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袁崇焕简介: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了解袁崇焕的生平故事,探寻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袁崇焕简介: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袁崇焕生平故事介绍: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时关外地都被哈剌慎诸部所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诸部归顺,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军驻扎中前所,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之后王在晋又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后,将士们都夸赞袁崇焕有胆量。
王在晋非常倚重袁崇焕,上言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但是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战略目标,所以并不是事事都遵从王在晋。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御敌策略,但他争辩不过,于是奏书给首辅叶向高。
十三山困有难民十余万,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孙承宗于是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让王在晋去救难民,但王在晋却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驳斥王在晋修筑重墙的建议,于是召集众文武将官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
阎鸣泰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而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对意见,但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自镇关门,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也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功劳显著。
袁崇焕被杀之谜: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主持抗击后金的著名将领。明朝末年,后金军队进攻明朝,袁崇焕率领部队东征西战,曾一度收复辽东失地,沉重打击了后金军队,为保护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却在崇祯二年(1629年)的十二月被崇祯皇帝逮捕下狱,第二年的八月被杀害。袁崇焕为什么会被崇祯帝杀死?他究竟犯了什么罪使得崇祯帝如此发怒?这一直是历史上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般的看法都认为,有功之臣袁崇焕之所以被崇祯帝所杀,是因为崇祯帝听信了阉党余孽的诬告,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也就是说,袁崇焕是被崇祯帝误杀的。明朝与后金军队开始作战的时候,后金军队在关外两次被袁崇焕军击败。后金军队领教了袁崇焕的厉害后,于崇祯二年避开了辽东防线,转而绕道进攻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闻讯快速回京师援助,在北京城下再一次痛击后金军队。后金军再次吃了袁崇焕的苦头后,皇太极深知,如果不除掉袁崇焕,进取中原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心中顿生一计。这就是“反间计”。
早在后金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朝中就有人散布流言诬陷袁崇焕,说袁崇焕是有意引金兵深入,目的是为了结城下之盟。这些流言使崇祯帝疑心大起。关于皇太极施行的反间计,蒋良骐《东华录》有详细的记载,文中说,开始的时候后金军队抓获到明朝的两个太监,命人严密看守。这时候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先遵照皇太极的计谋,故意坐在离两太监不远的地方,假装做耳语状说:“今天我们撤兵,不过是个计谋……袁巡抚有密约,事情马上就能大功告成了。”
当时姓杨的太监在那里仔细地窃听两人的谈话。时辰到庚戌时,后金军将两个太监放了回去。杨太监回到皇帝身边后急忙将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事告诉了崇祯帝,至此崇祯帝对袁崇焕背叛自己的事情深信不疑,“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袁崇焕的兄弟和妻子也受到株连,被流放到几千里外的边远省份。
据说,后金军队的这个反间计得益于皇太极对《三国演义》的喜欢。皇太极平素经常读《三国演义》,对其中的奥秘非常清楚。这个计划就是他巧妙用《三国演义》中的“蒋干中计”策,借崇祯帝之手剪除劲敌袁崇焕。崇祯帝不幸中了敌计,将忠臣误杀。这种自毁长城的举动使东北防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
但是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疑问:皇太极固然熟知兵法计谋,难道崇祯帝就是个无知的庸才吗?历史记载证明显然并非如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崇祯帝杀袁崇焕根本是蓄意杀戮,而不是清朝后来津津乐道的因中“反间计”而误杀。袁崇焕被杀的真实原因,是崇祯帝担心袁崇焕及其东林党人妨碍他的专制皇权,袁崇焕是皇权与大臣之权冲突的牺牲品。
明朝年间太监专权是很常见的现象。崇祯帝即位后,为了除掉阉党对自己的威胁,起用东林党人,有效地削弱了阉党对皇权的威胁。但是当阉党对皇权的威胁减弱时,崇祯帝又开始削弱大臣的势力,即从依靠东林党转而回归到依用阉党群小。
袁崇焕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崛起的,自然成了阉党余孽倾陷的对象。袁崇焕耿直、豪放,敢说敢为,这正是阉党余孽所畏惧的,也是所有的皇帝所不喜欢的。同时袁崇焕又主持整个对后金的战局,有很大权势。自古以来臣子权势稍重必然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偏偏崇祯帝的猜忌心又是极强的,他之所以开始起用东林党人又继而起用阉党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旺盛的专权欲望。
这个时候的袁崇焕无疑是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就会惹上杀身之祸。然而也很不幸的,袁崇焕是一个好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洞察君主的心思,他先斩后奏杀了明辽东悍将毛文龙就是一大不慎,崇祯帝“骤闻,意殊骇”。尽管事后袁崇焕亦悔悟道:“毛文龙是大帅,不是像我这样的臣子所该擅自诛杀的。”但是这件事让崇祯帝心中杀袁崇焕的想法已经坚定。明末史学家谈迁就说,袁崇焕擅自杀死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崇祯帝开始时之所以不杀袁崇焕,一方面是缺少足够的借口,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崇祯帝对袁崇焕“五年复辽”充满了期待,因此暂时容忍了袁崇焕目中无君的举动,只是在暗中采取了很多监视和牵制的措施。
“己巳之变”之后,后金兵大举入犯,继而围攻北京城,这时的崇祯帝对袁崇焕复辽已经不抱希望,至此君臣之间脆弱的依存关系不再存在,杀袁崇焕就是必然的了。而正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施行了反间计,内廷阉党也捏造了袁崇焕引敌协和、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三大罪状,崇祯帝立刻借此机会将袁崇焕投入监狱。
说崇祯帝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是不能服人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史料得知,从袁崇焕的入狱到被杀戮,前后共有八九个月,这么久的时间里,崇祯帝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辨明是非的。同时还有史实表明,反间计、诬告并不能瞒过崇祯帝,也就不足以置袁崇焕于死地。崇祯帝决定杀袁崇焕,是从巩固皇权、防止大臣结党、彻底摧毁东林党势力这些目标出发的,反间计只是为促成崇祯帝逮捕袁崇焕下狱制造了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
自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臣们的下场果真都是这样的吗?袁崇焕究竟是为何被杀?是君主昏庸不能识别敌人的诡计,还是君主猜忌不能留下权臣?谜的破解还需要后世的进一步考究。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与正规军比起来,明朝锦衣卫的整体作战能力很强吗?
- 11-30 明朝火器究竟有多厉害?在当时有哪些引以为傲的火器?
- 11-30 明朝火器在当时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为何说只是“略”高?
- 11-30 明朝在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后,其总兵力共有多少人?
- 11-30 在明朝弘治年间,朝廷陆续设立了哪九个军事重镇?
- 11-30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帝王,他为何不再踏进金銮殿一步?
- 11-30 明朝也是个大统一王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
- 11-30 明朝的梃击案究竟是郑贵妃所为,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
- 11-30 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在明朝这个内外环境是如何衰落的?
- 11-30 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
- 11-30 明神宗的什么承诺,势必会引起明朝重大的政治危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