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明朝一代宗师李贽为何自刎狱中?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历史屋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602年3月16日,明代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死在了狱中,他自刎身亡。这一年他七十五岁。他入狱的“理由”是“敢倡乱道,感世诬民”。人们都明白,在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乱道”的思想往往是积极的。他留下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精神遗产,都是皇皇巨著。众所周知,在文学上,李贽提倡“童心说”。

  童心,“真心也”——文学是人的真性情的体现。所以,李贽在骨子里是追求自然脱俗、潇洒自如的。然而,生逢乱世,要活出真性情,还真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更何况人生在世,就得面对人情世故、迎来送往,要想不受约束,活得自如,难啊!作为读书人,应对家庭生计的主要门道就是走向仕途。因此,李赞一生也担任过多种官职.1577年,李贽的官运来了,他当上了云南姚安知府。

  当时张居正推行改革、大力扶植人才,李贽因此撞上了好运。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对于李贽来说却并不如此,在这个掌握实权的官位上,李贽只待了三年。任期一届满,他就为递交辞呈了。辞职未获批准,他就在云南游山玩水,不再理会官场中的是是非非。对于辞官之事,他后来说得明白:五十以前真一犬也。既然把当官视为像犬一样地活着,那么,还不如像陶渊明那样摆脱“尘网”,去追求种潇洒自然的生活。1588年,李贽在湖北麻城削发为僧。

  这一年李贽六十二岁,他下定决心,要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他说:“我所以剃发,是家里那些闲杂的人经常盼望我回去,要不就是常常不远千里,来逼迫我,以那些俗事来烦我。我剃了发,表示我不回去...那些没有见识的人都把我看成异端,所以我干脆就做他们认为是异端的事,以此来成全他们的想法。”在他的遗嘱《豫约,感慨》里,他说得更明白:我平生最不爱被别人管。可是人一旦出世,就身不由己了。小时候受启蒙教育时就不用说了,入学了,就要被老师和“提学宗师”管教。

  此后,传统的一些礼节之类的事,更是让人不胜其烦。人情世故“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种种管束,直到死的时候,也还是个没完没了。苦啊!与其这样,还不如“弃官”、“不归家”,四处漫游,当一个自由自在的狂禅。从这其中,也能看出李贽的人生态度。《叹卓老》一诗中说到李贽“向京华”之事。1566年,李贽和他的妻子来到北京。这一次,他担任了一个职务,是礼部司务,只是个小官。

  别人问他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进京,他说:“我常常所说的贫穷,并不是世俗中所认为的那样。真正的贫指的是不懂得道……北京是真正有学养的人居住的地方,我将拜访他们,并且向他们学习。”你觉得李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觉得他的思想超不超前呢?你是否还有不一样的观点?最后是说像李贽这样不随流俗的人,当初就不应该误入仕途,在狱中自杀的事。

  李贽是一个洒脱自如、狂傲自放的人,这可以说是他这种个性的真实写照。明代有一个戏曲家,名叫汤显祖,他是李贽的同时代人,对李贽的才学和思想都极其的佩服,他在李贽自杀后不久,写了下这首诗作,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哀思。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