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了二十年太子的亲王朱高煦与朱高燧,他们是什么结局?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朱高煦与朱高燧,他们是什么结局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明初历史,最吸引人眼球的流量明星,无疑是明成祖朱棣。这位偏居一隅的燕王,居然靠着所谓的“奉天靖难”推翻了当朝皇帝朱允炆,创造了大一统王朝中亲王起兵造反成功的奇迹。
朱棣自身能力超强,生的三个儿子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长子皇太子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永乐年间互相明争暗斗,无不对奉天殿上的那张龙椅虎视眈眈。
永乐大帝是个文韬武略都非同小可的皇帝,他下西洋,收安南,征漠北,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花钱如流水一般。而朱高炽作为监国太子,在老爹大出风头的时候默默地在背后收拾烂摊子,可偏偏还吃力不讨好。
在这么大的工作强度下,这位皇太子殿下依然保持着珠圆玉润的身材。老爹朱棣嫌他胖得不能骑马给自己丢人,曾经气得不给太子吃饭。两个亲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更是上蹿下跳,千方百计想把大哥给搞下台。甚至于朱高炽之所以能够熬到继位,还被认为是太子妃张氏和皇太孙朱瞻基的功劳。
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一》
实际上监国多年的朱高炽当然没有那么废柴。当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如果不是朱高炽以燕世子的身份坚守北平,朱棣怎么敢轻易千里南下偷袭南京?对于两个弟弟,朱高炽心中虽然痛恨,但依然表现了一位老牌政治家的高超手腕。今天笔者就来捋一捋汉王和赵王都对他们那大胖子哥哥做了什么,太子登基后又是怎么对待两个弟弟,二王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汉王朱高煦:把野心写在脸上的出头鸟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生母燕王妃徐氏,朱棣嫡次子。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王,曾随大哥朱高炽一起在南京学习。虽然因为日后造反失败,朱高煦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被《明实录》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浦之口之战,都是朱棣造反时的关键战役。每次在燕王殿下近乎穷途末路之时,都是靠着朱高煦舍生忘死扭转败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朱棣当时拍着儿子后背说得那句话:“勉之!世子多疾。”应该是出于真心。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带着朱高煦一起攻入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自杀殉国。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当年他老爹朱元璋开国称帝,当天就册封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可是到了朱棣这儿,这事就有些尴尬了。因为朱老四发现大儿子有守城功,像当年的唐朝太子李建成。二儿子有开国之功,就像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可朱棣不想当李渊呀。
当年八月,朱高煦返回北平,辅佐他大哥一同镇守。次年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朱高煦奉旨率兵往开平操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此时他的身份仍然是郡王,而他大哥朱高炽也依然是燕王世子。随同此次朱高煦出塞的有靖难元勋武安侯郑亨、安平侯李远和武城侯王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朱高煦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建立一场旷世功业,那么相信太子之位一定会是他的。
可惜当年五月的时候“昼太白见巳位”,钦天监认为这是“火星犯垒壁阵西端四星”,占法上主“将军为乱,宫中兵起”,属于天戒。而从朱高煦军中传到南京的消息更是不详,据说大军抵达清河之时,朱高煦的随从被雷劈死。过居庸关之时,大帐中的锅碗等器具无端而鸣响,即所谓“幕中釜鸣”。这些都是不祥之徵,朱棣叹了口气,觉得这是天意使然,下旨让儿子回北京,北征之事就此作罢。当然这件事情中,世子朱高炽背后使了多少力量,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不可能没有。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拖延许久的储位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朱棣长子朱高炽册为皇太子,次子朱高煦封汉王,第三子朱高燧封赵王。
结局凄惨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月,朱棣从北京返回南京,即听说汉王有“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等数十件不法之事。朱高煦被“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即将被废为庶人。此时太子朱高炽挺身而出,将弟弟给保了下来。其实他心里明白,自己的那位父皇绝不忍心真的处置二弟。他如果不做出这样的姿态,恐怕最后倒霉的人是谁,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汉王朱高煦正式之国山东乐安州,意味着他在夺嫡之争中彻底落败。这位汉王殿下时时以秦王李世民自诩,可惜却没有唐太宗的雷霆手段。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驾崩。太子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登基,但直到八月二十三日才召汉王进京奔丧。
九月十二日朱高煦抵达北京,次日朱高炽下旨将汉王岁禄由一万石增加到三万石,岁加钞十万贯,另赐黄金五百两、白金五千两、锦百匹、纻丝二百疋、罗二百匹、纱二百匹、胡椒五千斤,苏木五千斤,钞五百贯,良马百疋。两天后,汉王返回封国。不管朱高炽心里怎么想,明面上他继位后对汉王的处置,挑不出一点毛病。
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不幸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后,立刻收紧了对汉王的监控。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老牌野心家汉王朱高煦终于反了。早有准备的朱瞻基御驾亲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场叛乱轻松平定。
至于汉王及其家族的结局,《明宣宗实录》的记载是朱瞻基将他们带回北京后,在西安门内给汉王全家新造了馆舍以供其生活。西安门位于西苑三海西边,离紫禁城较远。当时文武大臣均要求处死汉王,宣宗为了维护自己明君的形象,明确予以了拒绝。
丙申,高煦父子家属皆至京师。行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暨文武廷臣劾奏高煦谋危宗社,大逆不道,宜正国典,以为乱臣贼子之戒。上曰:“国家待宗藩具有祖训,朕不敢违。” 命行在工部新作馆室于西安门内,处高煦夫妇男女。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一》
此后汉王一家就消失在了明代官方记载之中。彷佛这一大家子在西安门内就此人间蒸发,无影无踪,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清朝修纂的《明史》是怎么说的:
帝制《东征记》以示群臣。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明史》虽然提供了汉王父子的结局,但依然比较克制,并未暗示朱高煦及其诸子是朱瞻基所害。既然正史中查不到,我们看看明代史学家私修的史书中是否有蛛丝马迹可供寻找。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殿试第一名的焦竑,曾参与国史的编修,掌握了很多先朝史料。因此在其所著的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国朝献征录》中,为我们透露了汉王的结局。
初庶人被执,锁絷逍遥城。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鎔,庶人死,诸子并死。—《国朝献征录卷二》
文中所说的逍遥城,位于今故宫西部通道南端的起点、熙和门外(西侧)南端,即西安门一侧。天启年间被大太监魏忠贤下令拆毁,今已不存。从焦竑的记述来看,宣宗在看望汉王之时曾爆发激烈冲突,最终造成了朱高煦全家被杀。同时如果真的如文中所说汉王是被活活烤死,那后代史官是不敢将其记录在《明宣宗实录》之中,因为这实在太过于损害皇帝陛下的圣德。
赵王朱高燧:暗中使坏的野心家
皇帝疼爱的老儿子
朱高燧,生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母燕王妃徐氏,朱棣嫡第三子。在那场著名的“靖难战争”中,朱高燧和大哥一起留守北平,亦有守城之功。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之中,朱高燧由于年龄相对较小,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永乐二年四月被册封为赵王之后,朱高燧长期镇守北京,同样有着夺嫡的野心。
永乐七年四月的时候,朱棣突然将赵王的岁禄减少到三百石,理由是“赵王高燧年少,未知稼穑之难”。这其中一定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变故,毕竟这一年赵王殿下已经28岁,和“年少”这两个字已经毫不相关了。这桩谜案直到《宣宗实录》记载赵王去世之时,才稍有泄露。
王寡学问,好武事。初守北京时,命有司政务悉启王而后行,而邪说左道之人多见进用。永乐七年,太宗皇帝初巡守至北京。闻其过失,震怒。诛长史顾晟,尽执其所用小人,禠王冠带,不许入侍。赖仁宗皇帝力为救解,乃复冠带,听入侍。—《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二》
但是赵府长史顾晟究竟犯了什么样的罪行,乃至于要被处死呢?而且赵王甚至受到“禠王冠带”这样的重罚呢?实录中依然语焉不详。回过头来再看《明史》,终于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原本朱棣在靖难之后一直待在南京,因此北京军政的最高统帅,实质上就是赵王。但当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并且自永乐十五年四月前往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南京。在这种情况下,早已过了就藩年纪的赵王,却始终待在北京,陪在老爹身边。结果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一场未遂政变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年五月,赵王护卫中的一批中下级军官,打算拥立朱高燧为帝。其中的为首人物是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靖难元勋保定侯孟善庶长子)。这批人伪造了圣旨,准备用毒药毒死朱棣,然后废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帝。事发之后,朱棣虽然雷霆震怒,将所有参与谋逆人员全部处死。但对于小儿子赵王,永乐皇帝的态度却很暧昧。
上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皇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所为耳。”—《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九》
这样的谋反大罪,朱棣竟然因为太子的一句话借坡下驴,轻轻就把此事揭过,赵王本人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苟且求生,终保晚节
经过此事的敲打,赵王老实了不少,直到朱棣去世,都再没有翻出任何浪花。
而朱高炽在继位后露出了他“仁厚”面具下的雷霆一面,虽然依旧不忍心对亲弟弟下手,但对于当年支持赵王的皇亲可用不着客气。永平公主之子、朱高炽的外甥富阳侯李茂芳,以及安成公主夫君、妹夫西宁侯宋琥都削爵废为庶人。根据史书的记载,当年那场未遂政变,几位公主及其背后的家族都有份参与。
癸巳,免富阳侯李茂芳为庶人。…盖以茂芳母子在先帝时有逆谋故也。—《明仁宗实录卷四》
吓坏了的赵王用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的方法,为自己换来了顺利之国彰德府的回报。而在汉王之乱被平定后,朝中要求皇帝趁机一起收拾赵王的呼声空前高涨。但是毕竟爷爷就这三个儿子,干掉汉王之后,朱瞻基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但是隐患不除,终是难以心安。朱瞻基派人把汉王的证词以及群臣所上章奏送往彰德府,请赵王亲自观看。这应该是这位大侄子给自己三叔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朱高燧收到以后吓得魂不附体,赶紧向朝廷上奏表明忠心,同时表示“兵卫未除,恐人言未弭。”将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并仪卫司官校全部归之朝廷。
自此之后,赵王一直小心谨慎,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才有了《明实录》之中“奉藩甚恭,而重贤礼士,未尝有过”的评价。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赵王朱高燧薨,享年50岁。朱瞻基辍视朝三日,赐谥曰简。宣德七年七月,赵简王第二子安阳王朱瞻塙袭封赵王。赵国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彰德府,末代赵王朱常被害后,才彻底宣告灭亡。
结语:永乐大帝的三个儿子,其实个个能力都挺强。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可惜朱高炽战战兢兢地和两个爹爹,再加上老爹斗了二十年,竟然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溘然而逝。从史书上的一贯表现来看,这位仁宗皇帝对于两个弟弟是可以包容的。若是他能多做几年皇帝,至少汉王应该不会死得如此凄惨。可惜在强势皇帝朱瞻基面前,他的二叔三叔,一个死了被假装没死,另一个没死却像是死了,个个晚景凄凉。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