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定国是什么结局?唯一一个能改写明、清历史的武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你们知道李定国是什么结局吗?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李定国,明末人士,民族英雄,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早年曾追随张献忠参与农民起义。因为李定国军事天赋异禀,所以在他十七岁那年时,就已经成为张献忠麾下的爱将。张献忠入川时,李定国的手下已经有两万名精兵强将。

  崇祯十四年,李定国奉命率兵进攻襄阳。在这场战役里,李定国俘虏了襄王,居功至伟。张献忠称制后,李定国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在大西政权中的地位堪称“二人之下,万人之上”。与孙可望、张献忠这两名上司相比,李定国更前途无量。

  要知道,这一年的李定国刚刚二十四岁,等待着他的还有大好前程。年少成名的李定国,靠一身硬实力在行伍中站稳脚跟,军队里的士兵喜欢在私下称其为“小尉迟”和“万人敌”。张献忠战死之后,李定国追随孙可望转战云南、贵州,于昆明站稳脚跟建立“四将军”政权。

  当时的李定国已贵为安西王,成为政权中独当一面的一把手。虽然李定国的手里已经有自立的资本,但他仍忍辱负重,甘于屈居人下,效命于孙可望。“四将军”政权之所以能在云南扎下根,李定国功不可没。刚刚来到云南时,李定国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率兵镇压了作乱云南的沙定州,为云南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可以说,正是因为孙可望手下有李定国这样的人才,“四将军”政权才有了与南明、满清分庭抗礼的家底。

  李定国的政治主张是比较明确的,相比于南明,满清才是汉人的首要大敌。因此,李定国向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并主张孙可望进取巴蜀,饮马长江。然而,孙可望并不是个明主,他向来只考虑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于功高震主的李定国更是妒忌万分。

  在这段时间里,孙可望曾以其他无关紧要的小事为借口,肆意责打李定国。考虑到大局为重,李定国并未与其翻脸。到了后来,联明抗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值此之际孙可望仍不忘向南明私自大开口,想要让南明皇帝封自己为秦王。

  面对这样的国主,李定国相当不以为然。于是在永历三年,李定国率自己的亲兵,横扫贵州,使云贵连成一条战线,李定国亦凭借这次出征名声大噪。

  永历六年,清军大举南侵,定南王孔有德受清廷指派,率军自桂林出河池,攻打贵州。另一方面,清廷委任吴三桂自嘉定进攻川南。清廷此举,无疑是为了两面夹击,彻底灭亡大西军这一眼中钉肉中刺。面对这一危机形势,李定国立即致信孙可望,让他看清眼前的形势,并要求率兵出湖广,打破清军围剿的局面。

  值此之际,孙可望自乱阵脚,于是,便同意了李定国的主张,决定派刘文秀与李定国分别领一支人马应对清军的围剿。北路军是由刘文秀指挥,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的精锐军;东路军则是由李定国为主帅,马进忠、冯双礼为参将的奇袭军。至于孙可望本人,则率领主力“驾前军”留守云贵。自此,大西军与清军的两路大军开战。

  为了让大西军获得民心,李定国在出战前与士兵立下五条军法:

  一是不杀人;

  二是不奸淫;

  三是不抢劫;

  四是不杀耕牛;

  五是不纵火。

  在李定国的要求下,其部下士兵军纪严明,对州县百姓不犯秋毫。

  永历六年五月,李定国一鼓作气,在短时间内夺取了沅、靖、武岗诸州,令清兵闻风丧胆。被李定国打怕了的沈永忠连忙向孔有德求援,孔有德则从桂林抽调了一支军队迎击李定国。李定国在敌方大援抵达战场之前,于枫木岭急行军,火速夺取宝庆,歼灭了五千多名敌人。

  永历六年六月,李定国发兵攻打祁阳,准备以此作为跳板攻占广西的门户全州,彻底歼灭桂林孔有德的军队。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的,李定国将麾下军队分成三路:

  一路由冯双礼率领直取全州;

  一路由张胜率领进攻严关;

  他自己则亲率一路进攻孔有德的外围据点。

  三路大西军约定,事成之后合攻桂林。在进攻桂林的战役中,李定国部在其率领下异常勇悍,采取速战速决的闪击战术,令清军措不及防,在极短的时间内打下了全州等地。值此之际,李定国又下达命令,让冯双礼的人马勿入全州,与自己的部队朝着严关推进。这一战术的运用,为大西军取得桂林大捷做出铺垫。

  六月三十日,清军与大西军在严关爆发激战,“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仅一天后,孔有德的援兵杀来,“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除孔有德之外,其余清军均遭到李定国部歼灭。大西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桂林城,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随后,李定国部仅用了四天时间,便夺取了桂林。攻城期间,孔有德见大势已去,便“聚其宝玩于一室,手刃爱姬,遂闭户,自焚死。”

  自从孔有德投降满清,自山海关一路向西南杀来,期间锐不可当,明军无法挫其锋芒,南明名将何腾蛟便死在此人手中。谁都没想到,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孔有德竟在遇见了李定国后折戟沉沙,被李定国逼得无路可退。据说孔有德在临终之前,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投身行伍,亦不要从政。

  大西军在桂林打了大胜仗之后,收复广西全境仅是时间问题。因为李定国的军队军纪严明,在民间素得人心,所以有些地区还不等李定国的军队杀到,当地百姓便已自发性地驱逐清军,投靠大西军。平定桂林之后,李定国于七星岩大宴将士,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期间,李定国对身处不同阵营的南明尚书刘远生说道:

  “文、张诸公其精忠浩气,固足以光昭青史,为天地生色,然吾侪之对于国家,窃不愿有此结果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到李定国的爱国情操和气节。他想要成为文天祥、张世杰这样响当当的爱国名将,亦愿意用毕生的时间收复清军侵占的领土,光复大明正统。

  同年八月,李定国安排南明巡抚徐天佑镇守桂林,自己则带着主力军继续北上,意图光复湖南。在此期间,李定国接连打下了全州、永州。仅一月后,李定国的军队开赴衡州,当地清军守将弃城出逃。长沙巡抚闻讯,亦逃之夭夭。“兵锋未至,千里无人”。

  李定国的威名令清军闻风丧胆,于是他便在衡州进行修整,以图北进。在修整的这段时间里,李定国麾下的马宝于广西东进,先后夺取了阳山、连州。冯双礼则继续北上,占领了岳州、常德。“兵出凡七月,复郡十六,州二,辟地将三千里”。

  李定国只用了短短七个月时间,便打下了三千里土地,震惊天下。清廷文武皆惊,群臣举荐洪承畴经略湖广、云贵、两广,火急火燎地赶赴长沙。同年十一月,为求保险的清廷又指派了尼堪亲王担任定远大将军,挥师十五万攻取长沙。

  面对强大的敌人,李定国不敢马虎,他立即做出决断:大西军避其锋芒,将清兵主力引至湘江。冯、马两支部队潜伏在杲市,只要清兵过了衡山,李定国便从蒸水发动突袭,而冯、马的军队予以策应。三军成犄角之势进行夹击,势必能全歼尼堪的主力。

  原本李定国的计划十分周密,遗憾的是冯双礼在战前将消息透露给孙可望。畏首畏尾的孙可望,认为“不欲定国之成功,而思陷之败死”,秘密命令冯撤出战场。马进忠见状,亦不愿以身犯险,也撤出的埋伏圈。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果然像李定国预料的那样,抵达衡州。李定国按照约定在蒸水发动奇袭,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转战城北,与清军打得你来我往不分胜负。五日后,双方再次陷入激战,李定国诈败,将清军一路引到演武亭。

  随后,李定国部调转马头杀向清军,身先士卒的李定国一刀砍死了主帅尼堪。清军群龙无首,大败而回。李定国打了这样一场大胜仗,这才发现冯、马二人并未按照约定埋伏在预订地点。至此,李定国终于意识到自己孤掌难鸣,没有办法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

  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得率军战略转移到武岗,从长计议。衡州一战结束后,李定国命人印制了孔有德、尼堪的画像,张贴到楚、粤等地,宣告大西军已尽复广西、湖南......

  可以说,李定国是明末挽救大厦于将倾的绝代人才。遗憾的是,李定国未能投效明主,以至于受到诸多限制,胸中抱负无法尽展。

  李定国死后,桂王、岷王两部各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敏家” 。勐腊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

  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倘若,李定国选择了英明神武的主公,能改写明清的历史也未可知。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