则是另一番表现:他立即向李密下跪,鸡啄米般磕头求饶。

  李密饶了单雄信一命,并让他替自己去安抚、说服翟让的部下;单雄信乖乖照办,圆满完成了任务。

  李密的军师房彦藻对此很不屑,他认为单雄信“轻于去就”,即没啥忠诚度,日后如面临危险,保不住会再次翻脸投敌,因此劝说将其除掉。但李密也是爱才之人,单雄信逃过了一劫。

  李密战败,李世勣、单雄信的选择截然相反

  接下来,李密依托洛口仓,常年围攻据守洛阳的隋朝越王杨侗,后者则派王世充率军应对。双方持续鏖战,瓦岗军一度占据了优势。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越王杨侗随即在洛阳称帝,史称皇泰主。其后,宇文化及率领隋军往西试图返回长安,其麾下将士都是当初隋炀帝精挑细选的骁果,战斗力相当强悍。

  面对共同的威胁,洛阳与瓦岗军形成了联盟,皇泰主招降李密,并任命其为魏国公,干将李世勣被封右武侯大将军。

  李密多年孜孜不倦造反,其实就是为了重返体制内。在得到任命后,他鼓足干劲,带着徐世勣等人硬刚宇文化及大军;期间,他本人甚至几乎当场战死。

  瓦岗军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宇文化及被击败后,皇泰主龙颜大悦,征召李密入朝。如果得以成行,隋末的争霸格局也许从此改变。但王世充早已心怀异志,他在李密到来前发动了政变,除掉了主张接纳瓦岗军的大臣,将皇泰主变成了自己的傀儡。

  结果,李密不仅入朝不成,与宇文化及的血战,使瓦岗军元气大伤:“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王世充则利用这一机会,乘势袭击瓦岗军,最终在邙山脚下大破李密。

  而此时的徐世,正以右武侯大将军的身份,掌控李密“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地盘;李密原计划投奔徐世勣,但想到当初自己几乎砍死他,心里很不踏实,最终改变了主意,往西投奔李渊。

  原瓦岗军的将士,如程知节(程咬金)、罗士信、秦叔宝等人,均被王世充被俘;单雄信,则毫不犹豫的主动向王世充投降。

  此时,徐世部将劝他也向李渊投降,但被果断拒绝:“我管理的人口土地,都是魏公的;如果我将其献给唐朝,那等于是利用主上的失利为自己邀功,这种事我绝不会干。”

  随后,他派人前去向李密汇报情况。李渊得知后,不怒反喜:“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他下诏封其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并且赐姓李。

  良禽择木而栖,李世勣对待新旧主的方式堪称模范

  没多久,不甘居于人下的李密背叛唐王朝潜逃,被唐将盛彦师诛杀。李渊派人把李密的首级送到黎阳,并且说明了情况,以试探李世勣的反应。

  李的应对堪称教科书:他面朝李密被杀的北方,跪地行礼、嚎啕恸哭,然后向朝廷上表,请求允许自己为其收葬;李渊将李密的尸体送来后,李世勣按照君臣的礼节为李密服丧,全军披麻戴孝,将李密埋葬在黎阳山之南。

  李密虽常年造反,并且在晚期一度有骄傲自大的表现,但终其一生待人处事的风格,配得上君子之名;而且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向来得人心,在其葬礼上,很多旧将都痛哭以至于咳血。

  因此,李世敢于祭奠旧主李密并非莽撞,相信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李渊父子四处收买人心,主张以仁义得天下,自然不会欢迎见利忘义、鲜廉寡耻之人;

  其次,李密虽然是败寇,但其与李渊家族并非死敌,反而是同出自关陇的贵族;而且他人品可靠,值得尊敬。

  因此,李对待李密的方式,其实也是李渊希望看到的。人在乱世、身不由己,变换阵营并非罪无可赦,但重在要挑选对象,而不是有奶便是娘,所谓“良”禽“择”木而栖。

  后来,黎阳被河北枭雄窦建德攻陷后,李世因自己父亲被俘,不得不返回投降,但私下他一直策划返回唐朝。不久后,他劝说窦建德亲征河南,试图借机将其杀死,但最终出了意外,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带领几十人跑回唐朝。

  的忠心,得到了李渊父子的赞赏。其后他跟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击败王世充后,他在洛阳城见到了老朋友单雄信。

  有奶便是娘,单雄信难逃一死

  与老朋友相比,单雄信的择主观则更加简单粗暴:有奶便是娘。

  当初,面对自己的同乡、上级翟让被当场砍头的惨状,一向以骁勇闻名的单雄信直接跪下磕头求饶,其后更是当起了带路党,替新大哥李密收服翟让旧部;

  在李密被击败后,单雄信毫不犹豫的投降了王世充,并且被委以重任。

  也许你会说,秦叔宝、程知节不也投降了吗?为啥只说单雄信的不是?还真的不一样,这要从王世充其人说起。

  在隋末的枭雄中,王世充是风评最差的,没有之一。作为胡人,他早年以溜须拍马博取了隋炀帝的信任;随后担纲主力对抗李密瓦岗军的过程中,虽然屡战屡败,但越王杨侗一直对其无比信任;但眼见李密归降、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王世充却悍然政变,其后更是杀害了皇主,自立为帝;在待人处事上,王世充言而无信、狡诈多变,深受人不齿。

  正是由于这些劣迹,王世充不断被人抛弃。比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虽然迫于形势暂时投降,但他们自认无法与王世充这样的人共事,于阵前公然告别而去;骁勇善战的青年名将罗士信,也出于同样的考虑,带领部下亲信投靠了唐朝;至于其他类似案例,更是数不胜数:“王世充将帅、州县来降者,时月相继”。

  但这里有一个另类,那就是单雄信,他从不挑领导,只要对方重用自己就行。公元620年,王世充与李世民交战中,单雄信趁着李世民落单之际猛下狠手,单人匹马贴身追杀,威震天下的秦王几乎英年早逝,好在尉迟敬德及时救驾。

  因此,到了公元621年,当攻下洛阳后,李世民一改以往广收人才的作风,将王世充麾下的十多位部下在洛水旁斩首示众,其中就包括单雄信。当时,李世勣曾找到李世民求情,他声称自己的老友骁健绝伦,愿意以自己的官爵换取单雄信一条生路。但即使李世勣功劳显赫,此时更是痛哭流涕、态度诚恳,但李世民仍不松口。

  李世勣无奈之下,只好去刑场送行,迎来的却是单雄信的抱怨:“我固知汝不办事。”明明是自己做的孽,却怪别人不给力。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李世民诛杀单雄信等人的理由是“王世充之党罪尤大者”;战胜对手后大肆诛杀,李氏父子其实很少有这种举动,但王世充是个特殊案例,问题的关键处在这里:

  李渊与杨广同气连枝,不仅同出关陇贵族,甚至还是亲表兄弟;唐朝取代隋朝,其实是贵族内部的权力更迭。这就像当初杨坚篡夺女婿宇文赟的北周一样,属于他们的“内部矛盾”。

  因此,为了心照不宣的收服隋王朝的遗老遗少,让大家都能名正言顺的抛弃杨氏、团结在自己麾下,在面子上李渊还是要做足功夫的。比如在攻下长安后作势扶杨侑为帝,直到表弟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后,才装模作样的苦痛流涕、其后逼迫杨侑“禅让”;

  王世充,则是继宇文化及后,又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枭雄,身为隋臣,竟然公然弑君。这种有违天理人伦的恶行,必须要加以惩罚,这样才能让隋朝的君臣们在心理上稍微自我安慰。

  而李世民在洛阳诛杀的那些人,确实罪有应得,他们基本上都是王世充的铁杆粉丝,或者本身就臭名昭著、恶行累累,比如以吃人为乐的魔王朱璨。单雄信若能力稀松平常些还好,但他偏偏是王世充麾下的头号悍将,这种情况下,他哪里有活的可能?

  隋末大乱,其实是中国古代屡见不鲜的大戏,“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乱世也有乱世的规则,各方枭雄,既希望能获得其他阵营的得力干将,同时又担心自己的手下在危难时轻易地抛弃自己。在这种矛盾局面下,如何“良禽折木而栖”,就成了一门学问;死心塌地忠于旧主、坚决不投降,或者对于投降丝毫没有心理障碍,这两种人的下场都会很悲惨。

  出自瓦岗军的两位猛将,刚好呈上了两个极端的案例。李世成功为自己打造了既忠于旧主、又能识时务的最受欢迎式“人设”;而有奶便是娘的单雄信,空有一身本领,却成功让自己成为了令人嗤之以鼻的小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