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的首席秘书: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宋濂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4分类:历史

  宋濂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元末明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萧条期,政治晦暗,战乱四起,儒家文化被严重边缘化,文人学士不受重视,中华文明礼仪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一代大儒宋濂担负起了华夏文化传播者、振兴者的使命,为明朝初年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濂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宋文昭在元朝至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他的母亲怀胎7月就生下了他,致使他从小体弱多病,吹到风就会昏迷数日。但他脑子特别灵光,记忆力、理解力超群,又特别爱读书,所以年龄不大,已经满腹经文,被人誉为“神童”。他成年后跟着吴莱、柳贯、黄溍等文坛大家学习,才名远播。元廷曾邀请他为官,被他拒绝,隐居山林做了一名道士,潜心做学问,直到吴王朱元璋诚心相邀,他才出山一展抱负。

  宋濂和刘基都是明初文臣的杰出代表,但两人的本事不一样,刘基是军师、参谋,为朱元璋谋划战斗事宜,很多时候用的是拿不上台面的“阴谋”;而宋濂的特长是教书育人,推行文治,谋划的都是治国兴教的“阳谋”。虽然宋濂的知名度没有刘基那么大,但他对明朝立国以后发展的贡献却比刘基要大得多,朱元璋将其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刘基、章溢、叶琛等3人并称“浙东四先生”,是朝廷中浙东派的代表人物。

  宋濂初到朱元璋身边时,朱元璋让他教长子朱标读书,他和朱标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368年明朝建国后,宋濂接受了一项重大而又急迫的任务——修撰《元史》。后世为前朝修史,这是惯例,没啥可说的。但朱元璋催得特别急,让宋濂等人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他大概是想用修元史这件事,向天下宣告元朝已经灭亡。

  宋濂的史学功底比较扎实,他与王袆等人密切协作,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在1369年底将百万余字的《元史》初步修成。第二年,根据搜集到的有关元朝史料,宋濂等人又进行了续修,终于完成了《元史》的修撰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加上宋濂等人不懂蒙古文,单靠翻译无法辨别一些史料的真伪,所以《元史》中存有不少错漏之处。到了民国年间,柯劭忞又重新编纂了一部《新元史》。

  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担任了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等职务,堪称朱元璋的首席秘书,主要任务是替朱元璋起草重要旨令、文告,制定国家有关典章制度。他起草了《大明日历》《皇明宝训》《大明律》《洪武圣政记》等明朝初年的重要文献,制定了国子监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规则,主持大本堂(皇家图书馆+皇子读书处),辅导太子和其他皇子读书。

  这些事说起来没有多少趣味,但对文化传承作用巨大、影响深远。比如很多人诟病的明代科举,虽然内容形式上比较呆板教条,但却降低了科举门槛,给了草根阶层更多的读书入仕机会,儒家文化也得以发扬广大。宋濂作为明代科举考试规则的制定者,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忙于朝廷政务,宋濂也勤于诗文创作,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精深,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为人谦虚低调,谨慎检点,有汉朝宰相孔光“不言温树”的良好作风。他是朱元璋的首席秘书加政务顾问,两人经常有一些很私密的谈话,他守口如瓶,从不对任何人讲。他写奏章的底稿,用完就焚毁,从不留存。他也从不在朱元璋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朱元璋很欣赏他这种作风,当着很多大臣的面称赞说“宋濂在我跟前19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没有说过一个人的坏话,宠辱不惊,真称得上是个贤人。”

  朱元璋对宋濂的这番评价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他曾经派锦衣卫潜入宋府侦查,并将情况画成图。有一天早朝后,朱元璋留下宋濂闲谈,装作不经意地问他昨晚干啥了。宋濂没有多想,如实回禀说“跟一些老朋友喝酒聊天”。朱元璋又问参加人员、吃的东西和座次情况,宋濂也都一一回答。朱元璋听完很满意,高兴地说:“你果然是个诚实君子,没有欺骗朕。”说完从袖口中拿出一张图,图上将宋濂昨晚在家中宴客的情况描绘得非常详细。

  但就是朱元璋检验过的这个老实人,到最后仍旧没有摆脱被株连构陷的命运。宋濂68岁时退休回乡,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谨言慎行,布衣粗食,过得犹如乡下老农一般。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中,宋氏一家全部被捕入狱,而后宋慎被杀,宋濂也被定为死罪。多亏太子朱标和马皇后苦苦哀求,朱元璋才赦免其死罪,将他全家流放到茂州。流放途中,77岁的宋濂不堪其辱其累,在夔州凄惨离世。天下士人无不为之伤心哭泣!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